交流电磁铁构造具有:圆盘状的可动部件,其可以在轴方向上移动;铁心轭,其与所述可动部件隔着主间隙在轴方向上相邻;环状的第1励磁线圈,其埋设在所述铁心轭中;环状的第2励磁线圈,其在所述第1励磁线圈的外侧,埋设在所述铁心轭中;以及环状的屏蔽线圈,其在所述第2励磁线圈的外侧,埋设在所述铁心轭中,所述屏蔽线圈与所述第2励磁线圈的外周相邻接,而且配置在面向所述主间隙的位置,向所述第1励磁线圈以及所述第2励磁线圈分别输入交流电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流电磁铁构造。
技术介绍
当前,在同心形状的电磁铁构造中,向励磁线圈输入直流电力而使用。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下述技术,即,在不进行驱动时对转子实施制动的带制动器的电动机中,将固定在轭部上的线圈形成为电流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流动的内外2重线圈。由此,根据专利文献1,在电动机旋转驱动时,传递到旋转轴内部的磁通减少,可以大幅地降低磁场对制动器外部的影响。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 - 740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带制动器的电动机中,可以想到内外2重线圈作为以旋转轴为中心的同心形状的电磁铁而起作用。这样的同心形状的电磁铁,只对应于直流电力输入,而不能对应在工业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交流电力。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另外准备直流电源,容易使电磁铁的利用成本增加。假设,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电磁铁中,如果没有使用直流电力,而是将交流电力输入至内外2重线圈的各励磁绕组中,则电磁力在零到峰值之间大幅地变动,在电磁力成为零的瞬间,由于弹簧的预紧力,电枢被推压至固定板上。由此,虽然电动机正在进行驱动,但对转子实施了制动,因此,存在不利于实际使用的倾向。即,对于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电磁铁,难以降低电磁铁的使用成本。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可以降低电磁铁的使用成本的交流电磁铁构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所涉及的交流电磁铁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圆盘状的可动部件,其可以在轴方向上移动;铁心轭,其与所述可动部件隔着主间隙在轴方向上相邻;环状的第I励磁线圈,其埋设在所述铁心轭中;环状的第2励磁线圈,其在所述第I励磁线圈的外侧,埋设在所述铁心轭中;以及环状的屏蔽线圈,其在所述第2励磁线圈的外侧,埋设在所述铁心轭中,所述屏蔽线圈与所述第2励磁线圈的外周相邻接,而且配置在面向所述主间隙的位置,向所述第I励磁线圈以及所述第2励磁线圈分别输入交流电力。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 由第I励磁线圈以及第2励磁线圈引起的电磁力脉动,可以持续地连续驱动可动部件。因此,在使用时不需要另外准备直流电源,因此可以降低电磁铁的使用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交流电磁铁构造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交流电磁铁构造的结构的斜视剖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交流电磁铁构造的动作的磁感应线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效果的电磁力波形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交流电磁铁构造的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对比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交流电磁铁构造的实施方式。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实施方式I使用图1及图2,对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交流电磁铁构造10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交流电磁铁构造10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交流电磁铁构造100的结构的斜视剖视图。交流电磁铁构造100接受交流电力,产生作用于可动部件102的电磁力,使可动部件2在沿轴AX的方向上动作。例如,交流电磁铁构造100将磁吸引力作用在可动部件102上,使可动部件102沿轴AX接近轭部150侧。具体地说,交流电磁铁构造100具有可动部件102以及轭部150。可动部件102构成为在沿轴AX的方向上可以移动。可动部件102是圆盘状的部件。可动部件102例如使用压粉铁心等形成。由此,可以减少由涡电流损耗导致的可动部件102的发热。轭部150接受交流电力,产生作用于可动部件102的电磁力。轭部150具有:铁心轭140、第I励磁线圈110、第2励磁线圈120及屏蔽线圈130。铁心轭140与可动部件102隔着主间隙3在沿轴AX的方向上相邻。即,铁心轭140与可动部件102隔着主间隙3相向。铁心轭140例如具有与可动部件102对应的大致圆柱形状。铁心轭140 例如使用压粉铁心等形成。由此,可以减少由涡电流损耗导致的铁心轭140的发热。铁心轭140在第I励磁线圈110和第2励磁线圈120之间具有防止残留磁性用间隙104。S卩,铁心轭140中的第I励磁线圈110和第2励磁线圈120之间的相对面140b,与其外侧的相对面140a相比,更远离可动部件102,与其内侧的相对面140c相比,也更远离可动部件102。由此,在铁心轭140中,在第I励磁线圈110和第2励磁线圈120之间形成防止残留磁性用间隙104。第I励磁线圈110在位于第2励磁线圈120的内侧、且位于屏蔽线圈130的内侧的部位,埋设在铁心轭140中。第I励磁线圈110以围绕轴AX的方式以环状延伸。第I励磁线圈110例如具有将轴AX作为中心的大致圆筒形状。第I励磁线圈110例如由导体(例如,将铝或铜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或金属间化合物)的绕组形成。第I励磁线圈110的可动部件102侧的部分面向主间隙3。第2励磁线圈120在位于第I励磁线圈110的外侧、且位于屏蔽线圈130的内侧的部位,埋设在铁心轭140中。第2励磁线圈120以围绕轴AX的方式以环状延伸。第2励磁线圈120例如具有将轴AX作为中心的大致圆筒形状。第2励磁线圈120例如由导体(例如,以铝或铜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或金属间化合物)的绕组形成。第2励磁线圈120的可动部件102侧的部分面向主间隙3。S卩,第I励磁线圈110及第2励磁线圈120形成为将轴AX作为共同的中心的同心形状。例如,第2励磁线圈120相对于第I励磁线圈110,以一边保持大致恒定的间隔一边围绕第I励磁线圈110的方式延伸。此时,第2励磁线圈120的绕组的安匝数大于第I励磁线圈110的绕组的安匝数。将第I励磁线圈110的绕组和第2励磁线圈120的绕组,例如串联或并联地进行接线。屏蔽线圈130在位于第I励磁线圈110的外侧、且位于第2励磁线圈120的外侧的部位,埋设在铁心轭140中。屏蔽线圈130以围绕轴AX的方式以环状延伸。屏蔽线圈130例如具有将轴AX作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第2励磁线圈120例如由导体(例如,以铝或铜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或金属间化合物)的部件形成。屏蔽线圈130隔着层部160与第2励磁线圈120的外周相邻接。另外,屏蔽线圈130配置在面向主间隙3的位置处。屏蔽线圈130的可动部件102侧的部分面向主间隙3。层部160夹在第2励磁线圈120和屏蔽线圈130之间,使第2励磁线圈120和屏蔽线圈130彼此电绝缘及磁绝缘。层部160例如包括空气层及非磁性材料层中的至少一方。接着,使用图3,对交流电磁铁构造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是表不交流电磁铁构造100的动作的磁感应线图。在交流电磁铁构造100中,向第I励磁线圈110以及第2励磁线圈120分别输入交流电力。具体地说,向第I励磁线圈Iio以及第2励磁线圈120,以使第I励磁线圈110中的电流的流动方向与第2励磁线圈120中的电流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的方式,分别输入交流电力。例如,控制为向第I励磁线圈110流入的电流矢量的相位与向第2励磁线圈120流入的电流矢量的相位的差为180度后,向第I励磁线圈110以及第2励磁线圈120分别输入交流电力。 这样,如图3所示,第I励磁线圈110的绕组生成由虚线表示的磁通的流动5,第2励磁线圈120的绕组生成由虚线表示的磁通的流动6。由于向第I励磁线圈110以及第2励磁线圈120分别供给交流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谷友德,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