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对称电感器,其包含多对半环路(举例来说,312、314、316、318),第一终端电极与第二终端电极(举例来说,302、304),以及一中央分接电极(举例来说,310)。该等半环路对系在一积体电路的分别导体层(举例来说,101、201)之中。每一个半环路对皆在分别导体层之中包含一第一半环路(举例来说,312、316)与一第二半环路(举例来说,314、318)。该等第一终端电极与第二终端电极系在一第一导体层之中,而该中央分接电极则系在一第二导体层之中。第一终端电极与该中央分接电极会经由一第一串联组合被耦合,该第一串联组合包含每一个半环路对中的第一半环路。该第二终端电极与该中央分接电极会经由一第二串联组合被耦合,该第二串联组合包含每一个半环路对中的第二半环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大体上和电感器有关,且更明确地说,系关于被施行在积体电路中的电感器。
技术介绍
电感器可以用来施行电子滤波器以及共振电路。然而,积体电路中的电感器却会占据大量的面积以达所需的电感,而且,具有高品质系数(Q)的电感器亦很难被施行在一积体电路之中。本专利技术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可以解决一或多项上面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对称电感器,其会在一积体电路的分别导体层之中包含多个半环路对。每一个半环路对皆可能在该分别导体层之中包含一第一半环路与一第二半环路。于此实施例中,该对称电感器可能还在一第一导体层之中包含第一终端电极与第二终端电极,并且在一第二导体层之中包含一中央分接电极。该第一终端电极与该中央分接电极会经由一第一串联组合被耦合,该第一串联组合包含每一个半环路对中的第一半环路。该第二终端电极与该中央分接电极会经由一第二串联组合被耦合,该第二串联组合包含每一个半环路对中的第二半环路。于此实施例中,该等分别导体层可能系该积体电路中不同的金属层。该中央分接电极会分离该等半环路对中之一个半环路对的该等第一半环路与第二半环路,而且该等半环路对中的该半环路对可能系在该第二导体层之中。一分别非导体区会分离该半环路对的分别导体层之中的每一个半环路对。该对称电感器可能在该等半环路对的一第一半环路对的第一半环路以及一额外半环路对 的一第一半环路之间包含一交越连接线。该交越连接线与该额外半环路对可能会被设置在该第一半环路对的该分别导体层之中,而且该额外半环路对可能会被设置在该第一半环路对里面。该中央分接电极与该交越连接线可能还会进一步分离该等半环路对中的该等第一半环路与第二半环路。除了在该等半环路对的分别非导体区中以外,该等半环路对会共同延伸于该积体电路的两个横向维度。于此实施例中,该等半环路对可能会实质上共同延伸于彼此垂直的两个横向维度,而且该等半环路对可能会沿着垂直于该等两个横向维度的另一维度被分离。每一个第一半环路都会在该第一串联组合中以第一顺序从该第一导体层被连接至该第二导体层;每一个第二半环路都会在该第二串联组合中以第二顺序从该第一导体层被连接至该第二导体层;而且该等分别导体层的该等第一顺序与第二顺序可能相同。该等第一终端电极与第二终端电极可能分别在该对称电感器的第一侧与第二侧;该等半环路对中每一个半环路对中的该等第一半环路与第二半环路中的每一者可能会在该等第一侧与第二侧中之一侧;具有每一个第一半环路的第一串联组合可能会始于该第一侧并且可能会在该等第二侧与第一侧之间交替排列;而具有每一个第二半环路的第二串联组合可能会始于该第二侧并且可能会在该等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交替排列。于此实施例中,该等第一终端电极与第二终端电极可能分别在该对称电感器的第一侧与第二侧;该等半环路对中每一个半环路对中的该等第一半环路与第二半环路中的每一者可能会在该等第一侧与第二侧中之一侧;具有每一个第一半环路的第一串联组合可能会始于该第一侧并且可能会在该等第二侧与第一侧之间交替排列;而具有每一个第二半环路的第二串联组合可能会始于该第二侧并且可能会在该等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交替排列。该等半环路对可能包含第一半环路对与第二半环路对;该第一终端电极可能会经由该第一半环路对的第一半环路与该第二半环路对的第一半环路依序组成的第一串联组合被耦合至该中央分接电极;该第一半环路对的该第一半环路可能系在该对称电感器的两侧中的第一侧的第一导体层之中,而该第二半环路对的该第一半环路可能系在该等两侧中的第二侧的第二导体层之中;该第二终端电极可能会经由该第一半环路对的第二半环路与该第二半环路对的第二半环路依序组成的第二串联组合被耦合至该中央分接电极;该第一半环路对的该第二半环路可能系在该第二侧的第一导体层之中,而该第二半环路对的该第二半环路可能系在该第一侧的第二导体层之中;以及该等第二导体层与第一导体层可能分别系依序被设置在该积体电路之中的下方导体层与上方导体层。于此实施例中,该等半环路对可能包含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半环路对;该第一终端电极可能会经由该第一半环路对的第一半环路、该第二半环路对的第一半环路、以及该第三半环路对的第一半环路依序组成的第一串联组合被耦合至该中央分接电极。该第一半环路对的该第一半环路可能系在该对称电感器的两侧中的第一侧的第一导体层之中,该第二半环路对的该第一半环路可能系在该等两侧中的第二侧的分别导体层之中,而该第三半环路对的该第一半环路可能系在该第一侧的第二导体层之中。该第二终端电极可能会经由该第一半环路对的第二半环路、该第二半环路对的第二半环路、以及该第三半环路对的第二半环路依序组成的第二串联组合被耦合至该中央分接电极。该第一半环路对的该第二半环路可能系在该第二侧的第一导体层之中,该第二半环路对的该第二半环路可能系在该第一侧的分别导体层之中,而该第三半环路对的该第二半环路可能系在该第二侧的第二导体层之中。于此实施例中,该第二导体层、该第二半环路对的该分别导体层、以及该第一导体层可能分别为依序被设置在该积体电路之中的下方导体层、中间导体层、以及上方导体层。该第二半环路对的该分别导体层、该第二导体层、以及该第一导体层可能分别为依序被设置在该积体电路之中的下方导体层、中间导体层、以及上方导体层。于此实施例中,该等半环路对可能包含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半环路对,该等第一半环路对与第二半环路对分别可能系一外半环路对与内半环路对,两者皆被施行在该第一导体层之中,而该第三半环路对则可能系被施行在该第二导体层之中;该第一终端电极可能会经由该第一半环路对的第一半环路、该第二半环路对的第一半环路、以及该第三半环路对的第一半环路依序组成的第一串联组合被耦合至该中央分接电极。该第一半环路对的该第一半环路可能系在该对称电感器的两侧中的第一侧的第一导体层之中,该第二半环路对的该第一半环路可能系在该等两侧中的第二侧的第一导体层之中,而该第三半环路对的该第一半环路可能系在该第一侧的第 二导体层之中。该第二终端电极可能会经由该第一半环路对的第二半环路、该第二半环路对的第二半环路、以及该第三半环路对的第二半环路依序组成的第二串联组合被耦合至该中央分接电极。该第一半环路对的该第二半环路可能系在该第二侧的第一导体层之中,该第二半环路对的该第二半环路可能系在该第一侧的第一导体层之中,而该第三半环路对的该第二半环路可能系在该第二侧的第二导体层之中。于此实施例中,该第三半环路对的第一半环路可能会被施行在该第二导体层与一第三导体层两者的第一侧,而该第三半环路对的第二半环路可能会被施行在该第二导体层与该第三导体层两者的第二侧。本专利技术的对称电感器的另一实施例会在一积体电路的多个导体层之中包含多个半环路对,每一个该等半环路对皆可能在该等导体层之一者包含一第一半环路与一第二半环路。此外,该对称电感器可能还包含:一第一终端电极与一第二终端电极,两者皆在该等导体层的第一导体层之中,其中该等第一终端电极与第二终端电极可能分别被设置在该对称电感器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一位于该等导体层的第二导体层之中的中央分接电极,其中该中央分接电极会沿着该等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对称线被设置;以及,其中该第一终端电极与该中央分接电极会经由该等半环路对中每一者的第一半环路所组成的第一串联组合被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梵希利·奇里弗,帕瑞格·尤帕德海亚,马克·J·马雷特,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克斯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