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温部帽体及电子体温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83203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1:55
该感温部帽体包括:大致筒形状的主体部(110),其位于主体壳体的开口部一侧;有底的容置部(120),其与主体部(110)连通,用于容置感温部(73),在容置部(120)的外表面的前端部一侧形成有朝向主体部(110)一侧凹陷的凹陷区域(130),由此在容置部(120)的内部形成感温部支撑区域(130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感温部帽体及电子体温计的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在通过夹在腋下或舌下等被测定部位来测定体温的电子体温计中,具有:中空的主体壳体,在前端形成有开口部;感温部,利用导线从主体壳体的内部穿过开口部引出至主体壳体的外部;感温部帽体,用于容置该感温部,并且堵塞开口部(例如,日本特开2007-120963号公报(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9-300310号公报(专利文献2))。感温部固定于感温部帽体内的容置部,而感温部的固定偏差会对电子体温计的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参照图19 图22,针对将感温部固定于感温部帽体的固定方法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感温部帽 体200的结构的整体立体图,图20是表示感温部帽体200的纵向剖视图。该感温部帽体200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构成,剖面具有U字形状。直径(tpD)为大约3mm 5mm,长度(L)为大约7mm Ilmm左右。另外,后述的感温部73的大小(体积)为大约1mm3,较小,另外,一根导线72的粗细为约0.1mm左右,较细。作为将感温部固定于感温部帽体的固定方法,列举有以下两种的方法:(a)在感温部帽体内装满粘接剂,同时进行将感温部固定于感温部帽体的工序和将感温部帽体固定于主体壳体的工序的方法;(b)在感温部的前端部附着少量的粘接剂来将感温部固定于感温部帽体,然后在主体壳体涂敷其它的粘接剂,来将感温部帽体固定于主体壳体的方法。图21是表示上述(a)的情况的剖面,感温部帽体200的内部装满了粘接剂50,在感温部帽体200的底部(前端部)固定有与导线72连接的感温部73。图22是表示上述(b)的情况的剖面,在感温部帽体200的内部,在感温部73的前端部附着少量的粘接剂,在感温部帽体200的底部(前端部)固定有与导线72连接的感温部73。在此,在(a)示出的方法中,由于存在粘接剂50,所以感温部帽体200与感温部73热结合。然而,热量从感温部帽体200的内部的粘接剂50层扩散,导致向感温部73的热传导变慢。另外,在(b)示出的方法中,由于在感温部帽体200内设置有空气层,所以热量不扩散而从感温部帽体200快速地传递给感温部73。另外,只要直至与感温部帽体200的底部(前端部)接触为止插入感温部73即可,感温部73向感温部帽体200的定位较好。然而,根据粘接剂50的附着方法而有可能会发生感温部帽体200与感温部73的热结合状态不完整的情况。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096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3003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在粘接剂的填充量多的情况下,虽然感温部帽体200与感温部73之间的热结合性提高,但发生热量扩散,从而向感温部73的热传导变慢。另一方面,在粘接剂的填充量少的情况下,虽然向感温部73的热传导变快,但是感温部帽体200与感温部73之间的热结合性下降,从而在每个电子体温计之间产生产品偏差(仪表误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感温部帽体及电子体温计:能够确保在通过填充粘接剂来粘接时的感温部帽体与感温部之间的热结合性,抑制感温部的固定位置的偏差及抑制热量扩散。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感温部帽体,是用于电子体温计的感温部帽体,上述电子体温计具有:中空的主体壳体,在前端形成有开口部;感温部,利用导线从上述主体壳体的内部穿过上述开口部引出至上述主体壳体的外部;感温部帽体,用于容置上述感温部,并且堵塞上述开口部,该感温部帽体包括:大致筒形状的主体部,其位于上述主体壳体的上述开口部一侧;有底的容置部,其与上述主体部连通,用于容置上述感温部,上述容置部的外表面的前端部一侧形成有朝向上述主体 部一侧凹陷的凹陷区域,由此在上述容置部的内部形成感温部支撑区域。在另一种方案中,通过上述凹陷区域,上述容置部的内部划分成两个以上的上述感温部支撑区域,在划分出的一个上述感温部支撑区域内容置有上述感温部。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凹陷区域具有从上述容置部的前端部一侧朝向上述主体部一侧凹陷的直线状的凹槽,上述容置部被上述凹槽划分成两个以上的上述感温部支撑区域。上述凹陷区域具有从上述容置部的前端中央部一侧朝向上述主体部一侧凹陷的筒状的凹槽,就上述容置部的内部而言,上述容置部被上述凹槽划分出环状的上述感温部支撑区域。在另一种方案中,通过上述凹陷区域,在上述容置部的内部空间形成越靠近前端部一侧变得越窄的感温部支撑区域,在上述感温部支撑区域的前端部容置有上述感温部。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凹陷区域具有:第一倾斜面,其位于上述主体部一侧,具有第一倾斜角度;第二倾斜面,其位于上述前端部一侧,具有比第一倾斜角度大的第二倾斜角度,在通过上述第二倾斜面划分出的上述感温部支撑区域的前端部,容置有上述感温部。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凹陷区域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度,在通过上述倾斜面划分出的上述感温部支撑区域的前端部容置有上述感温部。本专利技术的电子体温计具有:中空的主体壳体,在前端形成有开口部;感温部,利用导线从上述主体壳体的内部穿过上述开口部引出至上述主体壳体的外部;感温部帽体,用于容置上述感温部,并且堵塞上述开口部;上述感温部帽体为上述的感温部帽体。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主体壳体包括显示部,在从前端侧观察上述感温部帽体的情况下,上述显示部的显示面面向从上述感温部旋转大约90°的方向。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该专利技术的感温部帽体及电子体温计,能够提供如下感温部帽体及电子体温计:能够确保在通过填充粘接剂来粘接时的感温部帽体与感温部之间的热结合性,抑制感温部的固定位置的偏差并且抑制热量扩散。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电子体温计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子体温计的功能框的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电子体温计的组装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感温部帽体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感温部帽体的外观结构的图,(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O是从前端观察的仰视图。图6是沿着图5中V1-VI线剖开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感温部帽体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感温部帽体的外观结构的图,(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O是从前端观察的仰视图。图9是沿着图8中IX-1X线剖开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感温部帽体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感`温部帽体的外观结构的图,(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O是从前端观察的仰视图。图12是沿着图11中XI1-XII线剖开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感温部帽体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感温部帽体的外观结构的图,(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图15是沿着图14中XV-XV线剖开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感温部帽体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感温部帽体的外观结构的图,(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图18是沿着图17中XVII1-XVIII线剖开的剖视图。图19是表示
技术介绍
的感温部帽体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20是
技术介绍
的感温部帽体的纵向剖视图。图21是表示在
技术介绍
的感温部帽体内装满粘接剂,来将感温部固定于感温部帽体的方法的纵向剖视图。图22是表示在
技术介绍
的感温部帽体的局部使用粘接剂,来将感温部固定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野笃志森田胜美
申请(专利权)人: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