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棘轮扳手换向装置,在其头部设有容置部,放置一棘轮转头和换向头,容置部内侧壁面的凹槽中装设有弹性元件及钢珠,该换向头的中央卡合一旋钮,在该旋钮和偏心部之间设置有间隙。该棘轮扳手换向装置结构简单,在需换向时,能轻而易举地扳动该旋钮的扳动柄,换向力量能均匀分布,制造成本降低,组装速度提高。(*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棘轮扳手换向装置,尤其是一种这样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在使用者欲结合套筒或驱动元件时,可利用本技术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中旋钮的偏心设置及其距离,配合偏心孔与换向头组装在扳手的换向装置轻易扳动该旋钮,且构件少、易于组装。在一般手工工具驱动结构中,棘轮扳手为大多数人使用频率极高的手工工具之一,因其在拧紧或旋松套筒时相当方便,所以棘轮扳手在工厂中,甚至在一般家庭工具箱中是随处可见的。而各式公知的棘轮扳手虽可达到预期的功能,但由于构件的设计、零件的多少、机构的原理等因素的差异,各式棘轮扳手的结构有其功效、可靠度上的性能差异,仍需改进其缺陷。如附件一所示,该附件为台湾专利,专利号84209717,名称为兼具测扭力及棘轮之扳手,其中的换向结构主要是由螺丝固定扳动杆及换向头,再通过该换向头的棘齿去啮合棘轮转头,以达到预期的棘轮驱动功能。上述公知的棘轮扳手结构,理论上确可达到拧紧及旋松的控制,却由于该换向结构采用以螺丝锁固,若将螺丝锁得太紧而使扳动杆的扳动困难,反之,若该螺丝锁得过松,则扳动杆及其它构件会容易产生松脱,甚至影响整个结构的驱动;此外,上述换向结构颇为复杂,构件较多,制造及组装成本高,且由于故障率高,而影响其使用的可靠度。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棘轮扳手换向装置,尤其是一种克服了上述公知技术的缺点,换向结构采用卡合固定、偏心及间隙装配,换向力量分布均匀,该换向装置在扳动时具有弹性,易于扳动、构件少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棘轮扳手换向装置,由一柄部延伸形成一头部,该头部设有容置部,该容置部放置一棘轮转头且其周缘设置的棘齿与一置放在该容置部的换向头相啮合传动,而容置部内侧壁面的凹槽中设置有弹性元件及钢珠通过其弹力抵靠换向头,该换向头的中央卡合一旋钮,在该旋钮和偏心部之间设置有使其换向时能具有弹性而易于扳动的间隙。本技术的优点是1.本技术提出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其换向装置结构简单,其在于,操作该扳手时,需换向的话,能轻而易举地扳动该旋钮的扳动柄,利用旋钮的偏心部及其中间隙的设置配合偏心孔,使其换向力量能均匀分布,而令整个结构可产生具有弹性的动作,所以在操作时,操作者能轻巧的扳动换向,为使用者带来极大的方便。2.本技术提出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所使用的构件与公知的扳手相比较,减少了一倍的元件,却能达到公知扳手所无法突破或实现的功能,因此其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其组装速度也大大提高。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提出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提出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提出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的仰视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提出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的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提出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的实施例状态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提出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状态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及其最佳实施例对本技术提出的具体结构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2、3所示,本技术包括一柄部10,从该柄部10继而延续一浑圆的头部20,其中头部20设有一呈数字“8”形的容置部21,该容置部21是由一大圆容置部211及一小圆容置部212所组合而成,其底部设有一大圆孔22及一偏心孔23,其中靠近小圆容置部212的内侧壁面则设一凹槽24,另外大圆容置部211装设一圆柱状的棘轮转头30,而在其周缘设有棘齿31,该棘轮转头30继而凸设有一延伸杆32,可以用来结合套筒等要被驱动的元件,而小圆容置部212是用以装置一换向头40,该换向头40呈扇形状,其前端周缘设有部分棘齿41,以供与棘轮转头30的棘齿31啮合,后端则设有两个内凹处42,中央部位穿设有卡合槽43及一偏心槽44,可供容置一旋钮50的卡合部51和偏心部52,配合该换向头40的卡合槽43及偏心槽44用以卡固,最后再以一固锁片60及一C型扣环70与头部20结合固定。一旋钮50的卡合部51和偏心部52分别与换向头40的卡合槽43及偏心槽44能轻易拆装,另外一偏心部52的设置使该旋钮50与换向头40在头部20中的偏心孔23卡合后,能通过其偏心运动,在须换向时,该旋钮50的扳动柄53可轻易被扳动,且在其偏心部52与扳动柄53之间设有一特定距离的间隙54,该间隙54的作用为使其与换向头40结合卡固在偏心孔23的旋钮50具有某种弹性,以利其扳动柄53在左、右向的操作,这非常符合单手担任的人体工学。如图4所示,由其可看出本技术的结构,其一为上述的整个旋钮50和其偏心部52与换向头40组装时的结构,其二是由图中得知容置部21内侧壁面的凹槽24装置一弹性元件241及一钢珠242,该钢珠242通过由弹性元件241的弹力抵靠该换向头40,而使该换向头40与棘轮转头30的啮合仅沿一旋转方向进行动作。如图5、6所示,图5是当朝逆时针方向扳动旋钮50的扳动柄53,而带动换向头40,使该换向头40的内凹处42与容置部21形成一凹空空间80,在凹槽24中的钢珠242则抵靠住换向头40,所以该扳手是以顺时针方向空转,逆时针方向扳动元件;反之,图6中的扳动柄53是沿顺时针方向扳动,而该扳手亦朝逆时针方向空转,顺时针方向扳动元件。权利要求1.一种棘轮扳手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扳手换向装置由一柄部延伸形成一头部,该头部设有容置部,该容置部放置一棘轮转头且其周缘设置的棘齿与一置放在该容置部的换向头相啮合传动,而容置部内侧壁面的凹槽中设置有弹性元件及钢珠,通过其弹力抵靠换向头,该换向头的中央卡合一旋钮,在该旋钮和偏心部之间设置有使其换向时能具有弹性而易于扳动的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转头在其周缘设有棘齿,该棘轮转头继而凸设有以用来结合套筒等欲被驱动元件的一延伸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换向头在前端周缘设有以供与棘轮转头啮合的部分棘齿,后端则设有两个内凹处中央则设一卡合槽与一旋钮结合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旋钮的偏心部使该旋钮与换向头卡合在偏心孔,且在其偏心部与扳动柄之间设有使旋钮具有弹性以利其扳动柄扳动的距离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换向头内凹处与容置部形成一凹空空间,在凹槽中的钢珠通过弹性元件的弹力抵靠住换向头并使其换向。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棘轮扳手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换向头设有卡合槽及偏心槽,分别容置卡固旋钮的卡合部及偏心部。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棘轮扳手换向装置,在其头部设有容置部,放置一棘轮转头和换向头,容置部内侧壁面的凹槽中装设有弹性元件及钢珠,该换向头的中央卡合一旋钮,在该旋钮和偏心部之间设置有间隙。该棘轮扳手换向装置结构简单,在需换向时,能轻而易举地扳动该旋钮的扳动柄,换向力量能均匀分布,制造成本降低,组装速度提高。文档编号B25B13/46GK2339358SQ9824140公开日1999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13日专利技术者陈珍娜 申请人:利益得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棘轮扳手换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扳手换向装置由一柄部延伸形成一头部,该头部设有容置部,该容置部放置一棘轮转头且其周缘设置的棘齿与一置放在该容置部的换向头相啮合传动,而容置部内侧壁面的凹槽中设置有弹性元件及钢珠,通过其弹力抵靠换向头,该换向头的中央卡合一旋钮,在该旋钮和偏心部之间设置有使其换向时能具有弹性而易于扳动的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珍娜,
申请(专利权)人:利益得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