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雷击防浪涌电流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77231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6 05: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雷击浪涌电流电路,包括压敏电阻、瞬态抑制二极管、保险丝、共模电感,所述压敏电阻和瞬态抑制二极管并联连接在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线圈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的负极接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第一端,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的正极接所述共模电感第二线圈的第一端;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一端还与直流电源连接,所述共模电感第二线圈的第一端还连接模拟地,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二端与电源电压连接,所述共模电感第二线圈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一端与第二线圈第一端是同极性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保护设备,防雷击、防电流浪涌,电路抗干扰性强而且结构简单。(*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载终端的防雷击和防浪涌电流的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防雷击电路通常采用气体放电管(Gas Discarge tube,简称⑶T),用于保护敏感的电信设备盒电子设备。气体放电管在正常状态为高阻状态,不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当发生雷击或者设备操作导致的瞬时浪涌电流时,气体放电管会切换到低阻抗状态,从而将能量从被保护的敏感设备中转移,从而防止雷击或浪涌电流对器件造成的损坏。但是气体放电管的价格一般比较贵,反应时间长。浪涌电流是指电源接通瞬间,流入电源设备的峰值电流。由于输入滤波电容迅速充电,所以该峰值电流远远大于稳态输入电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可靠的防雷击、防浪涌电路。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雷击浪涌电流电路,包括压敏电阻RV、瞬态抑制二极管D、保险丝F、共模电感T,所述压敏电阻RV和瞬态抑制二极管D并联连接在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共模电感第二线圈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的负极接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一端,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的正极接所述共模电感第二线圈的第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雷击浪涌电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敏电阻RV、瞬态抑制二极管D、保险丝F、共模电感T,所述压敏电阻RV和瞬态抑制二极管D并联连接在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共模电感第二线圈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的负极接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一端,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的正极接所述共模电感第二线圈的第一端;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一端还与直流电源DC连接,所述共模电感第二线圈的第一端还连接模拟地AGND,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二端与电源电压VCC连接,所述共模电感第二线圈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共模电感第二线圈的第一端是同极性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雷击浪涌电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敏电阻RV、瞬态抑制二极管D、保险丝F、共模电感T,所述压敏电阻RV和瞬态抑制二极管D并联连接在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共模电感第二线圈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的负极接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一端,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D的正极接所述共模电感第二线圈的第一端;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一端还与直流电源DC连接,所述共模电感第二线圈的第一端还连接模拟地AGND,所述共模电感第一线圈的第二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欣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今视道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