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智庆专利>正文

扳手驱动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7498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扳手驱动端结构,其包括一扳手本体,该扳手本体至少一端形成有一开口式的驱动端,该驱动端具有厚度不相等的第一扳动颚及第二扳动颚,该第一、第二扳动颚同一面前端部位分别形成有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其中,第一、第二斜面是由第一扳动颚外侧以相同斜率斜向第二扳动颚外侧,并由第一、第二扳动颚之后端向前端渐缩,使不相等厚度的第一、第二扳动颚前端的第一、第二斜面位于同一平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扳手驱动端结构在扳动螺固工件时,使用者可将握柄部提高并稍作倾斜,以最适合人体工学的方式扳动螺固件,并通过驱动端的斜面提供适当的支撑力,以配合使用者的握持姿势,而达到增进工作效率的目的。(*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扳手驱动端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令扳手在握持施力时,更符合人体工学的结构。
技术介绍
当前人们亲自动手布置家中的DIY风气日盛,再加上国内手工具发展已相当成熟稳定,其中不论是产品种类或是结构质量,更荣获国内外一致肯定,手工具生产业界这几年来为了使一般消费大众在使用时更容易上手,于是各种易于操作或附带人性化功能的手工具也陆续问市。请参阅图8所示,现有扳手驱动端的扳动颚是与扳手的握柄位于同一直联机,所以在扳动螺固件时,使用者的手部必须贴在施作处的平面上,如此则易受到施作处平面的阻碍,而不易握持扳手,也无法顺利的施力扳动螺固件,因此现有的扳手在使用时会遭遇到不少麻烦,而若使用者欲将扳手握柄提高一角度以利扳动时,则扳手驱动端的扳动颚并无法提供适当的支撑,所以也不利于操作,因此就整体而言,其可说是相当的不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扳手在握柄部提起一角度后不易使用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令扳手在握持施力时更符合人体工学的扳手驱动端结构。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扳手驱动端结构,其包括一扳手本体,该扳手本体至少一端形成有一开口式的驱动端,该驱动端具有厚度不相等的第一扳动颚及第二扳动颚,该第一、第二扳动颚同一面前端部位分别形成有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其中,第一、第二斜面是由第一扳动颚外侧以相同斜率斜向第二扳动颚外侧,并由第一、第二扳动颚之后端向前端渐缩,使不相等厚度的第一、第二扳动颚前端的第一、第二斜面位于同一平面。该第一斜面是由第一扳动颚的底端到前端,而第二斜面是由第二扳动颚的底端到前端,使该第一、第二扳动颚的同一底边完全成为斜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技术将驱动端的第一、第二扳动颚上形成二斜面,该二斜面是由第一扳动颚的外侧渐降至第二扳动颚外侧,且由扳动颚的后端渐降至扳动颚前端,且,该二斜面的斜率相同,且位于同一平面上,所以扳动螺固工件时,使用者可将握柄部提高并稍作倾斜,以最适合人体工学的方式扳动螺固件,并通过驱动端的斜面提供适当的支撑力,以配合使用者的握持姿势,而达到增进工作效率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扳手驱动端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扳手驱动端结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扳手驱动端结构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扳手驱动端结构的使用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扳手驱动端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扳手驱动端结构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扳手驱动端结构的侧视图。图8是现有扳手的使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扳手驱动端结构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1,该扳手本体1具有一握柄部10,该握柄部10至少一端形成一开口式之驱动端11,该驱动端11向前延伸出不相同厚度的第一扳动颚12以及第二扳动颚13,其中该第一扳动颚12与第二扳动颚13同一边底端的前端一部分各自形成第一斜面120及第二斜面130,该第一斜面120是由第一扳动颚12的后端斜向前端,并由第一扳动颚12的外侧斜向内侧,而该第二斜面130是由第二扳动颚13的后端斜向前端,并由第二扳动颚13的内侧斜向外侧,使第一、第二斜面120、130形成后端较前端高,且由第一斜面120外侧渐降至第二斜面130外侧的形状,而第一、第二斜面120、130的斜率相同,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二斜面。请参阅图4所示,本技术于使用时,先利用扳手驱动端11的第一扳动颚12与第二扳动颚13将螺固工件20夹入,而后再将扳手握柄部10提高,以利于使用者握持与施力,此时,可通过第一、第二斜面120、130作为支撑,而使扳手本体1的握柄部10在提高时,可配合第一、第二斜面120、130之斜度,而得到较佳的支撑力,以免使用者在提高握柄部10扳动螺固工件时,驱动端11与施作处的接触面积过小,而容易产滑动,降低工作效率。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其是本技术扳手驱动端结构第二实施例,其中主要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如下仅就不同结构说明之,为配合不同的使用需求,本技术也可将扳手本体1驱动端11第一、第二斜面120、130延长至第一、第二扳动颚12、13的底端,使第一、第二扳动颚12、13的同一侧底边完全为斜面。权利要求1.一种扳手驱动端结构,其包括一扳手本体,该扳手本体至少一端形成有一开口式的驱动端,其特征在于该驱动端具有厚度不相等的第一扳动颚及第二扳动颚,该第一、第二扳动颚同一面前端部位分别形成有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其中,第一、第二斜面是由第一扳动颚外侧以相同斜率斜向第二扳动颚外侧,并由第一、第二扳动颚之后端向前端渐缩,使不相等厚度的第一、第二扳动颚前端的第一、第二斜面位于同一平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驱动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斜面是由第一扳动颚的底端到前端,而第二斜面是由第二扳动颚的底端到前端,使该第一、第二扳动颚的同一底边完全成为斜面。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扳手驱动端结构,其包括一扳手本体,该扳手本体至少一端形成有一开口式的驱动端,该驱动端具有厚度不相等的第一扳动颚及第二扳动颚,该第一、第二扳动颚同一面前端部位分别形成有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其中,第一、第二斜面是由第一扳动颚外侧以相同斜率斜向第二扳动颚外侧,并由第一、第二扳动颚之后端向前端渐缩,使不相等厚度的第一、第二扳动颚前端的第一、第二斜面位于同一平面。本技术的扳手驱动端结构在扳动螺固工件时,使用者可将握柄部提高并稍作倾斜,以最适合人体工学的方式扳动螺固件,并通过驱动端的斜面提供适当的支撑力,以配合使用者的握持姿势,而达到增进工作效率的目的。文档编号B25B13/00GK2705265SQ20042004617公开日2005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1日专利技术者谢智庆 申请人:谢智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扳手驱动端结构,其包括一扳手本体,该扳手本体至少一端形成有一开口式的驱动端,其特征在于:该驱动端具有厚度不相等的第一扳动颚及第二扳动颚,该第一、第二扳动颚同一面前端部位分别形成有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其中,第一、第二斜面是由第一扳动颚外侧以相同斜率斜向第二扳动颚外侧,并由第一、第二扳动颚之后端向前端渐缩,使不相等厚度的第一、第二扳动颚前端的第一、第二斜面位于同一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智庆
申请(专利权)人:谢智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