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位装置,于浮动平台上置放有可移动的定位座,其定位座中央部位形成有可供工作物置入的容置空间,并于定位座的边框周围向上延伸有复数抵持部,而浮动平台上方则设有可吸附工作物固定的吸附元件,另于浮动平台周围外设有可作升降及前进、后退的复数错位推臂,即以轻就重的方式,使错位推臂分别由外向内来推动浮动平台上的定位座,并以定位座的抵持部作为基准点,使其错位推臂分别抵持定位座的抵持部与工作物边缘,便可推动定位座使其容置空间对正于工作物下方,以使吸附元件作动将工作物密合于定位座的容置空间内,以达到定位座与工作物快速校正对位及准确定位的功效。(*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对位装置,尤指利用错位推臂来推动浮动平台上的定位座,使其错位推臂分别抵持于定位座及浮动平台上方固定的工作物边缘,以使定位座的容置空间对正于工作物下方,进而达到定位座与工作物快速校正对位及准确定位的功效。
技术介绍
现今产业面临劳工需求的短缺及环保意识的高涨、人工与经营成本的提高与劳力密集转型成技术密集的压力,业者会以产业外移或引进外籍劳工的方式来适应成本的上涨,或者运用产业自动化的技术及利用器具的辅助来改善经营的体质并降低至造成本,因此,许多专用的器具模块等用来缩减人力、节省工时并提高工作产能,以达到更完善的成品而提高产品竞争力。而在一般高精度的加工产业中,以平面板材所制造的日常用品、家电用品,都会要求表面的完整无摩擦痕迹或刮伤的纹路,如镜子、液晶面板、平面玻璃、压克力板、不锈钢板或是平面电视的屏幕等,各种高精度的产品都会对其表面有严格的要求,不能有刮痕、裂痕,因此在加工、组装、对位或测试的过程都会以机械手臂或器具来进行,在组装前都必须将被组装物置于工作平台上,并于工作平台上调整位置,使其与组装物达到对正并做准确的组装,然而,在组装的过程中工作物需要被移动、调整,而致常常造成工作物表面产生刮痕,即成为不良品,或组装完成后也无法销售,即必须将组装完成的物品重新拆卸,并将被刮伤的工作物换掉,再经过重新组装的步骤,直到成品无刮痕损伤才能出货、贩售;再者,当被组装物过重时也不易移动时,需更多时间来进行对正过程,使工时增加、成本上升,如此繁琐的加工组装过程,不仅耗费工时、浪费人力、产品不良率增加、提高制造成本,相当不符合经济效益,反而无法达到精简人力、工时、经费的要求,并容易失去产品竞争力,也不能对产业有所助益,则会使产业遭到淘汰。上述现有工作物组装过程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即为本设计人与从事此行业者所急欲改善的目标、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种对位装置,利用错位推臂于浮动平台上的定位座四个角落外围,以由外向内且八方位对位的方式推移,让定位座于浮动平台上作相对微动位移,使其错位推臂分别抵持于定位座及浮动平台上方固定的工作物边缘,以使定位座的容置空间对正于工作物下方,进而达到定位座与工作物快速校正对位及准确定位的功效,且不刮伤工作物表面。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对位装置,设置有可供预设定位座置放的浮动平台,其定位座中央部位形成有可供另一预设工作物置入的容置空间,并于定位座的边框周围向上延伸有复数抵持部,而浮动平台上方则设有可吸附工作物固定的吸附元件,其中,该浮动平台周围外设有可作升降及前进、后退的复数错位推臂,且错位推臂分别由外向内来推动浮动平台上的定位座,以定位座的抵持部作为基准点,并使错位推臂分别抵持定位座的抵持部与工作物边缘,使其定位座与工作物相对应结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于对位前的俯视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于对位前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于对位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3A为本技术于对位时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于对位后的俯视示意图;图4A为本技术于对位后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一);图6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二);图7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三)。图中符号说明1 浮动平台11 凹槽14 滑移装置12 圆珠141 充气管13 基座142 透孔131 连杆15 活动平台132 弹性元件151 限位部2 定位座20 容置空间21 抵持部3 作物4 吸附元件5 错位推臂51 第一推移部 52 第二推移部具体实施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结合附图就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本技术主要以玻璃基板与背光模块的对位为例,但本技术于实际应用时,则并非是以玻璃基板与背光模块的对位为限,请参阅图1、2所示,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及于对位前的俯视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的对位装置于浮动平台1上置放有定位座2,且浮动平台1表面设置有复数凹槽11,且凹槽11容置有可于凹槽11内滚动的圆珠12,并可降低定位座2于浮动平台1上位移时的摩擦力,而定位座2则可为背光模块,其中央部位则形成有可供工作物3置入的容置空间20,并于定位座2的边框周围向上延伸有复数抵持部21,而工作物3则可为玻璃基板,并于浮动平台1上方设有可吸附工作物3固定的吸附元件4,且吸附元件4可为真空吸取器,另于浮动平台1周围外设有可作升降及前进、后退的复数错位推臂5,其错位推臂5前端具有前后长短相异的第一推移部51及第二推移部52。请同时参阅图1、2、3、4所示,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于对位前的俯视示意图、于对位时的俯视示意图及于对位后的俯视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本技术的定位座2与工作物3对位结合时,先将定位座2置放于浮动平台1上,由于定位座2与浮动平台1上的圆珠12接触,可降低定位座2于移动时的摩擦力来轻易移动,而工作物3则被吸附元件4吸附而呈一稳固的定位状态,并通过吸附元件4作动来使吸附中的工作物3进行下降动作,直至定位座2的抵持部21上方则停止动作,此时,浮动平台1外周围的复数错位推臂5则同步由外向内进行动作,于定位座2四个角落进行八方位对位(如图2、2A所示),即是以轻就重的方式,使其复数错位推臂5先推动浮动平台1上的定位座2,其定位座2一侧的错位推臂5的第二推移部52会先触碰到定位座2的抵持部21,让定位座2于浮动平台1上作相对微动位移,直至错位推臂5的第一推移部51抵持于工作物3一侧边缘到位即停止作动(如图3、3A所示),而定位座2另侧未到位的错位推臂5则继续前进作动,以使错位推臂5的第一推移部51及第二推移部52分别抵持工作物3另侧及定位座2另侧的抵持部21边缘,进而让定位座2的容置空间20正对于工作物3下方,当复数错位推臂5于定位座2四个角落即八个方位到位时,即可使吸附元件4作动,将工作物3完全置入定位座2的容置空间20内(如图4、4A所示),便可放开吸附元件4,以达到定位座2与工作物3快速校正对位及准确定位的功效,如此,可使定位座2与工作物3不会因公差问题,而导致工作物3无法准确对位,于组装时,造成工作物3因撞击而导致边缘裂开或损坏,或是工作物3因受到碰触或刮伤,而导致工作物3表面刮痕或损伤。请同时参阅图5、6、7所示,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一)、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二)及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三),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的浮动平台1亦可为气浮式浮动平台,其主要以基座13、滑移装置14及活动平台15所组成,其基座13内设有可供带动活动平台15位移的连杆131,并于连杆131外连接有弹性元件132,且弹性元件132二端分别固定于基座13的内侧壁;滑移装置14设置于基座13与活动平台15之间,并于滑移装置14内设有复数透孔142,且各透孔142分别连接有充气管141;活动平台15则设置于滑移装置14上,并于活动平台15下方设有与基座13的连杆131相互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位装置,设置有可供预设定位座置放的浮动平台,其定位座中央部位形成有可供另一预设工作物置入的容置空间,并于定位座的边框周围向上延伸有复数抵持部,而浮动平台上方则设有可吸附工作物固定的吸附元件,其特征在于: 该浮动平台周围外设有可作升降及前进、后退的复数错位推臂,且错位推臂分别由外向内来推动浮动平台上的定位座,以定位座的抵持部作为基准点,并使错位推臂分别抵持定位座的抵持部与工作物边缘,使其定位座与工作物相对应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秋逢,
申请(专利权)人:阳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