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纤维湿纺色纱线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956765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5 0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麻纤维湿纺色纱线的生产方法,包括栉梳、脱胶、煮漂、染色、烘干和柔软处理,然后将2种或2种以上不同颜色的麻条按不同色比混色,经4-6道并条工序混并、牵伸,再经过粗纱、湿纺细纱工序,最后烘干、络筒、成品包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栉梳工序包括制条和成球两个过程,制条过程是将短纤维去除,再将长麻纤维制成麻条;成球过程为将连续的麻条由内至外逐层卷绕内外密度均匀的空心圆柱状麻球。本发明专利技术染色充分均匀、颜色鲜艳、层次丰富、色牢度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长麻纺纱
,尤其是一种用于针织或机织加工的服装和家纺面料的。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麻纺企业主要生产单色(白色和原色)的麻纱线品种,而要进行染色,通常经过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将白色的麻纱逐一染成不同的颜色,然后再根据需要将不同颜色的麻纱进行色织;二是将麻纱织好的布根据需要进行染色。以上两种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染不透,由于筒纱包裹紧密,同时纱线上残存的果胶阻止染料充分地渗透到筒纱中心而出现“白心”现象;2、染色不匀,坯布染色由于工艺及环境误差带来的缸差、头尾色差及边到边色差;3、染色成本高、对环境污染大;4、色彩单一,缺乏立体色效应,成品外观呆板。专利号为200710066825.3,为“亚麻色纺纱的制作工艺”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工艺:将亚麻下脚料漂白之后进行染色,烘干后依次经过联梳、针梳、单精、复精、三道针梳、末针工序,在三道针梳过程中混入不同颜色的亚麻纤维牵伸并加捻制成粗纱,将粗纱卷绕在粗纱管上,放入煮漂容器进行煮漂,然后经过纺纱制成细纱,最后烘干、络筒后成型。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亚麻短纺路线,其缺点和不足是:(1)经过单精、复精工序,精梳落麻很高,制成率低,成本高;(2)不能纺制30Nm以上高支纱,应;(3)成纱品质差、织造性能差。 专利号为201010570251.5,为“一种亚麻色纺长麻纱及其制备工艺流程”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工艺流程:(I)原料选配;(2)分束;(3)栉梳;(4)原材料成条;(5)染色;(6)零并;(7)—并;⑶二并;(9)三并;(10)末并;(11)粗纱;(12)煮漂;(13)细纱;(14)射频干燥;(15)挑纱;(16)络筒;(17)成品,包装。上述技术方案仅仅罗列了各个工序的名称,具体工序过程未作公开,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实施。且上述工艺流程除染色工序外与常规亚麻长纺并无差异,其缺点和不足是:(I)无法满足染色对麻条的卷装要求,批量生产效率低;(2)麻条染色烘干后粘并现象严重,后道工序加工难度大;(3)可纺性差,成纱品质差,织造性能差。专利号为201210314826.6,为“一种麻纤维色纺纱线的生产方”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方法:1)麻纤维的预处理:麻纤维分别经精练和渗透剂处理;用精练剂3-4%owf在温度56-62°C在中性条件下精炼时间为45_60min ; (2)麻纤维的摇纱:摇纱的重量为500-700g ;(3)麻纤维的染色:将麻纤维染成所需颜色;所用染料为可拔染料或不可拔染料;(4)麻纤维的固色:在温度90-110度下固色0.5小时-1小时;(5)麻纤维的纺纱:将不同颜色的麻纤维交织成色纺纱线。上述技术方案的缺点和不足是:(1)不能实现任意比例的混合,色彩单一 ;(2)成品是两种染色纱交捻的效果,不能产生立体色效果;(3)工序长、效率低、成本高;(4)麻纤维全部染色,相对色纺纱污染大,不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染色充分均匀、颜色鲜艳、层次丰富、色牢度好,与常规染色产品效果完全不同的。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栉梳、脱胶、煮漂、染色、烘干和柔软处理,然后将2种或2种以上不同颜色的麻条按不同色比混色,经4-6道并条工序混并、牵伸,再经过粗纱、湿纺细纱工序,最后烘干、络筒、成品包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栉梳工序包括制条和成球两个过程,制条过程是将短纤维去除,再将长麻纤维制成麻条;成球过程为将连续的麻条由内至外逐层卷绕内外密度均匀的空心圆柱状麻球。本专利技术在栉梳过程中将麻条制成特殊的麻球形状,这样的目的是便于搬运、且染色均匀,后道加工时麻条易于退绕,方便并条生产。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成球过程在麻球卷绕机上通过横动喂入装置将连续麻条由内至外逐层卷绕至卷绕棍上,形成内外密度均勻的空心圆柱状麻球,麻球内径5-10cm,外径35-45cm,成球高度30_40cm,便于染色装笼,同时后道加工也便于退绕。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煮漂过程包括亚漂和低温氧漂两个过程,亚漂过程为将麻球放入水中,加入l-2g/L的NaClO2, pH值2.5-3.5,起始温度为25°C,用30分钟升温至50°C,保温30分钟后水洗,完成亚漂;所述的低温氧漂过程为,加入5-15g/L的H2O2, pH值10-11,起始温度为25°C,用30分钟升温至60°C,保温50分钟后水洗,完成氧漂。上述工艺过程及选择具体工艺参数,较常规的麻纺工艺作用缓和,减轻了煮漂过程对纤维的损伤,利于后道工序加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染色过程为将漂白之后的麻球置于25°C -30°C的水中,根据所染颜色的要求加入活性染料,升温至60°C -80°C并保持50-60分钟,排液之后加入洗涤剂lg/L,在80°C -90°C的温度下进行第一次洗涤,排液之后再加入清水在80°C -90°C的温度下第二次洗涤,排液之后在40°C -50°C的温度下,加入柔软剂l_2g/L浸泡20-30分钟,排液之后进行脱水20-40分钟,保 持含水率在50%-70%,脱水后进行烘干,将烘干后的麻球再进行柔软处理,达到并条上机生产要求。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染色过程为将漂白之后的麻条置于25°C -30°C的水中,加入活性染料,10分钟后加入Na2S0410g/L-70g/L保持15-20分钟,然后以I °C /分钟的速度升温至600C -80°C,加入 10g/L-20g/L 的 Na2CO3,保持 20 分钟后再加入 10g/L_30g/L 的 Na2CO3,保持40-50分钟后排液再依次进行洗涤、烘干和柔软处理。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洗涤剂是皂洗剂,所述的柔软剂是酯基季铵盐柔软剂QL,具有良好的降解性,绿色环保,对环境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柔软处理是将烘干的麻球退绕,并通过具有双“S”形弯曲部件的开条机,使麻条经反复弯曲与牵伸作用变得松散柔软。采用特殊的开条机使麻条松散柔软、易于加工,解决了常规麻条经漂染后无法开松生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并条工序在其O并过程中将2种或2种以上不同颜色的麻条进行混并、牵伸,制成多色混拼效应的混色麻条。色彩自然而又含蓄,朦胧感强,色纱中含有部分未经染色的纤维,相比先纺后染的传统工艺,染色量少,相对节能环保。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柔软处理后的染色麻条纤维具有优异的柔软度、滑度和弹性等优点,而且加工出的麻色纱颜色丰富亮丽,可适应针织或机织加工,织制成的织物蓬松、柔软,成品色牢度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在服饰上的柔软手感和色彩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染色过程工艺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开条机双“S”形工作区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将原麻栉梳,栉梳包括制条和成球两个过程,制条即将原麻中的短纤维去除,再将长麻纤维制成麻条,然后在麻球卷绕机上通过横动喂入装置将连续麻条由内至外逐层卷绕至卷绕棍上,形成内外密度均勻的空心圆柱状麻球,麻球内径5-10cm,外径35-45cm,成球高度30-40cm。麻球脱胶后进行漂白,所述漂白包括亚漂和低温氧漂两个步骤:先在水中加入1.5g/L的亚氯酸钠NaClO2, pH值2.5-3.5,起始温度为30。。,用30分钟升温至50°C,保温20分钟后水洗,完成亚漂。然后进行低温氧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麻纤维湿纺色纱线的生产方法,包括栉梳、脱胶、煮漂、染色、烘干和柔软处理,然后将2种或2种以上不同颜色的麻条按不同色比混色,经4?6道并条工序混并、牵伸,再经过粗纱、湿纺细纱工序,最后烘干、络筒、成品包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栉梳工序包括制条和成球两个过程,制条过程是将短纤维去除,再将长麻纤维制成麻条;成球过程为将连续的麻条由内至外逐层卷绕内外密度均匀的空心圆柱状麻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永强姜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元亚麻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