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3286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1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除湿机,包括除湿风扇、再生风扇和吸湿转盘,在吸湿转盘的前\后侧设有能量回收装置,该能量回收装置包括热回收用热交换器和冷凝用热交换器,所述热回收用热交换器内的热回收用管束的长度比冷凝用管束短,热回收用热交换器与冷凝用热交换器之间通过位于隔板上的连通孔连通。该除湿机具有更高的热交换效率,并且较为方便地通过增加冷凝用管束和热回收用管束的长度,来进一步增加热交换的表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橡胶圈将电机轴与风扇之间的连接变成了弹性连接,减小了震动降低了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除湿机,属于除湿机领域。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长期以来,除湿机都是采用具有除湿通路X和再生通路Y的结构,并且具有由电动机驱动的可旋转的吸湿转盘2。该除湿通路X借助于除湿风扇3将应除湿的空气(即除湿用空气)从外部导入除湿机I内,通过吸湿转盘2进行除湿,并将除湿后的空气排出。该再生通路Y使用于让吸湿转盘2再生的再生用空气得以循环,并不断将吸湿转盘2中的水分带出并冷凝成冷凝水。该再生通路Y具有驱动再生用空气封闭循环的再生风扇4,对通过吸湿转盘2之前的再生用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5,以及冷却通过吸湿转盘2之后的再生用空气并使其冷凝的冷凝用热交换器6。另外,在再生通路Y中设置有热回收用热交换器7,该热回收用热交换器7利用通过吸湿转盘2之后的再生用空气的高温,给通过吸湿转盘2之前的再生用空气加热,减少加热器5消耗的电力。吸湿转盘2容纳在转盘壳体31内,以给定的速度旋转。转盘壳体31分为除湿用开口部38和再生用开口部39,除湿用空气和再生用空气分别通过其中。除湿用开口部38介于除湿通路X的通路途中,沿着吸湿转盘2的转子旋转区域的给定角度范围开口。再生用开口部39介于再生通路Y的通路途中,沿着给定角度范围开口。 除湿用空气通过除湿通路X吸入除湿机I内时,通过除湿用开口部38,这时,由吸湿转盘2吸湿,进行除湿,然后将其排出到外部。另一方面,吸湿了吸湿转盘2的水分的部分通过吸湿转盘2的旋转从除湿用开口部38进入再生用开口部39,借此,并利用再生空气再生,使吸湿的水分发散。由吸湿转盘2发散后的水分变成水蒸气,并经过再生通路内部流动,由冷凝用热交换器6冷却,变成冷凝水后,向下滴到冷凝水托盘上,由贮水箱26收集起来。具有上述结构的现有除湿机,其热回收用热交换器7和冷凝用热交换器6的接触面积较小,导致冷热空气在热交换器内不能充分地完成热交换,不利于再生用空气余热的回收。尤其是冷凝用热交换器6不能充分将再生用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出来。再生用空气经过吸湿转盘2后带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在现有除湿机中位于吸湿转盘2上方的热回收用热交换器7内就可能凝结成冷凝水并向下落回到吸湿转盘内,影响吸湿转盘的再生的效果。并且现有除湿机所使用的风扇没有任何减震措施,导致其旋转时震动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除湿机,能够更好地实现除湿用空气与再生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除湿机,包括除湿风扇、再生风扇和吸湿转盘,在吸湿转盘的轴向一侧设有能量回收装置,该能量回收装置包括热回收用热交换器和冷凝用热交换器,所述热回收用热交换器内的热回收用管束的长度比冷凝用管束短,热回收用热交换器与冷凝用热交换器之间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能量回收装置包括框体,该框体呈圆盘状,其截面积与吸湿转盘相同。所述框体内设有隔板,热回收用热交换器和冷凝用热交换器分别装入由隔板分隔出的空间内,并通过位于隔板上的连通孔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除湿机还具有第二除湿风扇壳体。所述第二除湿风扇壳体内设有抛物线形状的沟槽,以引导除湿用空气的流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除湿风扇和再生风扇通过柔性连接固定在电机转轴上。所述柔性连接为通过橡胶圈连接。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冷凝用热交换器和热回收用热交换器均装入能量回收装置,该能量回收装置与吸湿转盘的前侧或后侧相对应,使再生用空气和除湿用空气能够在能量回收装置和吸湿转盘之间以较短的距离流动。由于冷凝用热交换器和热回收用热交换器与吸湿转盘之间有更大的相对面积,使得再生用空气和除湿用空气能够更充分的完成热交换。在实际生产中,本专利技术可以较为方便地通过增加冷凝用管束和热回收用管束的长度,来进一步增加热交换的表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同时,现有的热回收用热交换器安装在吸湿转盘上方,本专利技术的能量回收装置安装在吸湿转盘的前侧,避免了现有热回收用热交换器中产生的少量冷凝水回流到吸湿转盘中。本专利技术使用橡胶圈将电机轴与风扇之间的连接变成了弹性连接,减小了震动降低了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除湿机的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除湿机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从前侧观察的本专利技术除湿机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除湿机本体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除湿机中各个模块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平板部与吸湿转盘的后视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能量回收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能量回收装置、吸湿转盘与平板部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本专利技术除湿风扇、 排出装置以及第二除湿风扇壳体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本专利技术除湿风扇和再生风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等同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说明书、说明书附图及权利要求书中,除了明确说明之外,相对于吸湿转盘2吸入除湿用空气的一侧称作“前”、“前面”、“前方”、“前侧”等。而相对于吸湿转盘2排出除湿用空气的一侧称作“后”、“后面”、“后方”、“后侧”等。将与前侧及后侧的平行侧称作“侧面”、“侧方”等。所有附图均以虚线箭头标出了除湿通路X的气流方向,实线箭头标出了再生通路Y的气流方向。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除湿机具有前盖21、后盖22以及除湿机本体30。前盖21和后盖22相互拼装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纵长横宽的框体,除湿机本体30就安装在该框体内。前盖21和后盖22的上部均开口,以容纳将除湿用空气排出的排出口 25。在前盖21的下方设置有贮水箱26,该贮水箱26用来贮存冷凝水。后盖22上设有将外部空气吸入除湿机的吸入口 24,吸入的气流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该吸入的气流为除湿用空气,因此将其流入的一侧定义为“前”,如图2下部的箭头标示。图3给出了从前侧观察的本专利技术除湿机的分解图。除湿机本体30面向后盖22的一面设有固定在平板部35前侧的能量回收装置67。能量回收装 置67下方是冷凝水托盘34。如图4所示,除湿机本体30的最前面是能量回收装置67,该能量回收装置67安装在平板部35的前侧。平板部35具有可以容纳吸湿转盘2的前后贯通的空间,该空间内还有相应的支架以安装圆盘状的吸湿转盘2。在平板部35的后侧安装有第二除湿风扇壳体32b。第二除湿风扇壳体32b内设有前后贯通的容纳有除湿风扇3的空间,该容纳空间的形状大小均与吸湿转盘2相对应。第二除湿风扇壳体32b与其后方的第一除湿风扇壳体32a前后接合,将除湿风扇3以及与除湿风扇3同轴的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容纳于其中。在第一除湿风扇壳体32a的后侧还安装有第二再生风扇壳体33b。第二再生风扇壳体33b与其后方的第一再生风扇壳体33a前后接合并在其内部形成容纳空间,将再生风扇4容纳于其中。第二再生风扇壳体33b和第一除湿风扇壳体32a均沿着径向相对应的设有贯通的开口部,以方便驱动电机和再生风扇4的连接。第二除湿风扇壳体上方还安装有排出装置125。该排出装置125内部是上下贯通的排出口 25,排出口 25内还设有控制风向的叶片。图5展示了除湿机本体30相关部件接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平板部35内部具有前后贯通的空间,该空间容纳了圆盘状的吸湿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湿机,包括除湿风扇(3)、再生风扇(4)和吸湿转盘(2),其特征在于,在吸湿转盘(2)的轴向一侧设有能量回收装置(67),该能量回收装置(67)包括热回收用热交换器和冷凝用热交换器,所述热回收用热交换器内的热回收用管束(48)的长度比冷凝用管束(47)短,热回收用热交换器与冷凝用热交换器之间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湿机,包括除湿风扇(3 )、再生风扇(4)和吸湿转盘(2 ),其特征在于,在吸湿转盘(2)的轴向一侧设有能量回收装置(67),该能量回收装置(67)包括热回收用热交换器和冷凝用热交换器,所述热回收用热交换器内的热回收用管束(48)的长度比冷凝用管束(47)短,热回收用热交换器与冷凝用热交换器之间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回收装置(67)包括框体(50),该框体(50 )呈圆盘状,其截面积与吸湿转盘(2 )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50)内设有隔板(53),热回收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彬王邻周庆寐韦开强陈传鑫张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铁旦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