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50819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1 2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及收容于第一本体内的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向后延伸出第一本体以焊接在一电路板上的焊接部及连接接触部与焊接部的固定部,固定部固定于第一本体内,所述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排列为三排,所述焊接部在上下方向上排列为二排以夹持该电路板,降低第一连接器与电路板结合后的整体厚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为三排的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VGA (Video Graphics Array,视频图形阵列)是一种模拟视频信号的电脑显示标准,目前,VGA已经大量应用在PC、嵌入式设备领域,尤其在图形显示方面应用极广。目前大部分的PC或嵌入式设备都已经具备VGA接口。主板上放置一个VGA的插座,作为显示卡的输出接口,与显示器的D形插头插接,用于模拟信号的输出。VGA插座通常包括一绝缘本体,以及设于该绝缘本体上的一 D形插槽、三排导电端子以及两锁固螺丝。所述D型插槽具有十五个插孔,插孔分三排排布,每排五个插孔,三排导电端子用于与电脑或嵌入式设备的PCB板连接,PCB板的连接区域需要开设对应的三排连接孔,所述三排导电端子插入该三排连接孔后进行焊接。目前大部分电脑、嵌入式设备中,VGA插座基本采用直立型和平躺型两种方式焊接在PCB板上,直立型的VGA插座上的导电端子与D型插座是分别设在绝缘本体上的相对的两侧面,即导电端子与D型插槽相互平行,连接时,导电端子的末端需弯曲90度才可以插入PCB板的连接孔;平躺型的VGA插座上的导电端子与D型插座是分别设在绝缘本体上相邻的一侧面和一底面,即导电端子与D型插槽相垂直,连接时,导电端子为直条形。但这两种焊接方式VGA插座的整个壳体都是直立于PCB板之上,整体高度为绝缘本体的高度和PCB板的厚度之和,因此很大。由于VGA插头是国际标准,为了通用及兼容性,所以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意缩小。因此在空间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使用,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有时候,受到空间的限制,VGA的插座连接后整体高度太高会导致产品厚度变厚,不经增加额外的成本,而且影响美观。因此有一些超薄型的笔记本电脑便采用特殊定制的VGA插座来解决该问题,如此势必造成成本太高,也无法通用,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推广。所以,有必要提出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降低与电路板结合后的整体厚度的电连接器组件。为实现前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及收容于第一本体内的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向后延伸出第一本体以焊接在一电路板上的焊接部及连接接触部与焊接部的固定部,固定部固定于第一本体内,所述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排列为三排,所述焊接部在上下方向上排列为二排以夹持该电路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器为VGA接口连接器或DVI接口连接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一排第一端子、一排第二端子及一排第三端子,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的接触部分别排列为一排,第一端子的接触部位于第二、第三端子的接触部的上方,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位于第一、第三端子的接触部的之间及第三端子的接触部的上方,第一、第二端子的焊接部排列在同一水平面,第三端子的焊接部排列在另一水平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的焊接部沿左右方向一一错开排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固定第一端子组固定部的三排固定孔即第一、第二及第三排固定孔,第一排固定孔位于第二、第三排固定孔的上方位置,第二排固定孔位于第一、第三排固定孔之间及第三排固定孔的上方位置,所述第一端子的固定部设有向下垂直弯折延伸的直立部,直立部与对应焊接部垂直相连,第一本体后端面凹设有收容直立部的定位槽,定位槽自第一排固定孔向下延伸至第二排固定孔中的相邻两固定孔之间,定位槽的底端与第二排固定孔左右对齐而相互间隔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组装在一起的前、后本体,前本体设有与固定孔一一贯通的三排插孔,第一端子组的接触部延伸入插孔内,所述插孔为圆形,所述固定孔为方形,所述接触部为圆筒状结构,所述固定部与焊接部为片状结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后本体设有相互插接在一起的定位柱、定位孔,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包覆在前本体外侧的前壳体及后本体外侧的后壳体,前、后壳体相互铆合在一起。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电路板,电路板设有相对的前、后端,前端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与焊接部焊接在一起的一排金属片。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与第一连接器前后相对的第二连接器,第二连接器为一 DVI接口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本体、收容于第二本体内的第二端子组及包覆第二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第二本体为一竖直板状结构,其设有前后贯通的上、中、下三排收容孔,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固定于收容孔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向前凸伸出第二本体的接触臂及自固持部向后延伸出第二本体的焊接片,接触臂沿上下方向排列为三排,焊接片沿上下方向排列为二排以焊接至电路板的上、下表面,其中一排焊接片向后延伸超过另一排焊接片。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包括相互固定在一起的前金属壳、后金属壳,所述前金属壳包括主体及自主体向前凸伸的对接框,主体向后靠贴在第二本体上并向两侧凸伸出第二本体,主体设有前后贯穿的第一通孔,上下边缘设有向后弯折延伸的定位片,对接框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对接孔,第二端子组的接触臂位于对接孔内,所述后金属壳设有收容第二本体的收容框及自收容框两侧凸伸的定位板,定位板与前金属壳的主体前后靠贴在一起,定位板设有第一通孔对齐的第二通孔,定位板的上下边缘凹设有与定位片相对应的凹陷,定位片穿过凹陷后向前抵压在定位板上。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第一端子组的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排列为三排,焊接部在上下方向上排列为二排以夹持该电路板,降低了第一连接器与电路板结合后的整体厚度,方便将第一连接器第一端子组焊接至电路板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二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7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二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8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9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二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1000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一连接器100前后相对的一第二连接器200及电路板300,第一连接器100为VGA (VideoGraphics Array,视频图形阵列)接口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0为DVI (Digital VideoInterface,数字视频接口)接口连接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100可以设置为DVI接口连接器。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本体10及收容于第一本体10内的第一端子组20,第一本体10包括组装在一起的前、后本体11、12,前、后本体11、12设有相互插接在一起的定位柱124、定位孔114。第一连接器100还包括包覆在前本体11外侧的前壳体31及后本体12外侧的后壳体32,前、后壳体31、32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及收容于第一本体内的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向后延伸出第一本体以焊接在一电路板上的焊接部及连接接触部与焊接部的固定部,固定部固定于第一本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排列为三排,所述焊接部在上下方向上排列为二排以夹持该电路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光卿冉海
申请(专利权)人: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