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34985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8 0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网络变压器,包括壳体、若干主线圈及第一连接管脚,所述主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连接管脚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主线圈包括非晶磁芯,所述第一组连接管脚包括第一组内管脚及第一组外管脚,所述第一组内管脚电连接至所述主线圈,所述第一组外管脚用于连接外部电路板上,所述第一组内管脚与所述第一组外管脚一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一组内管脚中的相邻的两内管脚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预设距离。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提高所述网络变压器通流强度及提高传输功率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电系统及其机柜。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于网络的网络磁性器件如网络变压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革新,国内外致力于改良电子产品,使电子产品更趋小型化、功能化和性能优越化。但是,目前的网络变压器的最高通流不够强且最大传输功率也不高。同时为了提供传输功率,采用增大变压器封装的方式。这样的网络变压器已不能满足国内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网络变压器,以提高网络变压器的通流能力,提供传输功率,且减小变压器的封装,从而满足国内外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网络变压器,包括壳体、若干主线圈及第一组连接管脚,所述主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组连接管脚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主线圈包括非晶磁芯,所述第一组连接管脚包括第一组内管脚及第一组外管脚,所述第一组内管脚电连接至所述主线圈,所述第一组外管脚用于连接外部电路板上,所述第一组内管脚与所述第一组外管脚一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一组内管脚中的相邻的两内管脚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预设距离。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网络变压器,所述网络变压器包括若干主线圈。所述主线圈包括非晶磁芯。且所述第一组内 管脚中相邻两内管脚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预设距离,从而使得连接相邻的两内管脚的所述主线圈20的导线之间不会发生短路现象,进而提高了所述网络变压器100的通流强度。且所述非晶磁芯22可以避免温升过高,感值下降带来的传输功率下降的问题,从而提高了传输功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网络变压器的第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网络变压器的第二较佳实施方式的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网络变压器100。所述网络变压器100包括壳体10、若干主线圈20及第一组连接管脚30。所述主线圈2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第一组连接管脚30设置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主线圈20包括非晶磁芯22。所述第一组连接管脚30包括第一组内管脚31及第一组外管脚32。所述第一组内管脚31电连接至所述主线圈20。所述第一组外管脚32用于连接外部电路板(未示出)上。所述第一组内管脚31与所述第一组外管脚32 —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一组内管脚31中相邻的两内管脚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预设距离。具体地,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侧壁11。所述第一组内管脚31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11的内侧。所述第一组外管脚32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11的外侧。所述第一组内管脚31的第一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至所述主线圈20。所述第一组内管脚3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组外管脚32的第一端一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一组外管脚32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外部印刷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一组连接管脚30为金属管脚。所述第一组连接管脚30通过注塑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第一组外管脚32中的相邻的两外管脚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预设距离。其中,在本实施方中,所述第一预设距离为1.27mm。所述第二预设距离为1.5mm。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线圈20为高电压隔离线圈。所述高电压隔离线圈用于隔离与所述网络变压器100相连的网线将高电压传输至与所述网络变压器连接的芯片,从而对所述芯片起到保护的作用。所述第一预设距离为具有第一预设粗度的所述主线圈20的导线分别与相邻的两内管脚连接时,导线间仍不会发生短路现象的安全距离。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所述非晶磁芯为闻功率耐闻偏流铁基非晶磁芯。所述非晶磁芯的成分由Fe兀素、Si元素及B元素构成,其中,Fe元素、Si元素及B元素的百分比范围分别为72% 78%、7% 11%及12% 18%。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非晶磁芯可以根据需要为其他高功率耐高偏流的非晶磁芯。所述非晶磁芯中的元素的百分比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所述壳体尺寸为20mmX 17.6mmX 9.7mm。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请继续参考图2,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网络变压器200。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方式中的网络变压器200与第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的网络变压器100相似,其区别在于:在第二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变压器200还包括若干共模抑制线圈40及第二组连接管脚50。所述共模抑制线圈4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第二组连接管脚50设置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第二组连接管脚50包括第二组内管脚51及第二组外管脚52。所述第二组内管脚51连接至所述共模抑制线圈40。所述第二组外管脚52用于连接至所述外部电路板上。所述第二组内管脚51与所述第二组外管脚52 —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二组内管脚51中相邻的两内管脚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预设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差模信号通过所述共模抑制线圈40时在所述磁芯22中产生相反的磁场而相互抵消。当共模信号通过所述共模抑制线圈40时在磁芯中产生相同方向的磁场而加强,所述共模抑制线圈40能使有用的差模信号几乎无损耗的通过,而对共模干扰信号呈现高阻抗,使其大量衰减,从而达到抑制共模电磁干扰的目的。所述第二预设距离为具有第二预设粗度的所述共模抑制线圈40的导线分别与相邻的两内管脚连接时,导线间仍不会发生短路现象的安全距离。所述第二预设粗度可以等于所述第一预设粗度。所述第二预设距离可以等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所述第二预设粗度可以根据需要不等于所述第一预设粗度。所述第二预设距离可以根据需要不等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具体地,所述壳体10还包括第二侧壁12。所述第二组内管脚51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12的内侧。所述第二组外管脚52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12的外侧。所述第二组内管脚51的第一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至所述共模抑制线圈40。所述第二组内管脚5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组外管脚52的第一端一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二组外管脚52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外部印刷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二组连接管脚50为金属管脚。所述第二组连接管脚50通过注塑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第二组外管脚52中的相邻的两外管脚之间的间距为第四预设距离。在本实施方中,所述第三预设距离为1.27mm。所述第四预设距离为1.5mm。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内管脚31中相邻的两内管脚可以前后交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11的内侧。所述第一组外管脚32中相邻的两外管脚也可以相应的前后交替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11的外侧。所述第二组内管脚51中相邻的两内管脚可以前后交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12的内侧。所述第二组外管脚52中相邻的两外管脚也可以相应的前后交替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网络变压器,包括壳体、若干主线圈及第一组连接管脚,所述主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组连接管脚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主线圈包括非晶磁芯,所述第一组连接管脚包括第一组内管脚及第一组外管脚,所述第一组内管脚电连接至所述主线圈,所述第一组外管脚用于连接外部电路板上,所述第一组内管脚与所述第一组外管脚一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一组内管脚中的相邻的两内管脚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预设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静敏闫海涵王海飞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机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