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泰佐专利>正文

直接带动换向的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2845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接带动换向的扳手,其扳手驱动部的驱动槽内设有一驱动体,与驱动槽连通有一掣动槽以设置掣动块,一方向控制钮的轴杆伸入掣动槽内以控制掣动块,而一方向定位装置顶制掣动块形成方向控制的节点;而其特点是另设有一带动件一端枢接于掣动块上,另端穿入方向控制钮的轴杆内,藉由方向控制钮的转动改变轴杆的方位,进而带动带动件牵动掣动块移向不同的方向,藉以改变作动驱动体的方向,以达到安装方便控制确实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扳手,尤指一种直接带动换向的扳手
技术介绍
目前的扳手结构于方向控制上的结构十分的繁多,其中,结构分别有以下数种,包括方向控制钮上设有孔洞以容置子弹型的拨动件配合弹簧顶向作动扳手棘轮驱动体的掣动块背面端,如此结构是于方向控制钮上设置弹簧以及拨动件,其钮的结构体积原即有限,今加上顶掣该掣动块的结构,显得十分的复杂,且制作上十分的不易,故有改良必要。因此有人于掣动块上伸出被拨动的结构,以伸入方向控制钮拨动的范围,以供拨动之用,如此结构,使得掣动块结构变得较为复杂,且在安装掣动块时,由于其具有凸出结构,常无法顺利的安装于扳手上,故亦有改良必要。无论是何种方向控制的结构,其方向控制钮均需要另作固定的结构,即如C型扣或其它扣体,方能予以扣合定位于扳手上,装配上有其不便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使方向控制钮的装配更为方便而且对于掣动块的控制更为确实的直接带动换向的扳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接带动换向的扳手,该扳手的一端上设有驱动部,驱动部内设有驱动槽,一驱动体置入驱动槽内,该驱动槽与一掣动槽连通;一掣动块置入掣动槽内,掣动块向驱动体伸设有啮合部,掣动块于啮合部的另端面形成与掣动槽配合的掣动缘;一方向控制钮的轴杆伸入掣动槽内;其特点是所述扳手上设有至少一组以对方向控制钮或掣动块定位的方向定位装置,还设有一带动件,该带动件一端与所述掣动块枢接,另端则为所述方向控制钮的轴杆所控制。所述扳手的掣动槽底部处另设有定位部;所述方向定位装置相对定位部设有弹性体及定位体,定位体相对定位部伸出可使所述方向控制钮与带动件产生方向定位的部份。所述掣动块相对于掣动槽端部另设有至少一组以上与所述方向定位装置对应的定向部。所述扳手另设有垂直的定位部,所述方向定位装置设有弹性体与定位体,容置于定位部中,且方向控制钮顶部底缘相对设有方向定位部。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直接带动换向的扳手,该扳手一端上设有驱动部,驱动部内设有驱动槽,一驱动体置入驱动槽内,驱动槽连通一掣动槽;一掣动块置入掣动槽内,掣动块向驱动体伸设有啮合部,掣动块于啮合部的另端面形成与掣动槽配合的掣动缘;一方向控制钮的轴杆伸入掣动槽内;其特点是所述掣动槽底部设有方向定位装置,还设有一带动件;所述方向控制钮的轴杆相对带动件设有带动槽;所述掣动块相对于方向控制钮的轴杆处设有与带动件枢接的枢接部;带动件的一端相对于所述掣动块的枢接部设有枢接体,带动件的另端设穿过所述方向控制钮的轴杆的带动槽的连动部。所述扳手的掣动槽底部处另设有定位部;所述方向定位装置相对定位部设有弹性体及定位体,定位体相对定位部伸出可使所述方向控制钮与带动件产生方向定位的部份。所述掣动块相对于掣动槽端部另设有数组与方向定位装置对应的定向部。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再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直接带动换向的扳手,该扳手一端上设有驱动部,驱动部内设有驱动槽,一驱动体置入驱动槽内,驱动槽连通一掣动槽;一掣动块置入掣动槽内,掣动块向驱动体伸设有啮合部,掣动块于啮合部的另端面形成与掣动槽配合掣动缘;一方向控制钮的轴杆伸入掣动槽内;其特点是所述掣动槽底部设有方向定位装置,还设有一带动件,该带动件的一端与掣动块枢接,另端设有直接穿入所述方向控制钮的轴杆的连动部;所述轴杆相对带动件设有带动槽;所述掣动块具有枢接部,于枢接部向方向控制钮轴杆方向开设有以供带动件的枢接端伸入的枢接区,并以枢接体穿入枢接部以使枢接端与掣动块枢接,而带动件的连动部则穿入相对的带动槽内。所述扳手的掣动槽底部处另设有定位部;所述方向定位装置相对定位部设有弹性体及定位体,其定位体伸出定位部的部份与所述带动槽直接卡制。所述方向定位装置与定位部是相对于带动槽变换方向的位置上相对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方向控制钮安装方便快速本专利技术的方向控制钮于掣动块与带动件组装后,其方向控制钮即行完成装配于扳手上,无需其它的安装程序,安装上十分的方便快速,亦无需其它零件,构件成本以及安装成本上亦十分的低廉;使用控制上更为确实由于方向控制钮轴杆是直接带动带动件使掣动块动作,其掣动块偏位的动作确实而快速,而使方向变换的控制更为方便确实。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动作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向动作俯视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剖面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实施例的动作俯视示意图。图8是图6所示实施例的另一动作俯视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方向定位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号说明10扳手 11驱动部110驱动槽 111掣动槽112穿置部 113、113′定位部20驱动体 21C形扣体 30、30′掣动块 31、31′啮合部32、32′枢接部 33掣动缘34定向部 35枢接区40方向控制钮 41轴杆410、410′带动槽 411方向定位部50、50′方向定位装置 51弹性体52定位体60、60′带动件 61、61′枢接体62、62′连动部 63枢接端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它目的,兹以如后的较佳实施例附以图式详细说明如后,惟本图例所说明的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并非为专利申请上的唯一限制。请配合参阅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主体结构包括一扳手10,扳手10的一端上设有扩大的驱动部11、驱动部11内设有驱动槽110,一掣动槽111与驱动槽110连通,掣动槽111上另有穿置部112,而于掣动槽111底的中央位置处另设有一水平开口的孔状定位部113;一棘轮形态的驱动体20置入前述驱动槽110内,并以C形扣体21扣合于该驱动槽110内;一掣动块30置入前述掣动槽111内;一方向控制钮40垂直的轴杆41伸入前述穿置部112进入掣动槽111内,而其轴杆41伸入扳手10内并位于掣动块30与掣动槽111槽底间,于掣动槽111槽底另设有方向定位装置50;方向定位装置50相对于前述定位部113设有一弹簧形态的弹性体51及一钢珠形态的定位体52,其定位体52伸出定位部113的部份可使方向控制钮40与带动件60产生方向定位的节点。一带动件60的一端与掣动块30枢接,另端则穿入方向控制钮40的轴杆41。其中,轴杆41相对带动件60设有一水平方向且贯穿轴杆41的带动槽410;掣动块30除向驱动体20伸设有齿状的啮合部31外,于中央处相对于方向控制钮40的轴杆41方向另设有两组凸耳形态且中央各垂直穿孔的枢接部32,以供带动件60的端部枢接,掣动块30于两端啮合部31的另端面形成与掣动槽111配合的掣动缘33,而掣动块30的下半段另向方向定位装置50设置两组定向部34。带动件60相对于掣动块30的枢接部32设有一垂直圆柱状的枢接体61,使带动件60与掣动块30枢接成一体带动的形态;而带动件60的另端成水平形态的连动部62则直接穿过方向控制钮40的轴杆41的带动槽410,以被控制。请配合图4、图5所示,当使用者扳动方向控制钮40时,其轴杆41随之转动,改变其轴杆41上带动槽410的方向,进而使带动件60随之改变方向,直接带动掣动块30偏向所带动的方向,掣动块30即以不同的方向掣动驱动体20,同时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接带动换向的扳手,该扳手的一端上设有驱动部,驱动部内设有驱动槽,一驱动体置入驱动槽内,该驱动槽与一掣动槽连通;一掣动块置入掣动槽内,掣动块向驱动体伸设有啮合部,掣动块于啮合部的另端面形成与掣动槽配合的掣动缘;一方向控制钮的轴杆伸入掣动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上设有至少一组以对方向控制钮或掣动块定位的方向定位装置,还设有一带动件,该带动件一端与所述掣动块枢接,另端则为所述方向控制钮的轴杆所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泰佐
申请(专利权)人:陈泰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