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膜透性法验证蕨类植物配子体化感作用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906099 阅读:266 留言:1更新日期:2013-07-11 0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用膜透性法验证蕨类植物配子体化感作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蕨类配子体膜透性数据收集与分析;二、化感作用对植物膜透性变化的验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可快速、直接、有效、目的明确的判断化感作用对植物的生理变化的响应,特别是对蕨类配子体的膜透性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属于植物生理生态学领域。
技术介绍
化感作用的英文为“Allelopathy”,它源于希腊语“Allelon (相互)”和uPathos (损害、妨碍)”。植物化感作用的理论是1937年由德国科学家H.Molish第一次提出,他把化感作用定义为:所有类型植物(含微生物)之间生物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但是Molish认为,这种相互作用包括有害和有益两个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期E.L.Rice根据H.Molish的定义和对植物化感作用的进一步研究,界定植物化感作用是指植物(含微生物)通过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产生对其他植物(含微生物)的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作用。Rice的定义中的化感作用物质是由植物所释放的化学物质,并强调了化感作用的结果对其他植物或微生物均是有害的。近年来,研究表明,化感物质作用的对象不仅仅是其他植物,有时甚至是同种植物。而化感作用的结果不仅包括有害的,同时也包括一些相互促进的效果。因此,又有人把化感作用称之为植物的相生相克。1984年Rice在《Allelopathy》第二版中,将化感作用给出了较完整的定义: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膜透性法验证蕨类植物配子体化感作用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蕨类配子体膜透性数据收集与分析;二、化感作用对植物膜透性变化的验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开梅沈羽方炎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山景市谷歌公司] 2015年02月03日 15:43
    蕨类(Fern)是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它们需要水分作为再生循环的一部分,且从此开始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种类,在今日仍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蕨类植物有着一个世代交替的生命周期,由双套的孢子体和单套的配子体两者循环。配子体是一游离的器官。蕨类植物典型的生命周期如下:孢子体(双套)经由减数分裂产生单套的孢子;孢子经由细胞分裂形成配子体;配子体会经由有丝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可移动、具鞭毛的精子让仍黏在原叶体上的卵子受精;受精后的卵子形成了一个双套的受精卵,并经由有丝分裂成长成孢子体。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