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流净化系统,所述河流的河床含有深度≥3m的凹坑,且在所述凹坑内设置有凸出的跌坎。通过跌坎设计,利用跌坎抬升水位,减少跌坎上游的水流流速,增加污染物的沉降量,同时水流流经跌坎时,增加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曝气量,实现对水质的净化。此外,由于独特的湿地结构还可以有效地截留面源污染。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河流净化系统处理后的水质可提高至Ⅳ级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流净化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干旱缺水河流的沟-塘串联的系统,通过增加水力停留时间,降低水流中的污染物负荷,使得缺水河流成为绿色的生态走廊,属于水利工程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入河污染控制不力导致河流污染负荷日益加重,另一方面河流“裁弯取直”、“渠化”、“硬化”等不当水利工程致使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生态系统不断衰退。河流水生态系统的日益退化,已经制约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重新构建和修复受损河流系统,协调河流水利和生态功能,恢复净化能力,已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尽量避免、缓解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达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二者兼顾的目标。申请号为201110190773.7的中国专利“一种河滩坡岸多塘湿地废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中公开了一种河滩坡岸多塘湿地废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沉淀塘(A)、氧化塘(B)、垂直潜流人工湿地(C)、表面流人工湿地(D)、稳定塘(E)、调控阀(F)、溢流坝(G)、引排沟渠(H)、河滩(M)、坡岸(N)、拦污格栅(I)、污水泵(5)、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配水渠(6)、三角堰(7)、穿孔布水管(9)、穿孔集水管(11)、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出水管(12),其特征在于:拦污格栅(I)与污水(O)、调控阀(F)相连,溢流坝(G)与污水(O)、引排沟渠(H)相连,沉淀塘(A)分别与调控阀(F)、氧化塘(B)相连,氧化塘(B)分别与沉淀塘(A)、垂直潜流人工湿地(C)、表面流人工湿地(D)相连,表面流人工湿地(D)分别与氧化塘(B)、垂直潜流人工湿地(C)、稳定塘(E)相连,第一分水溢流堰(3-1)连接沉淀塘(A)与氧化塘(B),污水泵(5)连接氧化塘(B)与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配水渠(6),三角堰(7)连接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配水渠(6)与穿孔布水管(9),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出水管(12)连接穿孔集水管(11)与第一跌水平台(X-1),第一跌水平台(X-1)连接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出水管(12)和表面流人工湿地(D),第二跌水平台(X-2 )连接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出水管(12 )与下游河流(K),第三分水溢流堰(3-3 )连接表面流人工湿地(D)与稳定塘(E)。该装置可实现污水量及水位大幅波动情况下对污水的净化处理,同时还具有景观效果。但是,该河滩坡岸多塘湿地废污水处理装置构造复杂,操作麻烦,且不能解决缺水河段的水质净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针对实际工程需要,建立了一种河流净化系统,具有系统科学,适用性强等特点。本专利技术所述净化系统一方面利用河流的原有地形,例如砂石坑,设置水塘段,在河流较窄处,设置沟道,建立沟塘串联系统,实现水质原位净化;另一方面通过跌坎设计,利用跌坎抬升水位,减少跌坎上游的水流流速,增加污染物的沉降量,同时水流流经跌坎时,增加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曝气量,进一步实现对水质的净化。此外,由于独特的湿地结构还可以有效地截留面源污染。通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河流净化系统处理后的水质可提高至IV级别。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流净化系统,所述河流的河床含有深度> 3m的凹坑,且在所述凹坑内设置有凸出的跌坎。所述跌坎可以增加曝气量,从而增加水流中的溶解氧,通过氧化作用,减少水流中的污染物。优选地,所述跌坎的顶部低于河床平面,即跌坎的高度小于河底高程,这样有利于防止河水在此处淤积,影响该河流净化系统在洪水期间的过水能力,防止跌坎对洪水行进造成不利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述跌坎可以是由人工堆石并经淤泥冲积而成。例如在河流地势落差较大,例如大于3米的砂石坑处堆石,形成人工陡坎,利用洪水期的冲淤作用,该人工陡坎淤积泥沙等沉积物所形成。所述跌坎的宽度优选为所述凹坑宽度的1/2以上,更优选所述跌坎的宽度与凹坑的宽度相同。本专利技术所述河流的河道宽阔处为水塘段,而河道狭窄处为沟道段,且所述凹坑和跌坎优选设置于所述水塘段。优选地,在所述水塘段的河床设置有防渗层。所述防渗层由膨润土和河沙掺杂而成,优选所述膨润土与河沙的重量比为4:1。在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水塘段入水处、水塘段末端设置至少一监测取样>J-U装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利用所述河流净化系统净化水质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水流进入本专利技术所述净化系统后,由于水塘段水流流速较低,通过沉淀和氧化作用去除部分污染物,水流流经跌坎时,利用跌坎抬升水位,减少跌坎上游的水流流速,增加污染物的沉降量,同时增加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曝气量,进一步实现对水质的净化。经处理后的出水总体上达到IV级别。经处理后的出水中NH3-N、TN、TP、B0D5和CODcr的含量分别为0.60mg/L、4.5mg/L、0.15mg/L、6.98mg/L 和 44.03mg/L,该河流净化系统对 TN、NH3-N、TP、CODcr 和 B0D5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93.67%,82.94%,90.26%,63.11% 和 20.93%。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河流净化系统至少包括如下优点:(I)多水塘系统有着湖泊无法比拟的优势条件,如多水塘系统面积小、有一定的水流流速、水深适中、相对透明度高,没有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水华”爆发带来的严重影响,这些条件十分有利于水生植被的移栽和管理,水生植被在水体中生长,繁殖,植被恢复提高了多水塘系统对面源污染的截留率。(2)充分利用河床地形,顺应河流的流势、流态,构筑跌坎,形成水面,减缓洪水期的流速,不会影响河流的纵向连通性和鱼类的洄游。(3)多塘湿地系统,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为恢复生态及物种的多样性创造的了条件。(4)本专利技术河流净化系统特别适应于缺水河流中的河流水质净化。(5)本专利技术利用河流的原有地形,例如砂石坑,建立沟塘串联系统,实现水质原位净化,且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河流净化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跌坎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配合附图及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所述河床为河底与河水接触的面,所述河底高程为河流地势的落差,本专利技术所述河底高程指河流中的凹坑或砂石坑的深度,由于河床不平,河底高程可能是一定范围内的变量,本专利技术所 述凹坑深度是指平均深度,所述河底高程是指平均河底高程。本专利技术所述河床平面是指凹坑的顶缘所形成的平面,如图2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例中,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河流净化系统充分利用河流自然条件,在河流较窄处,设置沟道段1,在河流较为开阔处,设置防渗层(图中未示出),例如使用掺有膨润土的河砂制成的防渗层形成水塘段2,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膨润土与河沙的重量比为4:1,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防渗层设置于水塘段2的河床面7上。如图2所示,在河床面7设有深度彡3m,例如3.5m的凹坑3,该凹坑3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工挖掘的,且在所述凹坑3内设置有凸出的跌坎5。所述跌坎5的高度小于河底高程(3.5m),即跌坎5的顶部低于河床平面4,所述跌坎的高度例如为2m。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例中,如图2所示,在河流地势落差> 3m,例如4.0m的河段采取人工堆积石头8,修砌成人工陡坎,利用洪水期的冲淤作用,人工修建的陡坎会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流的河床含有深度≥3m的凹坑,且在所述凹坑内设置有凸出的跌坎。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红卫,白静,何国建,陈明洪,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