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02387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0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包括调蓄区、反应区、导流区和沉淀区,所述调蓄区设有进水箱涵,所述反应区内设有搅拌器,所述沉淀区设有出水口和排泥管,所述反应区、导流区和沉淀区均布置在所述调蓄区的上端面;所述反应区和所述调蓄区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污水由所述调蓄区输送至所述反应区内的提升泵,所述导流区设置在所述反应区和沉淀区之间,将所述反应区内的混合液导入所述沉淀区内;本发明专利技术使污水进入调蓄区后,通过提升泵进入上层的反应区,在反应区内进行反应,再通过导流区溢流导入所述沉淀区内进行沉淀和过滤出水,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污水,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占地少、有效提高处理出水水质、能耗低以及易于管理运行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池的
,尤其涉及一种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
技术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巨资,先后建成了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污水治理二、三期工程、苏州河综合整治等工程,通过截污治污等手段,使全市水环境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目前中心城河道已基本消除黑臭,中心城点源污染有85%得到了截流。但水环境质量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后,提高的难度加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城市初期雨水面源污染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致使初期雨水对河道水环境污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水环境维持十分脆弱。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全市骨干河道中仍有相当河道水质不稳定,尤其是雨季,时有反复,危及水环境治理的成果,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合流制的截流倍数低,截流量仅相当于1.25mm的降雨量,致使雨天溢流频繁,根据监测资料,雨天溢流的合流污水污染物COD浓度达350mg/l,造成每年约有I万吨的COD排入河道,污染水体;二是分流制排水系统的雨污混接严重,污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河道,导致水体的污染程度加剧,根据相关的监测资料,分流制排河污染物COD的平均浓度在50 300mg/l之间,每年约有2万吨的COD排入河道,污染水体;三是管道运行水位较高,旱流期间难以达到自清流速而导致淤积,雨季又因流速增大,沉积物泛起,致使溢流雨污混合水污染负荷高,对河道水环境的冲击大。根据上海市合流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对策研究成果表明,管道沉积物泛起也是雨天河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将水环境保护的注意力投向城市雨水径流等非点源污染领域,德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对合流制溢流的调蓄展开研究,并且广泛应用,美国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雨水径流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进行治理,美国环保局(EP A)提出了雨水“最优化管理方法”(BMPs),目标是从源头开始控制径流水量及其污染负荷,通过减少不透水下垫面积、增加渗透设施、滞留、截留调节池、湿地与渗透性铺面等措施,降低初期雨水的污染,缓解暴雨积水,减少系统改建的投资费用。根据美国环保局(EPA) 2000年环境报告,美国境内点源污染基本解决,但河道水质仍然不能达到联邦政府或各州水质标准,究其原因主要是面源污染。据统计,美国尚有39%的河流、46%的湖泊、51%河口和78%的五大湖地区仍不能达到联邦政府或各州水质标准。对于初期雨水污染的治理,美国也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一劳永逸之策,治理难度很大且具有长期性。国内对初期雨水治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起步较晚,建设滞后,给实施增添了不少的困难。尤其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地上建筑林立、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基础设施用地紧缺、排水体制分流与合流并存、排水系统基本建成,如不尽快加以规划控制,今后的实施难度将更大、调整的余地更小。因此,控制初期雨水(城市面源)污染已成为上海现阶段的当务之急,上海率先进行初期雨水治理的前期规划研究,治理的范围向更广、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水环境治理的整体水平。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不仅能使处理设备与池型紧密结合,还可实现渠道配水,降低水头损失、减小能耗、易于管理运行、出水水质好、产泥少、节约用地、运行管理更方便等特点的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占地紧凑、能耗低、能提高出水水质的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包括调蓄区、反应区、导流区和沉淀区,所述调蓄区设有进水箱涵,所述反应区内设有搅拌器,所述沉淀区设有出水口和排泥管,所述反应区、导流区和沉淀区均布置在所述调蓄区的上端面;所述反应区和所述调蓄区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污水由所述调蓄区输送至所述反应区内的提升泵,所述导流区设置在所述反应区和沉淀区之间,将所述反应区内的混合液导入所述沉淀区内。所述导流区包括紧邻所述反应区设置的溢流墙和紧邻所述沉淀区设置的安装隔板,所述溢流墙由靠近所述反应区一侧的内底面向上延伸形成,且所述溢流墙的顶部端面低于所述反应区的顶面设置,所述安装隔板由靠近沉淀区一侧的顶面向下延伸形成,且所述安装隔板的底部端面高于所述沉淀区的内底面设置,所述溢流墙和所述安装隔板的相向侧面形成一个将所述反应区内的混合液由所述溢流墙的顶部端面导入,由所述安装隔板的底部端面导出至沉淀区内的导流通道。所述沉淀区的上部设有斜管填料和集水槽,所述集水槽设置在所述斜管填料的上方,所述集水槽与所述出水口导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水槽为若干横截面为U型、相互平行设置的U型集水槽;所述沉淀区还包括一用于汇集若干所述U型集水槽排出水的集水渠,所述集水渠设置在所述沉淀区的上部侧面,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集水渠上,若干所述U型集水槽通过所述集水渠与所述出水 口导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U型集水槽的两侧壁向上延伸设置有三角堰板。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应池内还设有一个两端开口的导流筒,所述导流筒套设在所述搅拌器的搅拌叶片上。本专利技术的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可为全地下式或半地下式设置,如将调蓄区埋设在地底下,反应区、导流区和沉淀区半地下式的布置在所述调蓄区的上端面,外露表面可进行绿化等。本专利技术的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使得雨水等污水进入调蓄区后,通过提升泵进入上层的反应区,在所述反应区内可进行自动搅拌和加药反应,再通过所述导流区溢流导入所述沉淀区内,在所述沉淀区内可进行沉淀和过滤出水进入河道或水体,及时有效的处理污水。由上可见,本专利技术的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占地少、有效提高处理出水水质、能耗低以及易于管理运行的优点。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反应区、导流区和沉淀区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图3的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的C-C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包括调蓄区1、反应区2、导流区3和沉淀区4,调蓄区I设有进水箱涵5,反应区2内设有搅拌器6,沉淀区4设有出水口7和排泥管8,反应区2、导流区3和沉淀区4均布置在调蓄区I的上端面,具体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为上下两层构造,调蓄区I设置在下层,反应区2、导流区3和沉淀区4布置在上层;反应区2和调蓄区I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污水由调蓄区I输送至反应区2内的提升泵9,导流区3设置在反应区2和沉淀区4之间,将反应区2内的混合液导入沉淀区4内。图3为反应区、导流区和沉淀区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图3的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导流区3包括紧邻反应区2设置的溢流墙10和紧邻沉淀区4设置的安装隔板11,溢流墙10由靠近反应区2—侧的内底面向上延伸形成,且溢流墙10的顶部端面低于反应区2的顶面设 置,安装隔板11由靠近沉淀区4 一侧的顶面向下延伸形成,且安装隔板11的底部端面高于沉淀区4的内底面设置,溢流墙10和安装隔板11的相向侧面形成一个将反应区2内的混合液由溢流墙10的顶部端面导入,由安装隔板11的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处理功能的调蓄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蓄区、反应区、导流区和沉淀区,所述调蓄区设有进水箱涵,所述反应区内设有搅拌器,所述沉淀区设有出水口和排泥管,所述反应区、导流区和沉淀区均布置在所述调蓄区的上端面;所述反应区和所述调蓄区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污水由所述调蓄区输送至所述反应区内的提升泵,所述导流区设置在所述反应区和沉淀区之间,将所述反应区内的混合液导入所述沉淀区内;所述导流区包括紧邻所述反应区设置的溢流墙和紧邻所述沉淀区设置的安装隔板,所述溢流墙由靠近所述反应区一侧的内底面向上延伸形成,且所述溢流墙的顶部端面低于所述反应区的顶面设置,所述安装隔板由靠近沉淀区一侧的顶面向下延伸形成,且所述安装隔板的底部端面高于所述沉淀区的内底面设置,所述溢流墙和所述安装隔板的相向侧面形成一个将所述反应区内的混合液由所述溢流墙的顶部端面导入,由所述安装隔板的底部端面导出至沉淀区内的导流通道;所述沉淀区的上部设有斜管填料和集水槽,所述集水槽设置在所述斜管填料的上方,所述集水槽与所述出水口导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显忠张善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