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储能的冷热电水多联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902330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0 2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综合利用风能和海水热能的冷热电水多联产系统,包括风力机装置、压缩空气储能装置、海水淡化装置、地源热泵装置,直接利用岛屿上及偏远沿海地区丰富风能和海水热能实现冷、热、电、水的四联产,在陆地隔离的情况下,完全实现了自满足,同时系统不需要燃烧化石燃料,不产生温室气体及硫化物氮化物等污染气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冷热电水多联产系统,将风力机从风中获得的机械能通过压缩机转换为空气内能,能量转换过程为机械能-内能,相对于以风力发电为基础的电力驱动压缩空气储能,同时由于省去发电部分设备,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结构简单、投资省、维护简单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针对岛屿及沿海偏远地区综合利用风能和海水热能,实现冷热电水四联产的独立系统,以克服岛屿难以集中供能的问题,满足岛屿上及偏远沿海地区的基本生活需求。
技术介绍
随着人类以及社会的发展,人类脚步已经踏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持续的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类对水,电,冷,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对于一些偏远地区以及岛屿,无法在本地区获取资源,又由于与大陆的距离,很难依靠大陆得到生活中所需的水,电,热,冷等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同时,岛屿的供能问题也一直影响着国防边疆岛屿上驻守的战士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只有利用各地区的新能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而对于岛屿来说,一般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海水热能资源。受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影响,以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受到大多数国家的重视,并纷纷制订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受此影响,全球风能开发利用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球的风力发电增长速度惊人,据BTM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99.5GW。我国继续保持风电设备生产和风电场开发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的统计,2010年我国除台湾省外其他地区共新增风电装机12904台,装机容量达18.93GW,自2009年后继续保持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第一的排名。然而风能资源存在不稳定性的特点:风速时常变化,能量供应不稳定,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同时风能发电也存在并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风力发电的发展,因此,需要将不稳定的风能与储能系统联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利用风资源。从长远角度来看,发展海`水淡化,不论从经济上,还是从环境上都更加可行。海水淡化水源稳定、清洁,产水成本逐渐降低,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尤其是干旱缺水国家的重视。事实上,世界范围的普遍缺水已经使海水淡化技术从中东的沙漠地区扩展到全球的主要沿海城市,并形成了海水淡化水的生产销售和海水淡化设备制造两大产业。因此,海水淡化作为开发新水源的一种技术已经确定无疑地成了全世界的必然趋势。然而,海水淡化耗能多,大力发展便宜的可再生能源并用于海水淡化将是解决海水淡化高成本的重要途径。海水淡化方法按照分离过程分类,可分为热过程和膜过程两类。热过程是利用热能使海水蒸发,再通过水蒸汽的冷凝得到淡水。热过程有多级闪蒸((Multi Stage Flash,MSF)、多效蒸懼((Multi Effect Distillation, ME)、蒸汽压缩(vapor Compression, VC)等;膜过程则是利用分离膜对水和盐的选择透过性,将盐分截留或移走,得到淡水的方法。膜过程有反渗透法((Reverse Osmosis, R0)、和电渗析((Electro DialysisED)等。目前比较常用的海水淡化方法主要有多级闪蒸(Mult1-Stage Flash, MSF)、低温多效蒸馏(Multiple Effect Distillation, MED)和反渗透法(Reverse Osmosis, R0)等 3 种,其中多效蒸馏法操作负荷可从40 — 110%变化,弹性比较大,可以与风能很好的结合起来。本专利技术针对此问题,综合利用岛屿上丰富的风能和海水热能,实现冷热电水的四联产。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综合利用风能和海水热能的冷热电水多联产系统,直接利用岛屿上及偏远沿海地区丰富风能和海水热能实现冷、热、电、水的四联产,在于陆地隔离的情况下,完全实现了自满足,同时系统不需要燃烧化石燃料,不产生温室气体及硫化物氮化物等污染气体。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 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储能的冷热电水多联产系统,综合利用岛屿上的风能和海水热能,包括风力机装置、压缩空气储能装置、海水淡化装置、地源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空气储能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多级压缩机组、储气室、多级膨胀机组、发电机;所述海水淡化装置包括海水取水装置M、前处理装置N、多级加热器、多级蒸发器、多级冷凝器,所述多级蒸发器包括多级中间蒸发器和后蒸发器,所述多级蒸发器将海水汽化同时冷却压缩空气,所述多级冷凝器包括多级中间冷凝器和后冷凝器,所述多级冷凝器将蒸汽冷却同时加热海水,所述多级加热器为海水预热;其中:所述风力机装置驱动所述多级压缩机组;所述地源热泵装置设置在所述海水取水装置M和前处理装置N之间;所述多级压缩机组包括若干级压缩机,每级压缩机后连接一中间蒸发器,中间蒸发器的级数与压缩机的级数相匹配,第一级压缩机后连接最后一级中间蒸发器,最后一级压缩机后连接第一级中间蒸发器;每级中间蒸发器的热侧通入对应级压缩机产生的压缩气体,冷侧导入上一级中间蒸发器排出的海水,第一级中间蒸发器的冷侧导入经各级中间加热器加热过的海水,蒸发器中的海水蒸发产生蒸汽进入下一个蒸发器;最后一级加热器的冷侧通海水,热侧通入第一级中间蒸发器排出的压缩气体,压缩气体经最后一级加热器后导入储气室;各级中间蒸发器产生的蒸汽汇流进入后蒸发器的热侧,最后一级中间蒸发器排出的海水进入后蒸发器的冷侧;本专利技术的系统中,利用所述多级压缩机压缩空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来加热蒸发器中的海水,同时压缩气体冷却,使得多级压缩机为理想的等温压缩;所述多级膨胀机组包括若干级膨胀机,每级膨胀机前连接一中间冷凝器,中间冷凝器的级数与膨胀机的级数相匹配,第一级膨胀机前连接第一级中间冷凝器,最后一级膨胀机前连接最后一级中间冷凝器;各级中间冷凝器的冷侧通压缩气体,热侧通冷凝淡水和水蒸汽组成的汽水混合气;所述储气室中的压缩气体经第一级中间冷凝器的冷侧后进入第一级膨胀机,最后一级中间冷凝器的热侧通入由后蒸发器导出的汽水混合气;所述汽水混合气依次由最后一级冷凝器进入第一级中间冷凝器,之后导入后冷凝器。进一步地,后蒸发器热侧的蒸汽一部分与后蒸发器冷侧的海水换热,一部分导入除最后一级加热器外的其余各级加热器的热侧,以与对应加热器冷侧的海水换热。进一步地,后冷凝器的冷侧通入前处理装置N排出的经过前处理的海水,热侧通入第一级中间冷凝器排出的冷凝淡水和水蒸汽组成的汽水混合气,升温的海水一部分返回前处理装置N,一部分进入各级加热器。进一步地,所述海水淡化装置产生的浓盐水由后蒸发器排出。进一步地,所述海水淡化装置产生的淡水和不凝汽由后冷凝器排出。进一步地,储气室储存的压缩气体达到预设压强后,将高压空气送入第一级中间冷凝器的冷侧。进一步地,所述风力机装置通过一传动装置驱动所述多级压缩机组,所述传动装置优选为变速箱。进一步地,所述风力机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风力机,所述风力机为水平轴或垂直轴风力机。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蓄电池,所述发电机分别向蓄电池以及用户供电。所述蓄电池的原则为在满足系统运行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充放电次数,作用为调节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与用户需求之间矛盾。进一步地,所述海水淡化装置还包括若干设置在海水管道上的水泵,用以为管道流体提供动力。进一步地,所述地源热泵装置包括室外地能换热系统、地源热泵机组和室内采暖空调末端系统,其中:所述室外地能换热系统与所述海水取水装置的海水取水管道耦合布置,采用地面布置和海底布置两种方式;所述室内采暖空调末端系统需满足室内供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储能的冷热电水多联产系统,包括风力机装置、压缩空气储能装置、海水淡化装置、地源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空气储能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多级压缩机组、储气室、多级膨胀机组、发电机;所述海水淡化装置包括海水取水装置、前处理装置、多级加热器、多级蒸发器、多级冷凝器,所述多级蒸发器包括多级中间蒸发器和后蒸发器,所述多级冷凝器包括多级中间冷凝器和后冷凝器;其中:所述风力机装置驱动所述多级压缩机组;所述地源热泵装置设置在所述海水取水装置和前处理装置之间;所述多级压缩机组包括若干级压缩机,每级压缩机后连接一中间蒸发器,中间蒸发器的级数与压缩机的级数相匹配,第一级压缩机后连接最后一级中间蒸发器,最后一级压缩机后连接第一级中间蒸发器;每级中间蒸发器的热侧通入对应级压缩机产生的压缩气体,冷侧导入上一级中间蒸发器排出的海水,第一级中间蒸发器的冷侧导入经各级加热器加热过的海水;最后一级加热器的冷侧通海水,热侧通入第一级中间蒸发器排出的压缩气体,压缩气体经最后一级加热器后导入储气室;各级中间蒸发器产生的蒸汽汇流进入后蒸发器的热侧,最后一级中间蒸发器排出的海水进入后蒸发器的冷侧;所述多级膨胀机组包括若干级膨胀机,每级膨胀机前连接一中间冷凝器,中间冷凝器的级数与膨胀机的级数相匹配,第一级膨胀机前连接第一级中间冷凝器,最后一级膨胀机前连接最后一级中间冷凝器;各级中间冷凝器的冷侧通压缩气体,热侧通冷凝淡水和水蒸汽组成的汽水混合气;所述储气室中的压缩气体经第一级中间冷凝器的冷侧后进入第一级膨胀机,最后一级中间冷凝器的热侧通入由后蒸发器导出的汽水混合气;所述汽水混合气依次由最 后一级中间冷凝器进入第一级中间冷凝器,之后导入后冷凝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科赵敬恩徐建中白井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