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98764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9 01:34
一种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耦接于一第一电源侧与一第二电源侧之间,包括一变压器、一第一转换电路、一第二转换电路、一谐振电路与一调节电路。第一转换电路具有多个第一开关元件,每一个第一开关元件耦接于变压器。第二转换电路具有多个第二开关元件,每一个第二开关元件耦接于变压器。谐振电路具有一第一电感、至少一第一电容与一第二电感,第一电感串接变压器,第一电容并联于第二转换电路,第二电感耦接第一电容。调节电路耦接于第二电源侧与第二转换电路之间,调节电路具有一第三开关元件与一第四开关元件,第三开关元件并联于第一电容,第四开关元件于耦接于第二电源侧与第二电感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转换器的能够提升转换器的电能转换效率的机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换器,且特别是涉及节能的一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
技术介绍
近来,由于一般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为了实现谐振的应用,于变压器两侧转换电路其中一者大多会再耦接一升压式(Boost)、一降压式(Buck)或一降压式/升压式电路(Buck/Boost Circuit)的调节电路设计。一般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运作时,由于电力经由一般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传输的过程中常会有能量损失,藉此变压器两侧转换电路其中一者耦接调节电路的电路设计,将增加电路的复杂性。然而,复杂的电路设计将提升电能损耗或增加制造成本等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利用LCL谐振电路中的第一电容与第二电感以及调节电路,来形成降压式、升压式或降压式/升压式电路,藉此调节输入与输出电压的比例关系,因此提升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的电能转换效率的机会本技术提出一种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耦接于一第一电源侧与一第二电源侧之间,该转换器包括一变压器、一第一转换电路、一第二转换电路、一谐振电路与一调节电路。第一转换电路具有多个第一开关元件,每一个第一开关元件耦接于变压器。第二转换电路具有多个第二开关元件,每一个第二开关元件耦接于变压器。谐振电路具有一第一电感、一第二电感与至少一第一电容,第一电感与变压器串联,至少一第一电容与第二转换电路并联,第二电感耦接于至少一第一电容;以及调节电路耦接于第二电源侧与第二转换电路之间,调节电路具有一第三开关元件与一第四开关元件,第三开关元件与至少一第一电容并联,第四开关元件耦接于第二电源侧与第二电感之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三开关元件具有一切换开关及一与切换开关并联的二极管,第四开关元件具有一切换开关及一与切换开关并联的二极管。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三开关元件具有一切换开关及一与切换开关并联的二极管,第四开关元件为一二极管。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三开关元件为一二极管,第四开关元件具有一切换开关及一与切换开关并联的二极管。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感为电压器漏感。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换电路为全桥式电路、半桥式电路或推挽式电路。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转换电路为全桥式电路、半桥式电路或推挽式电路。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每一个第一开关元件包括一切换开关及一与切换开关并联的二极管,每一个第二开关元件包括一切换开关及一与切换开关并联的二极管。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源侧传递电流至第二电源侧,第一开关元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导通,使第一转换电路放电,经由变压器传递,第二开关元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导通,使第二转换电路充电,第一开关元件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切换开关的导通周期与于第一电感及至少一第一电容的谐振周期相同,电流通过谐振电路的第一电感被限流。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电源侧传递电流至第一电源侧,第一开关元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导通,使第一转换电路充电,经由变压器传递,第二开关元件的至少其中之一导通,使第二转换电路放电,第一开关元件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二极管的导通周期与谐振电路的电流谐振相同,电流谐振至一零值或一趋近零值。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第一开关元件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切换开关被导通时,第二开关元件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切换开关截止;当第一开关元件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切换开关截止且与二极管并联导通时,第二开关元件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切换开关被导通。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控制变压器两侧的第一转换电路与第二转换电路的电路设计,以实现电流的双向或单向流动,再利用第一电容、第二电感与调节电路形成降压式、升压式或降压式/升压式电路,来调节输入与输出电压的比例关系,因此提升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的电能转换效率的机会。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的电路图;图2A是本技术的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的运作说明的示意图;图2B是本技术的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的运作说明的示意图;图2C是本技术的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的运作说明的示意图;图2D是本技术的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的运作说明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的电路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的电路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的电路图;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的电路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2、3、4、5、6: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10、20、30、40、50、60:变压器11、21、31、41、51、61:第一转换电路12、22、32、42、52、62:第二转换电路13、23、33、43、53、63:第一电感14>24>34>44>45 >54>64>65:第一电容15、25、35、46、55、66:第二电感16、26、36、47、56、67:调节电路111、112、113、114、211、212、213、214、313、314、411、412、413、414、513、514、611、612:第一开关元件115、116、117、118、215、216、217、218、315、316、515、516、613、614:第二开关元件161、261、361、471、561、671:第三开关元件162、262、362、472、562、672:第四开关元件311、312、511、512:电容a、b、c、d、e:端点Pl:第一电源侧P2:第二电源侧N1: 一次侧绕组N2: 二次侧绕组S1、S2、S3、S4、S5、S6、S7、S8、S10、S12:切换开关D1、D2、D3、D4、D5、D6、D7、D8、D10、D12: 二极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充分了解本技术,于下文将例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且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所运用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与其达成的效果是参照各图式于以下内容进行说明:〔第一实施例〕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的电路图。请参照图1。一种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I耦接于一第一电源侧Pl与一第二电源侧P2之间,包括一变压器10、一第一转换电路11、一第二转换电路12、一谐振电路与调节电路16。本技术的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I可以双向传输电能,例如电能自第一电源侧Pl传递至第二电源侧P2,其中调节电路16可以产生升压的功效,或是电能自第二电源侧P2传递至第一电源侧PI,其中调节电路16可以产生降压的功效,藉此使输入与输出电压产生一定比例关系。在其他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I也可以单向传输电能,例如电能自第一电源侧Pl传递至第二电源侧P2,其中调节电路16可以产生升压的功效,而为了方便说明,本实施例中以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I可以双向传输电能来做说明,本实施例不限制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I的态样。变压器10具有对应磁性耦合的一次侧绕组NI及二次侧绕组N2。在实务上,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节输出电压的转换器,耦接于一第一电源侧与一第二电源侧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器包括:一变压器;一第一转换电路,具有多个第一开关元件,每一个所述第一开关元件耦接于所述变压器;一第二转换电路,具有多个第二开关元件,每一个所述第二开关元件耦接于所述变压器;以及一谐振电路,具有一第一电感、一第二电感与至少一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感与所述变压器串联,所述至少一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转换电路并联,所述第二电感耦接于所述至少一第一电容;以及一调节电路,耦接于所述第二电源侧与所述第二转换电路之间,所述调节电路具有一第三开关元件与一第四开关元件,所述第三开关元件与所述至少一第一电容并联,所述第四开关元件耦接于所述第二电源侧与所述第二电感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邦华吴建群谢卓明
申请(专利权)人:旭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