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峰学专利>正文

燃煤增温热风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96026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8 0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燃煤增温热风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包括外壳和内胆,所述炉体上还设置冷风进风口、热风出风口、炉门、预热风道,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为风道,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的风道设置第一风道法兰和第二风道法兰,将风道分割为三个独立密封的风道,自上而下分别为预热区风道,加热区风道和高温区风道,所述加热区风道对应的内胆内部设为加热区,所述高温区风道对应的内胆内部设为高温区,所述加热区内设置数排加热管道,所述热风出风口设置在炉体背面的下部,所述内胆的顶部设置排烟道,所述排烟道与风道隔离,所述炉门设置在炉体正面下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节能环保,降低生产成本,受热面积大、热效能利用率高、产生热量多的燃煤增温热风炉。(*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煤增温热风炉,尤指一种温室种植和现代化养殖专用的环保节能燃煤增温热风炉。
技术介绍
我国是设施农业生产大国,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设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50余万hm2,约占世界设施园艺总面积的85%,在种植结构上,设施蔬菜面积占95%以上。冬季生产条件恶虐,气温在零下25度的时间20余天,气候寒冷,种植棚舍内的保温和增温十分重要。冬季棚舍气温低湿度大,病虫害频频发生,农户不得已用药量就大,菜品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使用热风炉可以明显的降低湿度和提高温度,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菜品质量和食用安全,降低生产成本,间接为农民增收。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热风炉多数是采用立式竖管结构,受热面积有限、耗煤量大、热风产量不足、生产的主要成本不能有效的降低。并且高而大,占地面积大,温室里的土地寸土寸金。热能利用率不高,出现持续稳定的增温效果不明显,持续仅时间30分钟-60分钟左右。输出热风温度60-100度。大部分热量无谓的从烟筒中排出。总受热面积有限,生产热风量不能满足冬季棚舍正常生产的需要。机具的动力配置不合理,经常会见到几十瓦或者几百瓦的鼓风机,在为一个几万大卡的发热器输出热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节能环保,降低生产成本,受热面积大、产生热量多的燃煤增温热风炉。本技术是一种燃煤增温热风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包括外壳和内胆,所述炉体上还设置冷风进风口、热风出风口、炉门、预热风道,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为风道,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的风道设置第一风道法兰和第二风道法兰,将风道分割为三个独立密封的风道,自上而下分别为预热区风道,加热区风道和高温区风道,所述加热区风道对应的内胆内部设为加热区,所述高温区风道对应的内胆内部设为高温区,所述预热风道纵向设置在炉体的右面侧面,所述冷风进风口设置在预热风道的同侧,并且位于炉体的右面底下部,且与预热风道的进风口连通,所述预热风道的出风口与预热区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法兰位于炉体后面背面设置第一对流口,所述第二风道法兰位于炉体前面正面设置第二对流口,所述加热区内设置数排若干层加热管道,所述第一对流口与加热管道的进风口连通,使预热风道的风通过第一对流口流入进加热管道,第二对流口与加热管道的出风口连通,使加热管道的风通过第二对流口流进高温区风道,所述热风出风口设置在炉体后面背面的底部下部,所述内胆的顶部设置排烟道,所述排烟道与风道隔离,所述炉门设置在炉体前正面底部下部。所述加热管道的上方且位于第一风道法兰排烟道下方设置热回流板。所述高温区的底部设置炉桥受热管,所述炉桥受热管连接在炉体前面正面的高温区风道与热风出风口之间。所述炉桥受热管位于炉门的下方。所述冷风进风口和热风出风口位于第二风道法兰的下方。所述炉门位于第二风道法兰的下方。所述加热管道为直径40mm的金属管。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1、利用炉体的内外胆夹层及几十个直径40mm金属加热管横向交叉分层排列,有效增加总受热面积,同等功耗下能生产更多的热量,大幅降低耗煤,极大地降低了种植成本。极大的降低了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节能环保,符合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政策。2、本技术热风从后下方底部输出,且持续输出温度高、持续时间长,可实现持续3小时以上,温度可持续保持125度,上下温差仅为10度。3、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4、煤烟通过内胆上方排烟道排出,由于排烟道与风道隔离,使煤烟和加热得到的热风分离,产生和得到干净的热风,生产者和植物都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正常生产。环保节能、利国利民。5、占地面积仅为75 X 65 X 156cm,节省空间。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是一种燃煤增温热风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包括外壳I和内胆2,所述炉体上还设置冷风进风口 3、热风出风口 4、炉门5、预热风道6,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为风道,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的风道设置第一风道法兰7和第二风道法兰8,将风道分割为三个独立密封的风道,自上而下分别为预热区风道9,加热区风道10和高温区风道11,所述加热区风道对应的内胆内部设为加热区,所述高温区风道对应的内胆内部设为高温区,所述预热风道纵向设置在炉体的侧面,所述冷风进风口设置在预热风道的同侧,并且位于炉体下部,且与预热风道的进风口连通,所述预热风道的出风口与预热区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法兰位于炉体背面设置第一对流口 12,所述第二风道法兰位于炉体正面设置第二对流口13,所述加热区内设置若干层加热管道14,所述加热管道为直径40_的金属管。所述第一对流口与加热管道的进风口连通,使预热风道的风通过第一对流口流入进加热管道,第二对流口与加热管道的出风口连通,使加热管道的风通过第二对流口流进高温区风道,所述热风出风口设置在炉体背面的下部,并且位于炉门的下方。所述内胆的顶部设置排烟道15,所述排烟道与风道隔离,所述炉门设置在炉体正面下部并且位于高温区内燃烧室的前方。所述加热管道的上方且位于排烟道下方设置热回流板16。将炉体的热量重复利用,避免热量快速流失,从而使炉具燃烧一小时后炉体百分之五十处于人手可触的温度,不会烫伤,排烟口温度仅为105度左右。所述高温区的底部设置炉桥受热管17,所述炉桥受热管连接在炉体正面的高温区风道与热风出风口之间。所述炉桥受热管位于炉门的下方。工作时,通过鼓风机将空气强制送入到冷风进风口,进入到炉体内部。冷风从冷风进风口进入到预热风道,由下往上流动,进入到顶部的预热区风道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冷风经过加热区,所以经过的冷风会有一个预热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冷风的温度。冷风进入到预热区风道后,在第一风道法兰的指引下,通过第一对流口进入加热区的加热管道进行加热,由于加热管道设置数排,冷风可逐级进行加热,增大了受热面积,使冷风得到充分的加热。经过加热后,冷风变为热风,在第二风道法兰的指引下,通过第二对流口流进高温区风道。热风从高温区风道,流入高温区的炉桥受热管,进行进一步的加热,然后通过炉体后面的热风出风口流出。产生的煤烟通过内胆上方排烟道排出,由于排烟道与风道隔离,使煤烟和加热得到的热风分离,产生和得到干净的热风,生产者和植物都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正常生产。同时本炉具独特的结构更大的增加了受热面积,使燃煤在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得到最大利用。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燃煤增温热风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包括外壳和内胆,所述炉体上还设置冷风进风口、热风出风口、炉门、预热风道,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为风道,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的风道设置第一风道法兰和第二风道法兰,将风道分割为三个独立密封的风道,自上而下分别为预热区风道,加热区风道和高温区风道,所述加热区风道对应的内胆内部设为加热区,所述高温区风道对应的内胆内部设为高温区,所述预热风道纵向设置在炉体的侧面,所述冷风进风口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煤增温热风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包括外壳和内胆,所述炉体上还设置冷风进风口、热风出风口、炉门、预热风道,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为风道,所述外壳和内胆之间的风道设置第一风道法兰和第二风道法兰,将风道分割为三个独立密封的风道,自上而下分别为预热区风道,加热区风道和高温区风道,所述加热区风道对应的内胆内部设为加热区,所述高温区风道对应的内胆内部设为高温区,所述预热风道纵向设置在炉体的侧面,所述冷风进风口设置在预热风道的同侧,并且位于炉体下部,且与预热风道的进风口连通,所述预热风道的出风口与预热区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法兰位于炉体背面设置第一对流口,所述第二风道法兰位于炉体正面设置第二对流口,所述加热区内设置若干层加热管道,所述第一对流口与加热管道的进风口连通,使预热风道的风通过第一对流口流入进加热管道,第二对流口与加热管道的出风口连通,使加热管道的风通过第二对流口流进高温区风道,所述热风出风口设置在炉体背面的下部,所述内胆的顶部设置排烟道,所述排烟道与风道隔离,所述炉门设置在炉体正面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峰学
申请(专利权)人:江峰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