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换向阀并联气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94814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8 0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多换向阀并联气控装置,其包括气缸和两个以上并联的驱动回路;每个驱动回路均包括连通于气缸的无杆腔末端的进气管、连通于气缸的有杆腔末端的出气管、分别设置在进气管和出气管内的两个排气节流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其中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连通于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的两个通口;气缸内自有杆腔的末端至无杆腔的末端依次设置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感应开关,在气缸的活塞上设置响应的感应磁环;当第二感应开关或第三感应开关被触发时,一个或两个以上驱动回路中的换气阀断电失效;当第一或第四感应开关被触发时,各个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同时换向。该多换向阀并联气孔装置运行平稳,无冲击,定位准确。(*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水平移动装置的驱动控制装置,特别是适用于纸浆模塑设备的水平移动的滑台的驱动控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换向阀并联气控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已有的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水平移动装置的驱动控制回路,一般都采用设计手册上传统的速度控制装置。这种传统的控制装置下,当滑台较重、行程较长、要求速度较快时,滑台停止时就将产生较大的冲击,且定位不准。这种现象使所有的设计者和现场调试者极为头疼。针对上述问题,以往采用的方法只能降低速度、加大缓冲。那些要求行程长、定位精度要求高、运行要求平稳无冲击的设备,成为了气动驱动的“禁区”;在机械设计上大多采用液压驱动控制装置。而事实上,当液压驱动控制装置的回路设计稍有不慎,仍有可能造成冲击和定位不准的问题;另外,采用液压驱动控制装置,控制复杂度和制造成本都会大大增加。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控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换向阀并联气控装置,其能实现高精度定位,运行平稳,无冲击。为达到上述,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多换向阀并联气控装置,其包括气缸和两个以上并联的驱动回路;每个所述驱动回路均包括连通于所述气缸的无杆腔末端的进气管、连通于所述气缸的有杆腔末端的出气管、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内的两个排气节流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其中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分别连通于所述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的两个通口 ;所述气缸内自有杆腔的末端至无杆腔的末端依次设置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感应开关,在所述气缸的活塞上设置响应的感应磁环;当所述第二感应开关或所述第三感应开关被触发时,一个或两个以上所述驱动回路中的所述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被控制而断电失效,使得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运动速度降低;当所述第一或第四感应开关被触发时,各个所述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同时换向。优选地为双换向阀并联气控装置,包括并联的第一驱动回路和第二驱动回路;所述第一驱动回路包括连通于所述气缸的无杆腔末端的第一进气管、连通于所述气缸的有杆腔末端的第一出气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一出气管内的第一排气节流阀和第二排气节流阀、第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其中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第一出气管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的两个通口;所述第二驱动回路包括连通于所述气缸的无杆腔末端的第二进气管、连通于所述气缸的有杆腔末端的第二出气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气管和所述第二出气管内的第三排气节流阀和第四排气节流阀、第二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其中所述第二进气管和所述第二出气管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二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的两个通口;当所述第二感应开关或所述第三感应开关被触发时,所述第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和所述第二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被控制而断电失效;当所述第一或第四感应开关被触发时,所述第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和所述第二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同时换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在触发第二或第三感应开关之前,有多个回路的供气,活塞杆被快速地推出或缩回;而在第二或第三感应开关被触发后,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回路不再供气,甚至只剩一个回路进行供气,从而使得活塞杆被伸出或缩回的速度变小,移动的缓冲力被气缸所吸收;待到达有杆腔或者无杆腔的末端时,则为缓慢停住,无冲击力,而且定位准确。而其中排气节流阀可以被控制,从而方便地控制所需的运行速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双换向阀并联气孔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双换向阀并联气控装置,其包括气缸10和并联的第一驱动回路20和第二驱动回路30。气缸10的活塞杆端部连接被推动而滑动的装置,比如纸浆模塑设备的滑台。第一驱动回路20包括连通于气缸10的无杆腔末端的第一进气管21、连通于气缸10的有杆腔末端的第一出气管22、分别设置在第一进气管21和第一出气管22内的第一排气节流阀210和第二排气节流阀220、第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23。其中,第一进气管21和第一出气管22分别连通于第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23的两个通口。第二驱动回路30包括连通于气缸10的无杆腔末端的第二进气管31、连通于气缸10的有杆腔末端的第二出气管32、分别设置在第二进气管31和第二出气管32内的第三排气节流阀310和第四排气节流阀320、第二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33。其中,第二进气管31和第二出气管32分别连通于第二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33的两个通口。图中标号231、232所示分别为第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23的2个电磁线圈,图中标号331、332所不分别为第二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33的2个电磁线圈。气缸10内自有杆腔的末端至无杆腔的末端(如图1中自右端至左端)依次设置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型号相同的非接触式感应开关11、12、13、14。感应磁环装于气缸活塞上。当第二感应开关12或第三感应开关13被触发时,第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23和第二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33被控制而断电失效。当第一感应开关11或第四感应开关14被触发时,第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23和第二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33同时换向。下面具体介绍该双换向阀并联气控装置的运行过程,通过该过程的介绍,其结构更加明了。首先,电磁线圈332、232同时通电,两个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23、33的阀芯均右移。压缩气体通过该两个换向阀23、33同时进入气缸10的无杆腔,活塞杆伸出,推动滑台40快速向右移动。当活塞移动至感应开关12时,电磁线圈332 (或电磁线圈232)失电,第二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33的阀芯移回中间位置,第二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33(或第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23,两者取其一)的气路被封锁,仅第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23向气缸供气,滑台40减速。移动的惯性力被气缸吸收。当活塞移动到感应开关11时,已经减速的滑台40平稳地停止。滑台40返回时,电磁线圈331、231同时得电,两个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23、33同时换向;其阀芯均左移,活塞杆快速退回,滑台40左移。当活塞移至感应开关13时,电磁线圈332 (或电磁线圈232)失电,第二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33的阀芯移回中间位置,第二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33 (或第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23,两者取其一)的气路被封锁,仅第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23向气缸供气,滑台40减速。当活塞移至感应开关14时,滑台40平稳地停止在左端位置。至此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在滑台40的移动过程,可随时手动任意调节排气节流阀210、220、310、320,即可方便地获得所需的运行速度。上述双换向阀并联气控装置不仅适应水平移动装置的气动驱动控制,同时也适应于升降运动装置气动驱动控制。 在本技术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多换向阀并联气控装置。该多换向阀并联气控装置包括气缸和两个以上(比如三个或三个以上)彼此并联的驱动回路。每个驱动回路均包括连通于气缸的无杆腔末端的进气管、连通于气缸的有杆腔末端的出气管、分别设置在进气管和出气管内的两个排气节流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其中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连通于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的两个通口。从原理上来讲,在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一路或者多路驱动回路来并联都是可以的,主要视需要而定。气缸内仍然是自有杆腔的末端至无杆腔的末端依次设置第一、第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换向阀并联气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和两个以上并联的驱动回路;每个所述驱动回路均包括连通于所述气缸的无杆腔末端的进气管、连通于所述气缸的有杆腔末端的出气管、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内的两个排气节流阀、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其中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分别连通于所述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的两个通口;所述气缸内自有杆腔的末端至无杆腔的末端依次设置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感应开关,在所述气缸的活塞上设置响应的感应磁环;当所述第二感应开关或所述第三感应开关被触发时,一个或两个以上所述驱动回路中的所述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被控制而断电失效,使得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运动速度降低;当所述第一或第四感应开关被触发时,各个所述中封三位五通换气阀同时换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姣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华工环源绿色包装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