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缓冲包装,包括下托、上托和外箱,且下托为一体式成型的纸板结构,可通过上述纸板折叠成下托,因此,包装厂在生产过程中,仅需生产出设计好的具有一定形状和折痕的纸板即可,在运输过程中,多个纸板只需相互叠放即可,占用的空间极少,至目的地需要使用时,在通过折痕折叠成下托的形状使用即可,因此可以极大地减少运输费用。进一步地,上托和外箱均可设计为一体式成型的纸板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少占用空间,从而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包装
,特别涉及一种能够自动成型的缓冲包装。
技术介绍
缓冲包装又称防震包装,在各种包装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品从生产出来到开始使用要经过一系列的运输、保管、堆码和装卸过程,置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任何环境中都会有力作用在产品之上,并使产品发生机械性损坏。为了防止产品遭受损坏,就要设法减小外力的影响,所谓缓冲包装就是指为减缓内装物受到冲击和振动,保护其免受损坏所采取的一定防护措施的包装。现有技术中的缓冲包装主要包括:泡沫缓冲包装、纸塑缓冲包括、或吸塑缓冲包装。这些缓冲包括均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对包装在其内的产品形成保护。然而,其体积较大,在包装厂向需求缓冲包装的厂家之间运输时,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上述缓冲包装的材质为泡沫、纸塑、吸塑等,废弃后不易分解,对环保不利。因此,如何降低缓冲包装的运输成本,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包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缓冲包装,包括下托、上托和外箱,所述下托包括呈一体式纸板结构的底板、下托内侧板、下托外侧板、下托挡板及下托连接板,其中:所述下托内侧板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下托外侧板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下托内侧板的自由端,所述下托外侧板的自由端反折向所述下托内侧板靠近底板的一端;所述下托外侧板的自由端均设置有所述下托连接板,且相对的所述下托连接板对折至所述底板且相互连接;所述下托挡板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在所述底板的两端,所述下托挡板底部的两侧分别与同侧的下托内侧板相连以实现所述下托内侧板折起带动所述下托挡板折起,两个下托挡板、两个下托内侧板及底板合围成下托容置腔。优选地,上述缓冲包装中,所述下托内侧板和下托外侧板之间还设置有间隔板,以实现下托内侧板和下托外侧板形成间隙。优选地,上述缓冲包装中,还包括与所述下托外侧板相连的外支脚。优选地,上述缓冲包装中,还包括与所述下托内侧板相连的内支脚。优选地,上述缓冲包装中,所述上托包括呈一体式纸板结构的顶板、上托内侧板、上托外侧板、上托挡板及上托连接板,其中:所述上托内侧板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顶板的两侧,所述上托外侧板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上托内侧板的自由端,所述上托外侧板的自由端反折向所述上托内侧板靠近顶板的一端;所述上托外侧板的自由端均设置有所述上托连接板,且相对的所述上托连接板对折至所述顶板且相互连接;所述上托挡板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在所述顶板的两端,所述上托挡板底部的两侧分别与同侧的上托内侧板相连以实现所述下托内侧板折起带动所述上托挡板折起,两个上托挡板、两个上托内侧板及顶板合围成上托容置腔。优选地,上述缓冲包装中,所述上托内侧板和上托外侧板之间还设置有间隔板,以实现上托内侧板和上托外侧板形成间隙,所述间隔板具有离散的多段,所述多段中相邻的两段相对的部位具有能够内折形成支撑台的内折条。优选地,上述缓冲包装中,还包括与所述上托外侧板相连的上托支脚。优选地,上述缓冲包装中,所述外箱包括呈一体式纸板结构的外箱侧板、外箱端板、连接板、外箱底板以及第一外箱顶板和第二外箱顶板;所述外箱侧板和外箱端板均为两个,且依次间隔排布,所述外箱侧板的自由端设置有所述连接板,位于两端的外箱侧板和外箱端板通过所述连接板相连;所述两个外箱侧板的一侧分别连接有两个外箱底板,另一侧分别连接有第一外箱顶板和第二外箱顶板,所述外箱侧板、外箱端板、外箱底板以及共同形成外箱容置腔。优选地,上述缓冲包装中,还包括设置在两个外箱端板的两侧的四个加强封板。优选地,上述缓冲包装中,第一外箱顶板上设置有手提板和缓冲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缓冲包装,包括下托、上托和外箱,且下托为一体式成型的纸板结构,可通过上述纸板折叠成下托,因此,包装厂在生产过程中,仅需生产出设计好的具有一定形状和折痕的纸板即可,在运输过程中,多个纸板只需相互叠放即可,占用的空间极少,至目的地需要使用时,在通过折痕折叠成下托的形状使用即可,因此可以极大地减少运输费用。进一步地,上托和外箱均可设计为一体式成型的纸板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少占用空间,从而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托展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将两侧的下托外侧板反折向中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将图2进一步反折向中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将两个下托连接板黏贴在一起后的结构不意图;图5为将图4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将两侧的下托内侧板向中心折起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另一视角的视图;图8为下托成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的侧仰视角的视图;图10为下托的底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托展平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将两侧的上托外侧板反折向中间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将两个上托连接板黏贴在一起后的结构不意图;图14为将图13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将两侧的上托内侧板向中间折起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形成上托容置腔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形成支撑台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上托的侧俯视角的视图;图20为上托成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箱展平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将外箱侧板和外箱端板向中间折起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为将连接板与外箱端板黏贴在一起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将图23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将外箱底部的加强封板向内折起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将外箱底板对折黏贴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7为外箱为封箱前的结构示意图;图28为将外箱顶部的加强封板向内折起的结构示意图;图29为将第一外箱顶板的缓冲手提板下折的结构示意图;图30为图29的侧俯视角的视图;图31为将第一外箱顶板下折过程的结构示意图;图32为将第一外箱顶板下折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3为将第二外箱顶板下折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上图中,附图标记和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I底板;2下托内侧板;3下托外侧板;4下托挡板;5下托连接板;6间隔板;7外支脚;8内支脚;12顶板;121回避板;22上托内侧板;32上托外侧板;42上托挡板;52上托连接板;61支撑台;62内折条;72上托支脚;31外箱侧板;32外箱端板;33连接板;34外箱底板;35第一外箱顶板;351手提板;352缓冲板;36第二外箱顶板;37加强封板。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包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图10,可知,图1至图10展示了下托如何成型的过程。从上图中可知,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包装,包括下托、上托和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托包括呈一体式纸板结构的底板(1)、下托内侧板(2)、下托外侧板(3)、下托挡板(4)及下托连接板(5),其中:所述下托内侧板(2)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底板(1)的两侧,所述下托外侧板(3)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下托内侧板(2)的自由端,所述下托外侧板(3)的自由端反折向所述下托内侧板(2)靠近底板(1)的一端;所述下托外侧板(3)的自由端均设置有所述下托连接板(5),且相对的所述下托连接板(5)对折至所述底板(1)且相互连接;所述下托挡板(4)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在所述底板(1)的两端,所述下托挡板(4)底部的两侧分别与同侧的下托内侧板(2)相连以实现所述下托内侧板(2)折起带动所述下托挡板(4)折起,两个下托挡板(4)、两个下托内侧板(2)及底板(1)合围成下托容置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贤德,
申请(专利权)人: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