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90156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6 0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钻头结构,其钻刃部螺旋设置二切屑排出沟,二切屑排出沟由钻尖端朝向钻柄部呈分离至逐渐结合状态,或二切屑排出沟由钻尖端朝向钻柄部为呈重叠在一起状态,其中二切屑排出沟分别具有一第一深度及一第二深度,且由钻尖端朝向钻柄部方向的第一深度的深度变化率相异于第二深度的深度变化率。此钻头结构具有提升钻孔表现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钻头结构,特别是一种使二重叠或分离后结合的切屑排出沟由钻尖端朝向钻柄部具有相异深度变化率的钻头结构。
技术介绍
印刷电路板的电子线路高密度与高精度的线细化发展,其钻孔加工已大量使用超小直径的钻头,且市场对印刷电路板的高品质、高需求量和快速供应的竞争下,要求钻头达到高精度、高进给速率、良好的孔壁品质及作业中不折断的加工条件,已是普遍的期望和需求;其中为了提升作业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对于在印刷电路板上的贯穿孔钻凿加工,乃是采用复数片重叠印刷电路板进行贯穿孔钻凿加工,因此需使用更长的钻头,且钻头需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快速的排屑功能。传统钻头的二刀刃大多是沿着钻头轴向环设有呈螺旋状的切屑排出沟,以将刀刃切削的废屑沿着切屑排出沟向外排出,如图1所示为传统一种钻头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形成于钻头结构10的钻刃部12表面的二切屑排出沟14、14’为分离对称设置,在此种钻头结构10中,由于二切屑排出沟14、14’呈交错式螺旋环绕,致使切屑排出沟14、14’的宽度受到限制,影响排屑的顺畅度,进而在钻凿加工过程中导致切屑阻塞于钻刃部12与孔壁之间相互刮擦,影响孔壁品质。另一方面,钻刃部12上所环设的二螺旋状切屑排出沟14、14’亦造成钻刃部12内部的钻芯厚度大幅缩减,而导致钻头结构10的整体刚性受到影响,并在高速旋转时加速钻刃部12的磨耗及损伤,产生断针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钻头结构,通过二切屑排出沟的各自深度由钻尖端朝向钻柄部的深度变化率不同,增加钻头结构的切屑排出沟的变化性,提高钻头整体刚性强度,且增加容屑空间及排屑力,进而提升钻孔的精准度以具有较佳的钻孔表现。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钻头结构包含:一钻柄部;以及一钻刃部连接钻柄部,钻刃部螺旋设置一第一切屑排出沟及一第二切屑排出沟,第一切屑排出沟及第二切屑排出沟由一钻尖端朝向钻柄部延伸,且使钻刃部中央形成一钻芯,其中第一切屑排出沟及第二切屑排出沟分别形成有一第一深度及一第二深度,且由钻尖端朝向钻柄部方向的第一深度的深度变化率相异于第二深度的深度变化率。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及该第二切屑排出沟在该钻尖端呈分离状态,且随着朝向该钻柄部延伸,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及该第二切屑排出沟逐渐结合。该第一深度的深度变化率与该第二深度的深度变化率相异的区域位于逐渐结合的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及该第二切屑排出沟。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具有第一螺旋角度,该第二切屑排出沟具有第二螺旋角度,通过该第一螺旋角度及该第二螺旋角度至少其中之一的改变,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及该第二切屑排出沟逐渐结合。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及该第二切屑排出沟重叠形成于该钻刃部。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及该第二切屑排出沟的该重叠的范围逐渐变化。该第一深度的深度变化率与该第二深度的深度变化率相异的区域位于该重叠的范围逐渐变化的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及该第二切屑排出沟。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具有第一螺旋角度,该第二切屑排出沟具有第二螺旋角度,通过该第一螺旋角度及该第二螺 旋角度至少其中之一的改变,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及该第二切屑排出沟的该重叠的范围逐渐变化。该钻芯由该钻尖端朝该钻柄部渐扩形成一斜锥面,且该第一深度和/或该第二深度朝该钻柄部方向逐渐变小。该第一深度的深度变化是沿着该钻芯的斜锥面变化,由该钻尖端朝向该钻柄部方向的该第二深度的深度变化率大于该第一深度的深度变化率。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二切屑排出沟各自深度由钻尖端朝向钻柄部的深度变化率不同,增加钻头结构的切屑排出沟的变化性,提高钻头整体刚性强度,且增加容屑空间及排屑力,进而提升钻孔的精准度以具有较佳的钻孔表现。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传统一种钻头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钻头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钻头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0钻头结构12钻刃部14、14’切屑排出沟20钻头结构22钻柄部24钻刃部26钻尖端28切削刃30横刃32第一切屑排出沟34第二切屑排出沟36钻芯H第一深度h第二深度具体实施方式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钻头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钻头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钻头结构20包含一钻柄部22及一钻刃部24连接钻柄部22,钻刃部24由钻尖端26向后斜向研磨有二对称的切削刃28,且各切削刃28顺着钻刃部24朝向钻柄部22延伸旋绕以形成横刃30及二螺旋的切屑排出沟,且使钻刃部24中央形成一钻芯36,二切屑排出沟分别为第一切屑排出沟32及第二切屑排出沟34,如图3所示,第一切屑排出沟32及第二切屑排出沟34在钻尖端26及钻刃部24前段部分呈一分离对称状态,且随着朝向钻柄部22延伸,第一切屑排出沟32及第二切屑排出沟34逐渐结合;其中,二逐渐结合的第一切屑排出沟32及第二切屑排出沟34分别具有第一深度H及第二深度h,且由钻尖端26朝向钻柄部22方向的部分第一切屑排出沟32的第一深度H的深度变化率及部分第二切屑排出沟34的第二深度h的深度变化率相异。接续上述说明,设于钻刃部24中央的钻芯36呈圆锥状,其由钻尖端26朝向钻柄部22渐扩形成一斜锥面,藉以增加钻刃部24的刚性强度。在本技术中,通过改变第一切屑排出沟32的第一螺旋角度及第二切屑排出沟34的第二螺旋角度,使第一切屑排出沟32及第二切屑排出沟34于钻刃部24前段维持对称双沟状态,而于钻刃部24后段逐渐相交连通为一沟;在一实施例中,使第二切屑排出沟34的第二螺旋角度具有两段式或多段式螺旋角度,且二段式或多段式螺旋倾角的变换位置不受限于钻尖端26至钻刃部24尾端的任一位置,通过任意调整第二切屑排出沟34的形状进而与第一切屑排出沟32相交连通为一沟。在另一实施例中,亦可同时在钻刃部24的任意位置调整第一切屑排出沟32及第二切屑排出沟34的螺旋角度与形状,使钻刃部24由对称双沟合并为单一切屑排出沟。其中,相交连通为一沟的第一切屑排出沟32及第二切屑排出沟34并不限定为彼此重叠,其可为相邻并列状态,请继续参阅图3所示,相邻并列的第一切屑排出沟32及第二切屑排出沟34所各自具有的第一深度H及第二深度h不同,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深度H大于第二深度h,惟不限于此。在一实施例中,使第一切屑排出沟32的第一深度H及第二切屑排出沟34的第二深度h朝钻柄部22方向逐渐减少,其中第一深度H的深度变化是沿着钻芯36的斜锥面变化,而第二深度h的深度变化率大于第一深度H的深度变化率。在本技术中,并不限定为第一深度与第二深度的深度变化率相异的区域位于逐渐结合的第一切屑排出沟及第二切屑排出沟;在另一实施例中,使由钻尖端至钻刃部末端的第一切屑排出沟及第二切屑排出沟重叠在一起,通过改变第一切屑排出沟的第一螺旋角度及第二切屑排出沟的第二螺旋角度,使第一切屑排出沟及第二切屑排出沟重叠,重叠部分可相同、相异或重叠范围逐渐变化,其中第一深度的深度变化率与第二深度的深度变化率相异的区域可位于重叠范围逐渐变化的第一切屑排出沟及第二切屑排出沟。在本技术中,通过二切屑排出沟各自深度由钻尖端朝向钻柄部的深度变化率不同,增加钻头结构的切屑排出沟的变化性,提高钻头整体刚性强度,且增加容屑空间及排屑力,进而提升钻孔的精准度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钻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钻头结构包含:?一钻柄部;以及?一钻刃部,连接该钻柄部,该钻刃部螺旋设置一第一切屑排出沟及一第二切屑排出沟,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及该第二切屑排出沟由一钻尖端朝向该钻柄部延伸,且该钻刃部中央形成一钻芯,其中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形成第一深度,该第二切屑排出沟形成第二深度,且由该钻尖端朝向该钻柄部方向的该第一深度的深度变化率相异于该第二深度的深度变化率,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及该第二切屑排出沟重叠形成于该钻刃部,该第一切屑排出沟及该第二切屑排出沟的该重叠的范围逐渐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世峰简松豪李振稼
申请(专利权)人:创国兴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