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具有一显示区域和一边框区域,所述边框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所述边框区域内具有第一扫描连接线,所述第一扫描连接线上覆盖有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表面上的第二扫描连接线,覆盖于所述第二扫描连接线表面上的钝化层,位于所述钝化层表面上的静电传导电极,所述静电传导电极和静电保护器件电连接;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基板相对于第一基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公共电极;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通过位于所述边框区域的封胶粘结在一起,所述封胶内设置有导电颗粒,所述导电颗粒将所述静电传导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信息化社会越来越需要轻薄便携式的显示设备,而当前最成熟的产品就是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 IXD)。IXD通常包括用于显示画面的液晶显示面板和用于向液晶显示面板提供信号的电路部份。如图1和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面板通常包括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它们通过封胶400彼此粘接并由间隙隔开,而液晶材料300填充在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之间的间隙中。现在广泛使用的液晶显示模式包括扭曲向列型模式(Twisted Nematic,TN)、平面内翻转型模式(In Plane swit ching, IPS)和垂直配向型模式(Vertical Alignment, VA)。其中,TN模式和VA模式中,第一基板上设置有第一基板公共电极,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第二公共电极,所述第一公共电极、第二公共电极采用透明材料氧化铟锡(ITO)制成,为了使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之间导通,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封胶中参入导电粒子,所述导电粒子可以连通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液晶显示装置分为封胶5围成的中心区域、包括封胶5所在的封胶区域的外围区域。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排布的扫描线3、多条沿第二方向排布的数据线4,以及由多条扫描线3和多条数据线4所限定的多个像素单元(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基本垂直。所述扫描线3用于向所述像素单元提供开关信号,数据线4用于向所述像素单元提供像素电压。所述扫描线3和数据线4在中心区域垂直相交,在中心区域中,所述扫描线3和数据线4之间设置有栅极绝缘层(图中未示出),所述栅极绝缘层使所述扫描线3和数据线4之间绝缘。所述扫描线3和数据线4分别贯穿封胶区域并到达外围区域,并分别通过设置于外围区域的连接线连接至驱动电路,为了减小外围区域所占的空间,得到窄边框的液晶显示装置,现有技术中将部分位于外围区域及封胶区域的扫描连接线的设置为双层结构,即一部分扫描线通过第一扫描连接线连接至驱动电路,另一部分扫描线通过和第一扫描连接线位于不同层的第二扫描连接线连接至驱动电路。因为扫描连接线的双层布线结构会导致位于扫描连接线上的钝化层的层间段差比较严重,很容易导致扫描连接线的静电击伤现象。具体地,参考图4,图4为沿图3所示的AA’线的剖面结构图,包括位于第一基板11表面上的多条第一扫描连接线12,覆盖在第一扫描连接线12表面上的栅极绝缘层13,设置在栅极绝缘层13表面上的多条第二扫描连接线14以及覆盖在所述多条第二扫描连接线14表面上的钝化层15,位于钝化层15表面上的封胶5及位于封胶5内部的导电粒子17,位于导电粒子17和封胶5上的第二公共电极18和第二基板19。因第一扫描连接线12和第二扫描连接线14的双层布线结构,导致钝化层15不平坦,在第二扫描连接线14的边缘处,静电很容易击穿导致钝化层1 5对第二扫描连接线14进行放电造成损伤,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静电对扫描连接线的击伤导致液晶显示装置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具有一显示区域和一边框区域,所述边框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所述边框区域内具有第一扫描连接线,所述第一扫描连接线上覆盖有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表面上的第二扫描连接线,覆盖于所述第二扫描连接线表面上的钝化层,位于所述钝化层表面上的静电传导电极,所述静电传导电极和静电保护器件电连接;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基板相对于第一基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公共电极;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通过位于所述边框区域的封胶粘结在一起,所述封胶内设置有导电颗粒,所述导电颗粒将所述静电传导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电连接。优选地,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显示区域的呈阵列式分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像素单元中,同一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至同一扫描线,同一列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至同一数据线;部分扫描线通过第一扫描连接线和外部驱动电路电连接,剩余扫描线通过所述第二扫描连接线和外部驱动电路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扫描连接线和扫描线位于同一金属层,所述第二扫描连接线和数据线位于同一金属层;每一像素单元还包括第一公共电极,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和位于所述边框区域的第一公共电极引线连接,所述第一公共电极、第一公共电极引线和扫描线为同一金属层;位于所述钝化层表面上的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优选地,所所述像素电极和静电传导电极由同种材料并且在同一光刻过程中形成。优选地,所所述钝化层和栅极绝缘层内设置有过孔,所述静电传导电极通过过孔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引线电连接,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引线与驱动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外部电路导通。优选地,所所述钝化层和栅极绝缘层内设置有过孔,所述静电传导电极通过过孔与一静电传导线电连接,所述静电传导线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引线由同一材料并在同一光刻过程中形成,且所述静电传导线与驱动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外部电路导通。优选地,所所述静电保护器件为瞬态电压抑制器。优选地,所所述瞬态电压抑制器集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 优选地,所所述瞬态电压抑制器设置在所述外部电路内。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更好的抗静电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2和图3是现有液晶显不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现有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剖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液晶显示装置的连接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液晶显示装置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正如
技术介绍
所述,由于静电积累,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导电粒子会与第一扫描连接线或者第二扫描连接线之间放电,击穿钝化层,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正常工作。专利技术人经研究发现,由于第二扫描连接线与导电颗粒之间只有钝化层存在并且钝化层不平坦具有凸起处,所以在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很容易对第二扫描连接线放电,所以,将静电及时的导出,使其达不到击穿钝化层的条件,则可避免由于钝化层的击穿对液晶显示装置正常工作的影响。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的表面上具有一显示区域和一边框区域,所述边框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所述边框区域内具有第一扫描连接线,所述第一扫描连接线上覆盖有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具有一显示区域和一边框区域,所述边框区域包围所述显示区域,所述边框区域内具有第一扫描连接线,所述第一扫描连接线上覆盖有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表面上的第二扫描连接线,覆盖于所述第二扫描连接线表面上的钝化层,位于所述钝化层表面上的静电传导电极,所述静电传导电极和静电保护器件电连接;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基板相对于第一基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公共电极;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通过位于所述边框区域的封胶粘结在一起,所述封胶内设置有导电颗粒,所述导电颗粒将所述静电传导电极和第二公共电极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