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尾钢结构框架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881393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4 0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型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尾钢结构框架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框架基础安装:②立柱基础安装:③立柱安装:④横梁安装:⑤斜撑安装:⑥立柱灌浆:⑦第二层框架安装:⑧第三层以至更多层框架安装:按照上述步骤⑦依次安装第三层以至更多层,最终形成需要的窑尾钢结构框架。该安装方法简单、牢固,节省材料,减少成本,又可保质保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对于大型如10000t/d(吨/日产)熟料水泥生线窑尾钢结构框架,其钢结构主体标闻达11 Im以上,附属结构闻达120m以上,王体结构分TK层左右,最大层闻达18m左右,底部四角柱中心尺寸22X33m,主体结构采用钢管混凝土柱结构,最大钢管柱规格01100 X 18mm。该框架安装过程中,要穿插完成预热器主体的吊装,这就给其施工带来较大难度,又由于预热器装完后,还要进行内部筑炉的施工,在项目总工期一定的前提下,框架安装的时间很短,一般为3个月日历工期,扣除中间给预热器吊装的时间,给框架施工的实际天数不到3月。这样,要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保效益,就必须对框架的安装技术进行认真研究,并以此精心组织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该安装方法简单、牢固,保质保量。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包括以下步骤:①框架基础安装:在地面或水面上架设混凝土框架基础,该混凝土框架基础上侧面水平设置;②立柱基础安装:在上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上均匀设置若干个立柱安装中心点,然后在每一安装中心点上以该中心点为圆心且与待安装空心立柱底面圆半径相同的圆上均匀设置若干个立柱基础,所述每个立柱基础包括依次设于所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上的砂墩、第一斜垫块和第二斜垫块,所述砂墩上表面水平,所述第一斜垫块和第二斜垫块相同且其竖直截面均呈直角梯形状,所述第一斜垫块和第二斜垫块的两斜边相互接触且二者共同形成一体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均呈水平状;③立柱安装:在上述若干个立柱安装中心点上分别安装相同的空心立柱,所述空心立柱分别竖直设立于每个立柱安装中心点上,并分别在每个立柱上设立至少两个临时固定可调拉杆,该临时固定可调拉杆的一端固定在立柱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上,然后使立柱根部通过预埋在所述基础中的地脚螺栓固定;④横梁安装:在上述竖直设立的空心立柱上端且沿同一高度,在每两个空心立柱之间分别安装横梁,然后折卸所述临时固定拉杆;⑤斜撑安装:在上述至少每两个相邻立柱形成的一对立柱中的一个立柱的上端和另一个立柱的下端上分别固设一斜撑;⑥立柱灌浆:分别从上述空心立柱的上端口向下灌注混凝土,并使之凝固;⑦第二层框架安装:上述立柱、横梁和斜撑形成第一层窑尾钢结构框架,然后在上述第一层立柱的上端侧面四周固设若干个凸起,然后按照和第一层相同的方法依次安装第二层空心立柱、临时固定拉杆、横梁、斜撑以及第二层空心立柱灌浆,形成第二层窑尾钢结构框架;⑧第三层以至更多层框架安装:按照上述步骤⑦依次安装第三层以至更多层,最终形成需要的窑尾钢结构框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为方形框架基础。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步骤②中,所述第一层立柱下侧面下固设有立柱底座,且该立柱底座具有比其其他部分截面面积大的截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步骤③中,所述两个临时固定拉杆分别与地面呈锐角夹角,且该两临时固定拉杆呈不对称分布。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步骤⑦中,所述凸起为铁块,且该若干个铁块均布于所述立柱上端面的侧面四周,这样该若干个凸起共同形成一圆形槽,安装下一层立柱时,可以很方便的找准位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安装方法安装简单、结构牢固;减少材料用量,节约成本;减少安装工序和安装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每个立柱安装中心点上的立柱基础分布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空心立柱和立柱基础位直关系结构不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立柱基础结构不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层立柱和第二层立柱连接处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I——混凝土框架基础2——立柱安装中心点 3-空心立柱4-砂墩 5——第一斜垫块6——第二斜垫块 7——临时固定拉杆8——横梁 9——斜撑10——第一层立柱 II——二层空心立柱12——立柱底座 13——立柱底脚基础14——凸起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包括以下步骤:①框架基础安装:在地面或水面上架设混凝土框架基础1,该混凝土框架基础上侧面水平设置;②立柱基础安装:在上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上均匀设置若干个立柱安装中心点2,然后在每一安装中心点上以该中心点为圆心且与待安装空心立柱3底面圆半径相同的圆上均匀设置若干个立柱基础13,所述每个立柱基础包括依次设于所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上的砂墩4、第一斜垫块5和第二斜垫块6,所述砂墩上表面水平,所述第一斜垫块和第二斜垫块相同且其竖直截面均呈直角梯形状,所述第一斜垫块和第二斜垫块的两斜边相互接触且二者共同形成一体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均呈水平状;③立柱安装:在上述若干个立柱安装中心点上分别安装相同的空心立柱3,所述空心立柱分别竖直设立于每个立柱安装中心点上,并分别在每个立柱上设立至少两个临时固定可调拉杆7,该临时固定可调拉杆的一端固定在立柱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上,然后使立柱根部通过预埋在所述基础中的地脚螺栓固定;④横梁安装:在上述竖直设立的空心立柱上端且沿同一高度,在每两个空心立柱之间分别安装横梁8,然后折卸所述临时固定拉杆;⑤斜撑安装:在上述至少每两个相邻立柱形成的一对立柱中的一个立柱的上端和另一个立柱的下端上分别固设一斜撑9;⑥立柱灌浆:分别从上述空心立柱的上端口向下灌注混凝土,并使之凝固;⑦第二层框架安装:上述立柱、横梁和斜撑形成第一层窑尾钢结构框架,然后在上述第一层立柱10的上端侧面四周固设若干个凸起14,然后按照和第一层相同的方法依次安装第二层空心立柱11、临时固定拉杆、横梁、斜撑以及第二层空心立柱灌浆,形成第二层窑尾钢结构框架;⑧第三层以至更多层框架安装:按照上述步骤⑦依次安装第三层以至更多层,最终形成需要的窑尾钢结构框架。优选的,上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为方形框架基础。优选的,在上述步骤②中,所述第一层立柱下侧面下固设有立柱底座12,且该立柱底座具有比其其他部分截面面积大的截面。优选的,在上述步骤③中,所述两个临时固定拉杆分别与地面呈锐角夹角,且该两临时固定拉杆呈不对称分布。优选的,在上述步骤⑦中,所述凸起为铁块,且该若干个铁块均布于所述立柱上端面的侧面四周,这样该若干个凸起共同形成一圆形槽,安装下一层立柱时,可以很方便的找准位置。权利要求1.一种,其特征在包括以下步骤: ①框架基础安装: 在地面或水面上架设混凝土框架基础(I),该混凝土框架基础上侧面水平设置; ②立柱基础安装: 在上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上均匀设置若干个立柱安装中心点(2),然后在每一安装中心点上以该中心点为圆心且与待安装空心立柱(3)底面圆半径相同的圆上均匀设置若干个立柱基础(13),所述每个立柱基础包括依次设于所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上的砂墩(4)、第一斜垫块(5)和第二斜垫块¢),所述砂墩上表面水平,所述第一斜垫块和第二斜垫块相同且其竖直截面均呈直角梯形状,所述第一斜垫块和第二斜垫块的两斜边相互接触且二者共同形成一体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均呈水平状; ③立柱安装: 在上述若干个立柱安装中心点上分别安装相同的空心立柱(3),所述空心立柱分别竖直设立于每个立柱安装中心点上,并分别在每个立柱上设立至少两个临时固定可调拉杆(7),该临时固定可调拉杆的一端固定在立柱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型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尾钢结构框架安装方法,其特征在包括以下步骤:①框架基础安装:在地面或水面上架设混凝土框架基础(1),该混凝土框架基础上侧面水平设置;②立柱基础安装:在上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上均匀设置若干个立柱安装中心点(2),然后在每一安装中心点上以该中心点为圆心且与待安装空心立柱(3)底面圆半径相同的圆上均匀设置若干个立柱基础(13),所述每个立柱基础包括依次设于所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上的砂墩(4)、第一斜垫块(5)和第二斜垫块(6),所述砂墩上表面水平,所述第一斜垫块和第二斜垫块相同且其竖直截面均呈直角梯形状,所述第一斜垫块和第二斜垫块的两斜边相互接触且二者共同形成一体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均呈水平状;③立柱安装:在上述若干个立柱安装中心点上分别安装相同的空心立柱(3),所述空心立柱分别竖直设立于每个立柱安装中心点上,并分别在每个立柱上设立至少两个临时固定可调拉杆(7),该临时固定可调拉杆的一端固定在立柱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混凝土框架基础上,然后使立柱根部通过预埋在所述基础中的地脚螺栓固定;④横梁安装:在上述竖直设立的空心立柱上端且沿同一高度,在每两个 空心立柱之间分别安装横梁(8),然后折卸所述临时固定拉杆;⑤斜撑安装:在上述至少每两个相邻立柱形成的一对立柱中的一个立柱的上端和另一个立柱的下端上分别固设一斜撑(9);⑥立柱灌浆:分别从上述空心立柱的上端口向下灌注混凝土,并使之凝固;⑦第二层框架安装:上述立柱、横梁和斜撑形成第一层窑尾钢结构框架,然后在上述第一层立柱(10)的上端侧面四周固设若干个凸起(14),然后按照和第一层相同的方法依次安装第二层空心立柱(11)、临时固定拉杆、横梁、斜撑以及第二层空心立柱灌浆,形成第二层窑尾钢结构框架;⑧第三层以至更多层框架安装:按照上述步骤⑦依次安装第三层以至更多层,最终形成需要的窑尾钢结构框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仁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中材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