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输送系统以及受电外壳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865414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9 0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力输送系统以及受电外壳,能够不使制造成本上升,且通过简单的结构提高电力的输送效率。具备:送电装置(1),其具备第一被动电极(11p)、与第一被动电极(11p)相比为高电位的第一主动电极(11a)、以及被连接在第一被动电极(11p)与第一主动电极(11a)之间的电压产生电路(12);受电外壳(2),其具备第二主动电极(21a)、和与第二主动电极(21a)连接的受电电路模块(27);和电子设备(3),其能够安装在受电外壳(2)上。电子设备(3)的框体(31)具备沿着至少与第一被动电极(11p)对置的面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导电部,并且在导电部与第二主动电极(21a)之间电连接有受电电路模块(2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以未进行物理连接的方式输送电力的电力输送系统、以及在该电力输送系统中使用的受电外壳。
技术介绍
近年来,开发出很多以非接触方式输送电力的电子设备。为了在电子设备中以非接触方式输送电力,多采用在电力的送电单元与电力的受电单元双方设置线圈模块的、磁率禹合方式的电力输送系统。但是,在磁耦合方式中,穿过各个线圈模块的磁通量的大小会大大地影响电动势,为了高效率地输送电力,从而在送电单元侧(初级侧)的线圈模块与受电单元侧(次级侧)的线圈模块之间的、线圈平面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定位上要求高精度。另外,由于采用线圈模块作为耦合电极,因此送电单元以及受电单元的小型化较为困难。而且,在电子设备等中,需要考虑因线圈的发热而产生的对蓄电池的影响,故也存在有可能成为配置设计上的瓶颈的这类问题。因此,例如公开了一种使用静电场的电力的输送系统。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能量输送装置,所述能量输送装置通过在送电单元侧的耦合电极与受电单元侧的耦合电极之间形成强电场从而实现了较高的电力输送效率。在专利文献I中,在送电单元侧具备相对来说较大尺寸的被动电极和较小尺寸的主动电极,在受电单元侧也具备相对来说较大尺寸的被动电极和较小尺寸的主动电极。通过在送电单元侧的主动电极与受电单元侧的主动电极之间形成强电场,从而实现较高的电力输送效率。为了形成强电场而实施缩短送电单元侧与受电单元侧的电极间的距离、加宽互相对置的电极间的对置面积等措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310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最近,即使是不具有非接触的电力输送功能的电子设备,也通过将能够从外部的送电单元以非接触的方式输送电力的受电外壳安装在电子设备上,且在受电外壳的耦合电极与送电单兀侧的I禹合电极之间形成强电场,从而能够经由受电外壳而向电子设备输送电力,以便能够以未进行物理连接的方式实施电力输送。图1为表示现有的受电外壳安装时的非接触电力输送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在图1中,分别在具备送电模块10的送电台(送电单元)I的、安装并支承受电外壳2的面上设置被动电极llp,安装受电外壳2的面上设置主动电极11a。受电单元4具备安装有电子设备3的受电外壳2,受电外壳2具备受电电路模块27和DC-DC转换器24。受电外壳2分别在与主动电极I Ia对置的位置上配置主动电极21a,在与被动电极I Ip对置的位置上配置被动电极21p,其中所述主动电极Ila设置在送电台I的安装受电外壳2的面上,所述被动电极Ilp设置在送电台I的安装并支承受电外壳2的面上。由图1可知,送电台I的主动电极Ila与受电外壳2的主动电极21a能够确保足够的对置面积,与之相对地,送电台I的被动电极Ilp与受电外壳2的被动电极21p要确保足够的对置面积则较困难。因此,存在提高电力的输送效率较困难的这一问题点。另一方面,图2为表不现有的受电外壳2安装时的非接触电力输送系统的其他结构的示意图。在图2中,在如下这点上与图1不同,即:使受电外壳2的被动电极21p延伸至能够与送电台I的支承受电外壳2的面对置的位置。通过此方式,能够针对送电台I的被动电极Ilp与受电外壳2的被动电极21p而确保足够的对置面积,从而能够提高电力的输送效率。但是,由于需要增大受电外壳2的被动电极21p的尺寸,因此存在制造成本上升的这一问题点。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制造成本上升,且通过简易的结构提高电力的输送效率的电力输送系统以及受电外壳。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具备:送电装置,其具备第一被动电极、与该第一被动电极相比为高电位的第一主动电极、以及被连接在所述第一被动电极与所述第一主动电极之间的电压产生电路;受电外壳,其具备第二主动电极、和与该第二主动电极连接的受电电路模块;和电子设备,其能够安装在该受电外壳上,所述电子设备的框体具备导电部,该导电部沿着在将安装了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受电外壳安装在所述送电装置上时与所述第一被动电极对置的面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并且在该导电部与所述第二主动电极之间电连接有所述受电电路模块。在上述结构中,在将成为电力输送的对象的电子设备以安装于受电外壳的状态安装在送电装置上时,由于电子设备的框体具备沿着与第一被动电极对置的面使用导电性材料所形成的导电部,因此能够将电子设备的框体整体或电子设备的框体之中的使用导电性材料所形成的导电部作为被动电极发挥功能,从而输送电力。另外,由于被动电极间的对置面积变换从而提高了电力的输送效率,并且无需在受电外壳上另行设置被动电极,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优选:所述受电外壳具备与所述导电部电连接的第二被动电极。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受电外壳具备与导电部电连接的第二被动电极,从而作为电子设备的框体的整体或一部分的导电部的电位与第二被动电极的电位被共同化,电子设备的框体作为受电外壳的第二被动电极的延伸部发挥功能,因此增大了被动电极间的耦合电容,从而提闻了电力的输送效率。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优选:所述受电外壳的所述第二被动电极与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第一被动电极电连接。在上述结构中,受电外壳的第二被动电极通过与送电装置的第一被动电极电连接,从而使得受电外壳的第二被动电极的电位无变动且稳定,进一步提高了电力的输送效率。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优选: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第一主动电极及所述第一被动电极设置在安装了所述受电外壳时的与所述受电外壳的背面对置的面上,所述受电外壳的所述第二主动电极设置在与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第一主动电极对置的位置上。在上述结构中,由于送电装置的第一主动电极及第一被动电极设置在安装了受电外壳时的与受电外壳的背面对置的面上,并且受电外壳的第二主动电极设置在与送电装置的第一主动电极对置的位置上,因此无论是将受电外壳以纵置的方式安装在送电装置上时,还是以横置方式安装时,均能够不依赖受电外壳进行安装的方向而高效地输送电力。接下来,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受电外壳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被从送电装置输送电力,并且安装成为电力输送的对象的电子设备,该送电装置具备第一被动电极、与该第一被动电极相比为高电位的第一主动电极、以及被连接在所述第一被动电极与所述第一主动电极之间的电压产生电路,所述受电外壳能够安装具备导电部的所述电子设备,导电部沿着电子设备的框体的、至少与所述第一被动电极对置的面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所述受电外壳具备第二主动电极、和与该第二主动电极连接的受电电路模块,在所述导电部与所述第二主动电极之间电连接有所述受电电路模块。在上述结构中,在安装了成为电力输送的对象的电子设备的状态下向送电装置进行安装。由于电子设备的框体具备至少沿着与第一被动电极对置的面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导电部,因此能够将电子设备的框体整体或电子设备的框体之中的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导电部作为被动电极发挥功能从而输送电力,被动电极间的对置面积变宽。因此,由于提高了电力的输送效率,并且无需在受电外壳上另行设置被动电极,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受电外壳优选:具备与所述导电部电连接的第二被动电极。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具备与导电部电连接的第二被动电极,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4.20 JP 2011-0937711.一种电力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送电装置,其具备第一被动电极、与该第一被动电极相比为高电位的第一主动电极、以及被连接在所述第一被动电极与所述第一主动电极之间的电压产生电路; 受电外壳,其具备第二主动电极、和与该第二主动电极连接的受电电路模块;和 电子设备,其能够安装在该受电外壳上, 所述电子设备的框体具备导电部,该导电部沿着在将安装了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受电外壳安装在所述送电装置上时与所述第一被动电极对置的面使用导电性材料形成,并且在该导电部与所述第二主动电极之间电连接有所述受电电路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外壳具备与所述导电部电连接的第二被动电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外壳的所述第二被动电极与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第一被动电极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第一主动电极及所述第一被动电极,设置在安装了所述受电外壳时的与所述受电外壳的背面对置的面上, 所述受电外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土屋贵纪加藤数矢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