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壳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60031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7 0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蜗壳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其中,蜗壳包括蜗壳本体(10);进风侧(30)和出风侧(33);蜗壳的出风侧(33)具有风叶放置部(20),和与风叶放置部(20)连通的出风通道(40),蜗壳还具有朝向出风通道(40)方向延伸的扩压部(50),蜗壳还包括:回流风通道(60),其入口端(61)位于扩压部(50)朝向出风通道(40)的侧壁上,回流风通道(60)的出口端(63)连通蜗壳的进风侧(30)。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蜗壳出风不稳定而造成蜗壳喘振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蜗壳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柜机存在大小不同的出风不稳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为蜗壳进风的不稳定性导致,进风的不稳定的问题主要在于进风口存在不同的静压区域。现有技术中解决上述出风不稳问题的方式是在蜗壳进口处增加类似格栅的导流圈零件,但效果并不明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柜机空调器从蜗壳两侧吸入风,然后经过风机将风从蜗壳的出风通道40’吹出,由于现有技术的柜机为封闭设置,蜗壳出风时的风流中心与风叶放置部20’的中心非同心,在蜗壳的出风通道40’与蜗壳扩压部50’之间出现出风涡流现象,导致蜗壳出风不稳定进而使蜗壳产生喘振的现象。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柜机空调器中的蜗壳扩压部50’的进风侧一端安装有柜机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例如接线盒),这些部件挡住了部分气流从而造成蜗壳扩压部50’的进风侧一端成为低压区,而蜗壳与该部件安装时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缝隙,导致在蜗壳进风侧30’进风时,有少许进风流入缝隙处(参见图2中的回流箭头),导致了蜗壳进风不稳定,产生喘振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蜗壳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蜗壳出风不稳定而造成蜗壳喘振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 一种蜗壳,包括蜗壳本体,进风侧和出风侧;蜗壳的出风侧具有风叶放置部,和与风叶放置部连通的出风通道,蜗壳还具有朝向出风通道方向延伸的扩压部,蜗壳还包括回流风通道,其入口端位于扩压部朝向出风通道的侧壁上,回流风通道的出口端连通蜗壳的进风侧。进一步地,回流风通道的出口端的位置与扩压部相对。进一步地,扩压部具有开口朝向出风通道的回风槽,回风槽与出风通道的交口形成回流风通道的入口端,并且,回风槽的底部设有出风通孔以形成回流风通道的出口端。进一步地,回风槽为矩形槽、圆形槽或者弧形槽。进一步地,出风通孔位于矩形槽的槽底的中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蜗壳。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蜗壳包括蜗壳本体,进风侧和出风侧;蜗壳的出风侧具有风叶放置部,和与风叶放置部连通的出风通道,蜗壳还具有朝向出风通道方向延伸的扩压部,蜗壳还包括回流风通道,其入口端位于扩压部朝向出风通道的侧壁上,回流风通道的出口端位于蜗壳的进风侧。从空调器的进风口吸入的风从蜗壳的进风侧进入,由出风通道流出;在蜗壳的扩压部朝向出风通道侧壁上,此处的出风会形成涡流风,涡流风进入蜗壳的回流风通道回流至进风侧,使蜗壳进出风更稳定,有效地解决了出风不稳定而造成的喘振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蜗壳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蜗壳的后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蜗壳的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的蜗壳的后视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蜗壳的实施例的低风档频谱截屏图;图6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蜗壳的实施例的低风档频谱截屏图;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蜗壳的实施例的中风档频谱截屏图;图8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蜗壳的实施例的中风档频谱截屏图;图9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蜗壳的实施例的高风档频谱截屏图;图10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蜗壳的实施例的高风档频谱截屏图;图1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蜗壳的实施例的超高风档频谱截屏图;图12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蜗壳的实施例的超高风档频谱截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蜗壳包括蜗壳本体10、进风侧30、出风侧33、出风通道40和回流风通道60 ;蜗壳的出风侧33具有风叶放置部20 ;出风通道40与风叶放置部20连通;扩压部50朝向出风通道40延伸;回流风通道60的入口端61位于扩压部50朝向出风通道40的侧壁上;回流风通道60的出口端63连通蜗壳的进风侧30。风机运转时,从空调器的进风口吸入的风从蜗壳的进风侧30进入,由出风通道40流出;在蜗壳的扩压部50朝向出风通道40侧壁上,此处的出风会形成涡流风,涡流风进入蜗壳的回流风通道60回流至进风侧30,使蜗壳进出风更稳定,有效地解决了出风不稳定而造成的喘振问题,从而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其中,蜗壳本体10包括端板IOa和侧板IOb ;侧板IOb沿端板IOa的部分周缘向端板的一侧延伸,一般情况下蜗壳本体10的端板IOa呈矩形,侧板IOb沿矩形的端板IOa的三条边朝向端板的一侧延伸。侧板为具有开口状的结构,侧板IOb内部设置有风叶,上述开口状结构的缺口处用于形成沿风机的径向延伸的出风通道40。侧板IOb具有与风叶外表面配合的圆筒状内壁10c,该圆筒状内壁IOc的缺口与出风通道40连通。在出风通道40处倾斜设置有一个导风板IOd用于改变出风方向,使出风通道40的流通面积由风叶处向外侧逐渐增大;导风板IOd—端与圆筒状内壁IOc连接,另一端与侧板IOb连接,其中,导风板、圆筒状内壁IOc和侧板IOb之间形成一个类似三角形状的区域,一般称为扩压部。优选地,回流风通道60的出口端63的位置与扩压部50对应,即出口端63位于扩压部50的进风侧相应类似三角形状的区域范围内;通过回流风通道60回流的涡流风从扩压部50的对应位置流出,并重新进入进风侧,消除了相对应扩压部50位置的低压,避免了蜗壳的部分进风倒流入此位置,从而使蜗壳进风更稳定。优选地,扩压部50具有开口朝向出风通道40的回风槽,回风槽与出风通道40的交口形成回流风通道60的入口端61,并且,回风槽的底部设有出风通孔以形成回流风通道60的出口端63,本实施例中的回风槽为矩形槽,出风通孔位于矩形槽的槽底的中部,本实施例中的回风槽也可以为圆形槽或者弧形槽。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回风槽也可以为其他形状。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的技术方案设计的用于试验的蜗壳(以下称为试验例),如图3和图4所示,在蜗壳上设有回流风通道60,其入口端61为回风槽与出风通道40的交口,出口端63为蜗壳的回风槽的底部的出风通孔。根据上述试验例进行实验,与现有技术的蜗壳对比噪音和峰值频率,实验如下:本试验采用风量再循环平衡压力的原理进行测试,使一部分排出的气体再引回风机入口,不使风机流量过小而处于不稳定区工作。研究模拟蒸发器在大面积附着水滴、灰尘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噪音和出风不稳的问题,试验对比了现有技术的蜗壳和试验例的蜗壳在各风档下整机噪音和峰值频率,数据显示,优化更改后的新蜗壳能有效降低噪音和峰值频率。试验方法:采用同一台柜机,更换不同现有技术和试验例的蜗壳并在同一个蜗壳上进行在出风口进行堵与不堵,分别采集不同情况的数据和现场体验。试验体验现象:现场体验出风不稳时,装配现有技术的蜗壳的试验机能较明显地听到出风不均导致的异响声,而试验例的蜗壳的试验机异响声有较大改善,距离试验机一米距离并未听到异响。具体试验数据如下: I)低风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蜗壳,包括:蜗壳本体(10);进风侧(30)和出风侧(33);所述蜗壳的出风侧(33)具有风叶放置部(20),和与所述风叶放置部(20)连通的出风通道(40),所述蜗壳还具有朝向所述出风通道(40)方向延伸的扩压部(50),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还包括:回流风通道(60),其入口端(61)位于所述扩压部(50)朝向所述出风通道(40)的侧壁上,所述回流风通道(60)的出口端(63)连通所述蜗壳的进风侧(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蜗壳,包括: 蜗壳本体(10); 进风侧(30)和出风侧(33); 所述蜗壳的出风侧(33)具有风叶放置部(20),和与所述风叶放置部(20)连通的出风通道(40),所述蜗壳还具有朝向所述出风通道(40)方向延伸的扩压部(50),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还包括:回流风通道(60),其入口端¢1)位于所述扩压部(50)朝向所述出风通道(40)的侧壁上,所述回流风通道¢0)的出口端¢3)连通所述蜗壳的进风侧(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风通道¢0)的出口端¢3)与所述扩压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辉陈绍林杨检群梁勇超吴国权李松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