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钢丝螺套组合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50818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3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用钢丝螺套组合工具,包括多用手柄、多用压套、多用驱动杆、多用驱动旋塞,多用驱动杆、多用驱动旋塞设置在多用手柄内,多用驱动杆、多用驱动旋塞与多用手柄过盈配合,多用压套套接在多用手柄以及伸出该多用手柄的多用驱动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兼容锁紧型和普通型不同品种丝套的安装能力,具备体积小、重量小、下压接触面积小的特点,并可适应待装配件在操作空间方面多种限制,且具有多级加长、多种加力的操作方式可供选择等特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可同时适用锁紧和普通钢丝螺套技术,特别是一种多用钢丝螺套组合工具
技术介绍
钢丝螺套的装配工作,是现代工业尤其是航空、航天、船舶、机械、电子等军品民品领域的重要基础设置,相对于其品种多、数量大、场地多的特点,现有工具装备方面则显得功能单一和适应性不强、安装效率不高的特点。在特定或具体的安装环境中,因为安装工具不具备小型、多用、快捷和工具易于获得的功用,则极易造成操作可行性、安装效率、质控等困难,从而明显限制了批量生产的能力。特别是在因为结构件形状或多种局促装配空间的限制,往往会导致无法操作或表面质量受损。因此,基于成熟的规模生产管理理念,生产过程的目标控制必须满足可行性良好和效能第一的前提,而提高效能的重点途径在于持续的流程改进,提升操作工具的综合性能,对提升可操作性和效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市场上钢丝螺套安装工具的品牌比较多(一般称为丝套安装扳手),但构造和功能基本上同属于同一国标制式标准件,专项的丝套工具专利申请较少,市场上现有工具多数为参照或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HB4275-89制造,结构形式很接近,工作原理采用了将丝套先行在工具内腔螺纹中预压缩,再与工件螺纹孔对接后将其旋入。工具的结构和尺寸,决定了仅仅能适应一般装配空间环境,并且需严格按丝套的锁紧或普通的属性后再选用工具的条件模式,装配过程基本上都采用了(区分工具品种+丝套在工具腔内预装配+丝套装入工件等)的基本过程。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它们的安装效率较低,且只能对一般生产所需提供最简单的工具支撑,即:先根据丝套的品种选定所需工具,其后,丝套放入工具内腔的转轴端头,将其旋转到工具的顶端并出头少许,再对准工件上需装入的目标螺纹孔,向下压紧后完全旋入并控制下沉少许,丝套的引导头进行断头等,从而完成一只丝套的装配。 上述的专利工具也不能突破结构件形状或多种局促装配空间的限制,安装效率较低。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与丝套安装相关的应用企业认为,上述装配工具,其工作模式仅仅关注了工具与丝套区分规格、区分品种的对应,以及比较宽敞部位装配环境的简单要求,而没有完成对工具通用性、多部位安装、操作高效率的通盘考虑,明显限制了效率提高、工具成本和满足安装部位多样化的需求。涉及丝套安装的相关企业需求,在于工具可以突破现行的低效安装模式和安装部位的多种限制、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创新出新型工具方能解决,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提供提高效率、不分品种(指有尾丝套的锁紧和普通型)、适应多种部位安装限制的工具装置。另一方面,传统丝套的工具由于工具直径大、前端面面积过大,造成安装时视觉观察不便,操作时容易超出规定安装深度,造成相关的不必要返工;另外,前端面与工件表面直接接触,也极易出现对工件安装表面(尤其是金属表面)划伤的质量通病等等,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同一规格下可以兼容不同品种的、快速的、具有适应多场合环境性功能、前端面覆盖面积小的新型工具。为解决传统钢丝丝套工具存在的上述问题,技术人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中国专利申请例如:中国专利201020193202.X ;201020671339.1等。但这些研究仍然没有很好解决钢丝螺套传统安装中存在的工具多用和效率两大主要问题。例如:中国专利201020193202.X中提出了一种光杆与压帽组合的丝套工具,利用压套对丝套上端面的压力的形成一定的旋转阻尼,实现了丝套在受到向下压力与直径收缩力的同步约束安装,解决了丝套安装基本要求,但因为工具对丝套的外包式结构以及压帽内部凹入和外径较大特点,使丝套安装过程的可观察状态、丝套后半程压紧状态不佳、与工件表面接触摩擦等问题仍然存在;中国专利201020671339.1..提出了一种利用丝套在工具的螺纹上预装和弹性定位的结构,由于利用了弹性设置,使得该工具对丝套具有一定的预定位作用,但这种结构制作相对复杂,同时,由于工具高度和直径等尺寸未能小型化,使得对小高度空间、小回转半径、窄槽内部等的丝套安装适应性无法实现。另外,在现有丝套工具中(简称传统工具)一般由外壳、驱动杆组成,含不可拆卸的径向加力杆,及其单一加力方式的简单设置。传统工具在丝套正式安装前,必须在工具内腔中进行驱动杆推出、丝套装入、和完全旋入等三种动作,并且需要控制丝套在壳体前端出头的合适长度等预装的四个步序,效率低;传统工具且针对丝套的锁紧型和普通型,使用中必须分别配备工具。传统工具其较大外壳直径和整体长度尺寸,限制了多种装配空间下的区别需求,不支持小高度空间安装(工具全长> 18cm),较小的回转半径等狭隘处(工具直径Φ >24_),以及如遇狭窄平面或凹槽内等环境、根本无法抵近工作。传统工具前端面的面积较大,使丝套寻找安装孔时没有可观察性,容易造成对工件的表面划伤;需小心控制丝套安装深度,提放深度过位。传统工具本身所用材料尺寸较大,加工的尺寸和位置精度相对较高,综合成本等因素,使得员工对工具的成套获得及多人员、场地的同时拥有,带来现实困难。传统工具相对工具的较大体积、数量和重量,日常保管和携带中,也存在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用于钢丝螺套快速安装的组合工具,能够兼容锁紧型和普通型不同品种丝套的安装能力,具备体积小、重量小、下压接触面积小的特点,并可适应待装配件在操作空间方面多种限制。实现本实用新 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多用钢丝螺套组合工具,包括多用手柄、多用压套、多用驱动杆、多用驱动旋塞,多用驱动杆、多用驱动旋塞设直在多用手柄内,多用驱动杆、多用驱动旋塞与多用手柄过盈配合,多用压套套接在多用手柄以及伸出该多用手柄的多用驱动杆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I)可以省略丝套在传统工具里的预装配过程,显著提升安装效率。(2)可一只工具同时满足同规格不同品种即锁紧型和普通型丝套的共同安装需要,工具的配备数量下降50%,有效减少了购置成本。(3)多种的操作选择性,使本技术工具操作时可工具安装力矩或空间大小选择手旋方式、加力杆方式等加力模式,同时还设置了内六角扳手、十字批、一字批等加力兼加长模式,可有效化解安装空间的多种限制,见图6、图7和图8。(4)具备小高度空间、小回转半径部位,窄槽部位、较高立面下的根部平面等狭小局促部位的丝套安装功能,整体选择的小直径、小长度尺寸设置,使工具胜任了小高度(彡8-lOcm)、小回转半径(约R4-R6以下)、凹槽内(宽度约为标称直径1.5倍 2倍、)、较高立面下根本平面孔位等的多种场合的丝套装入共用需要。(5)相比于传统工具安装驱动杆的直角凹槽构造,本工具驱动杆的圆弧底槽设置,使工具的薄弱环节的受力均匀分布,不易折断。(6)拥有安装全程中的可观察性,杜绝了工具对零件表面的划伤。本技术在多用压套的前端,设置了略大于丝套外径的小直径平面,提供丝套安装时轴向压力,丝套安装的渐入轮廓清晰。(7)工具制造简单易行、成本降低,本技术工具将驱动杆设置为可二次更换再生的结构模式,使方便了个人对工具的获得和团队对工具的普及。(8)采用小直径,小长度尺寸设计,使结构紧凑,有效节约工作、储存空间,便于保管携带。(9)前端设置的较小压力面,不接触零件表面,拥有了丝套装配全程中的可观察性、不存在表面划伤、磨毛,杜绝了表面的质量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用钢丝螺套组合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用手柄(1)、多用压套(2)、多用驱动杆(3)、多用驱动旋塞(4),多用驱动杆(3)、多用驱动旋塞(4)设置在多用手柄(1)内,多用驱动杆(3)、多用驱动旋塞(4)与多用手柄(1)过盈配合,多用压套(2)套接在多用手柄(1)以及伸出该多用手柄(1)的多用驱动杆(3)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用钢丝螺套组合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用手柄(I)、多用压套(2)、多用驱动杆(3)、多用驱动旋塞(4),多用驱动杆(3)、多用驱动旋塞(4)设置在多用手柄(I)内,多用驱动杆(3)、多用驱动旋塞(4)与多用手柄(I)过盈配合,多用压套(2)套接在多用手柄(O以及伸出该多用手柄(I)的多用驱动杆(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钢丝螺套组合工具,其特征在于多用手柄(I)由一体化的驱动杆安装部(1.1)、加力部(1.2)、加长加力部(1.3)组成,驱动杆安装部(1.1)、加力部(1.2)、加长加力部(1.3)中心线重合,并中间贯通,多用手柄(I)的一端为驱动杆安装部(1.1),该驱动杆安装部(1.0内安装多用驱动杆(3),多用手柄(I)的另一端为加力部(1.2),在该加力部(1.2)处设置贯通的驱动孔,该驱动孔的中心线垂直于多用手柄(I)的中心轴线,在该加力部(1.2)内为加长加力部(1.3),在该加长加力部(1.3)上与多用手柄(I)的中心轴线同轴并从端口开始设置六边形驱动孔,该六边形驱动孔内设置多用驱动旋塞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用钢丝螺套组合工具,其特征在于多用手柄(I)的加力部(1.2)外圆周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零军奚文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