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47778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23 1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断路器,所述控制器固定在断路器壳体上;所述控制器包括变压器组件和与所述变压器组件电连接的电子组件板;所述变压器组件由框架和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变压器构成;所述断路器壳体上设有容置凹槽,所述变压器组件设于所述容置凹槽中并通过设置在框架上的连接片与断路器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变压器组件的侧面与所述容置凹槽的侧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变压器组件的底面与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电子组件板设于所述容置凹槽的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断路器具有的优点是,其控制器占用空间小且固定牢靠、变压器不易损坏。(*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断路器结构设计领域。
技术介绍
断路器中大都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有变压器组件和与所述变压器组件电连接的控制线路板,所述变压器组件包括框架和设置在框架上的变压器,变压器的作用是进行电压信号采样和为控制器提供供电电源。传统断路器中,在将控制器安装时,大都是先将变压器组件安装固定在安装板上,然后用螺钉将安装板固定在断路器壳体上,之后再将控制线路板固定在变压器组件的框架上,由于变压器组件的体积相对较大,若采用上述安装方式则导致控制器占用空间大,也不便于其他部件的布局安装;另外由于变压器外部未设置防护措施,因而周围部件易对变压器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断路器中的控制器存在占用空间大且变压器易损坏的问题。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断路器,包括设置在断路器壳体上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变压器组件和与所述变压器组件电连接的电子组件板;所述变压器组件由框架和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变压器构成;所述断路器壳体上设有容置凹槽,所述变压器组件设于所述容置凹槽中并通过设置在框架上的连接片与断路器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变压器组件的侧面与所述容置凹槽的侧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变压器组件的底面与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电子组件板设于所述容置凹槽的外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片通过螺钉与所述断路器壳体固定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子组件板设于所述容置凹槽的正上方,且所述电子组件板通过固定连接片的螺钉与断路器壳体固定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容置凹槽的底部设有支撑凸条,所述支撑凸条的顶端抵在所述变压器组件的底面上;所述支撑凸条的至少一端不与所述容置凹槽侧壁相连。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断路器上设有A极、B极、C极、N极;所述容置凹槽设于所述N极一侧。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技术中,所述断路器壳体上设有容置凹槽,所述变压器组件位于所述容置凹槽中并通过设置在框架上的连接片与断路器壳体固定连接;通过将变压器组件设置在容置凹槽中从而省出了设置变压器组件的空间,方便了其他部件的布局安装,同时由于变压器组件被容置凹槽保护起来,因而可有效避免周围部件对变压器造成损伤;另外,所述变压器组件的侧面与所述容置凹槽的侧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变压器组件的底面与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之间设有间隙,设置上述间隙的目的是为了利于变压器散热,确保控制器可靠运行。(2)本技术中,所述连接片通过螺钉与所述断路器壳体固定连接,并将所述电子组件板设置在所述容置凹槽的正上方,且所述电子组件板通过固定连接片的螺钉与断路器壳体固定连接,即利用螺钉同时将变压器组件和电子组件板固定在断路器壳体上,采用这种结构简化了安装工序,安装固定更加便捷、牢靠,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成本。(3)本技术中,所述容置凹槽的底部设有支撑凸条,所述支撑凸条的顶端抵在所述变压器组件的底面上;设置支撑凸条可为变压器组件提供支撑从而避免断路器在运输过程中因上下剧烈晃动而导致变压器损坏,同时通过支撑凸条的支撑和连接片与断路器壳体的螺钉固定共同限定可保证变压器组件可靠固定于断路器壳体上;设置所述支撑凸条的至少一端不与所述容置凹槽侧壁相连这种结构是为了使空气对流,利于变压器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出。(4)由于在A极、B极、C极、N极中,断路器在N极一侧产生的热量最小,故将容置凹槽设置在断路器壳体的N极一侧,以减少断路器自身产生的热量对变压器的热影响,确保控制器的稳定、可靠运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一种爆炸图;图3为图2省去电子组件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断路器壳体的一种正视图;图中所示附图标记为:1_控制器;2_断路器壳体;21_容置凹槽;22_支撑凸条;3-变压器组件;31_框架;32_变压器;33_连接片;4_电子组件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断路器的一种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断路器,包括设置在断路器壳体2上的控制器I ;所述控制器I包括变压器组件3和与所述变压器组件3电连接的电子组件板4 ;所述变压器组件3由框架31和固定在所述框架31上的变压器32构成;所述断路器壳体2上设有容置凹槽21,所述变压器组件3设于所述容置凹槽21中并通过设置在框架31上的连接片33与断路器壳体2固定连接;所述变压器组件3的侧面与所述容置凹槽21的侧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变压器组件3的底面与所述容置凹槽21的底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电子组件板4设于所述容置凹槽21的外部。由于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变压器组件3设于断路器壳体2的容置凹槽21中,故而节省了设置变压器组件3的空间,方便了其他部件的布局安装;同时由于变压器组件3被容置凹槽21保护起来,因而可有效避免其他部件对变压器32造成损伤。至于在所述变压器组件3的侧面与所述容置凹槽21的侧壁之间、所述变压器组件3的底面与所述容置凹槽21的底壁之间设置间隙是为了利于变压器32散热,从而确保控制器I可靠运行。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片33通过螺钉与所述断路器壳体2固定连接。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电子组件板4设于所述容置凹槽21的正上方,且所述控制线路板4通过固定连接片33的螺钉与断路器壳体2固定连接,即利用螺钉同时将变压器组件3和控制线路板4固定在断路器壳体2上,在固定时需保证电子组件板4上的固定孔、连接片33上的固定孔以及断路器壳体2上的螺孔均正对设置,采用上述结构则无须对控制线路板4再另行固定,简化了安装工序,安装固定更加便捷且牢靠,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成本。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凹槽21的底部设有支撑凸条22,所述支撑凸条22的顶端抵在所述变压器组件3的底面上,设置支撑凸条22可为变压器组件3提供支撑从而避免断路器在运输过程中因上下剧烈晃动而导致变压器32损坏,同时通过支撑凸条22的支撑和连接片33与断路器壳体2的螺钉固定共同限定可保证变压器组件3可靠的固定于断路器壳体2上;同时考虑到变压器32的散热问题,故设置所述支撑凸条22的至少一端不与所述容置凹槽21的侧壁相连,这样就可使空气能够流通,利于变压器32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出,如图4中所示的支撑凸条22的两端均未与容置凹槽21相连。本实施例中,所述断路器上设有A极、B极、C极、N极;所述容置凹槽21设于所述N极一侧。由于在A极、B极、C极、N极中,断路器在N极一侧产生的热量最小,故将容置凹槽21设置在断路器壳体2的N极一侧,这样即可减少断路器自身产生的热量对变压器32的热影响,确保控制器I的稳定、可靠运行。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断路器,包括设置在断路器壳体(2)上的控制器(1);所述控制器(1)包括变压器组件(3)和与所述变压器组件(3)电连接的电子组件板(4);所述变压器组件(3)由框架(31)和固定在所述框架(31)上的变压器(32)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壳体(2)上设有容置凹槽(21),所述变压器组件(3)设于所述容置凹槽(21)中并通过设置在框架(31)上的连接片(33)与断路器壳体(2)固定连接;所述变压器组件(3)的侧面与所述容置凹槽(21)的侧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变压器组件(3)的底面与所述容置凹槽(21)的底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电子组件板(4)设于所述容置凹槽(21)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断路器,包括设置在断路器壳体(2)上的控制器(I);所述控制器(I)包括变压器组件(3)和与所述变压器组件(3)电连接的电子组件板(4);所述变压器组件(3)由框架(31)和固定在所述框架(31)上的变压器(32)构成; 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壳体(2)上设有容置凹槽(21),所述变压器组件(3)设于所述容置凹槽(21)中并通过设置在框架(31)上的连接片(33)与断路器壳体(2)固定连接; 所述变压器组件(3)的侧面与所述容置凹槽(21)的侧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变压器组件(3)的底面与所述容置凹槽(21)的底壁之间设有间隙; 所述电子组件板(4)设于所述容置凹槽(21)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超宋涛孙龙胡浪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