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68869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0 0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真空断路器,包括固封极柱和操作机构箱,所述固封极柱包括动导电杆、静导电杆、真空灭弧室和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与下壳,所述静导电杆设置于上壳内,所述动导电杆可活动地设置于下壳内,所述上壳壳体可透光;所述静导电杆上套设有环形的氖泡,所述氖泡内填充有氖气,所述氖泡设有第一导电极及第二导电极,所述第一导电极与静导电杆相连,所述第二导电极向下延伸并在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合闸时与动导电杆接触;所述第二导电极上设有弹性段;所述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相对接的端面处设有沿其径向方向外凸的动触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氖泡使用寿命长,合闸时氖泡不发光,当断路器出现故障时氖泡发光,提醒维修人员方便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真空断路器
本技术涉及断路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空断路器。
技术介绍
真空断路器因其灭弧介质和灭弧后触头间隙的绝缘介质都是高真空而得名;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适用于频繁操作、灭弧不用检修的优点,在配电网中应用较为普及,尤其是固封极柱式真空断路器特别受到用户重视。目前的固封极柱式真空断路器其固封极柱外壳的材料一普遍采用环氧树脂,环氧树脂透光性好、成本低,然而相对硅胶来说易氧化,固封极柱内动导电杆和静导电杆是金属构成的,也存在氧化问题,一旦固封极柱外壳、动导电杆和静导电杆受到氧化很容易影响断路器的使用寿命。另外,夜间进行维修时,操作人员很难辨别出哪个真空断路器出现故障,如何在若干个真空断路器中可以快速判断损坏的真空断路器就成了难题。根据上述问题,本公司设计研发出一种真空断路器,专利号201320353464.1,包括固封极柱和操作机构箱,所述固封极柱包括动导电杆、静导电杆、真空灭弧室和外壳,所述外壳与真空灭弧室之间设有腔室,所述外壳上设有与腔室连通的惰性气体充气口;本技术的真空断路器,通过在固封极柱的腔室内设置惰性气体可以防止空气进入,阻止外壳、动导电杆和静导电杆被氧化,而且由于惰性气体通电后会发光,当真空断路器断开后,该断开的真空断路器上的固封极柱便不再发光,维修人员在夜间对真空断路器进行维修可快速判断损坏的真空断路器。该专利虽然通过真空灭弧室有效解决了氧化及区分处于故障状态的真空断路器,但填充的氖气在断路器工作时会发光,只有当断路器失效时才会熄灭,而一般断路器工作时大部分时间处于联通状态,这就使得氖气存在一个长时间发光导致寿命缩短的问题,因此本公司针对之前专利存在的不足,做出了进一步改进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断开状态或接触不良时发光提醒维修人员的真空断路器。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真空断路器,包括固封极柱和操作机构箱,所述固封极柱包括动导电杆、静导电杆、真空灭弧室和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与下壳,所述静导电杆设置于上壳内,所述动导电杆可活动地设置于下壳内,所述上壳壳体可透光;所述静导电杆上套设有环形的氖泡,所述氖泡内填充有氖气,所述氖泡设有第一导电极及第二导电极,所述第一导电极与静导电杆相连,所述第二导电极向下延伸并在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合闸时与动导电杆相接触。上述结构中,由于动导电杆在合闸时具有冲击,因此不适合在动导电杆上设置氖泡,将氖泡设置于静导电杆上,可有效避免因震动导致氖泡破碎,或因震动冲击导致氖泡的第一导电极及第二导电极发生变形使其失去连通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导电极上设有弹性段。上述结构中,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日常工作中会发生损耗导致两者闭合时的距离发生改变,弹性段可及时延伸补偿使第二导电极在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闭合时能优先与动导电杆接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相对接的端面处设有沿其径向方向外凸的动触片。上述结构中,动触片在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结合时用于与第二导电极接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壳与下壳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上述结构中,密封圈用于密封真空灭弧室,避免空气进入真空灭弧室导致动导电杆及静导电杆在通断时因空气电离导致动导电杆及静导电杆氧化。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外壁设有散热环。上述结构中,散热环用于散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氖泡使用寿命长,在断路器正常工作合闸时,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结合的同时氖泡的第二导电极与动导电杆导通,因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的导电能力大于氖泡,因此导通时氖泡不发光;当合闸时,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因损耗太大导致存在间隙或是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之间存在杂质导致两者无法导通时,第二导电极在弹性段的伸长作用下优先与动导电杆结合,此时电流通过氖泡使氖泡发光,提醒维修人员方便维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分闸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合闸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合闸时故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含义:10-固封极柱;11-动导电杆;111-动触片;12-静导电杆;13-真空灭弧室;14-上壳;15-下壳;16-氖泡;161-第一导电极;162-第二导电极;163-弹性段;17-密封圈;18-散热环;20-操作机构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参考图1至图4,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真空断路器,包括固封极柱10和操作机构箱20,所述固封极柱10包括动导电杆11、静导电杆12、真空灭弧室13和外壳,所述操作机构箱20用于控制动导电杆11的上下运动,所述外壳包括上壳14与下壳15,所述静导电杆12固定设置于上壳14内,所述动导电杆11可活动地设置于下壳15内,所述上壳14壳体可透光;所述静导电杆12上套设有环形的氖泡16,所述氖泡16内填充有氖气,所述氖泡16设有第一导电极161及第二导电极162,所述第一导电极161与静导电杆12相连,所述第二导电极162向下延伸并在动导电杆11与静导电杆12合闸时与动导电杆11相接触,所述动导电杆11与静导电杆12分闸状态下第二导电极162与动导电杆11分开。上述结构中,由于动导电杆11在合闸时具有冲击,因此不适合在动导电杆11上设置氖泡16,将氖泡16设置于静导电杆12上,可有效避免因震动导致氖泡16破碎,或因震动冲击导致氖泡16的第一导电极161及第二导电极162发生变形使其失去与动导电杆11的连通能力。如图2、图3所示的一种真空断路器,所述第二导电极162上设有弹性段163。上述结构中,动导电杆11与静导电杆12在日常工作中会发生损耗导致两者闭合时的距离发生改变,弹性段163可及时延伸补偿使第二导电极162在动导电杆11与静导电杆12闭合时能优先与动导电杆11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导电杆11与静导电杆12相对接的端面处设有沿其径向方向外凸的动触片111。上述结构中,动触片111在动导电杆11与静导电杆12结合时用于与第二导电极162接触,因动导电杆11与静导电杆12相互之间因工作损耗,因此设置动触片111保证第二导电极162不受动导电杆11与静导电杆12的损耗影响导致接触不良。如图2至图4所示的一种真空断路器,所述上壳14与下壳15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17。上述结构中,密封圈17用于密封真空灭弧室13,避免空气进入真空灭弧室13导致动导电杆11及静导电杆12在通断时因空气电离导致动导电杆11及静导电杆12氧化。如图2所示的一种真空断路器,所述外壳外壁设有散热环18。上述结构中,散热环18用于散热。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真空断路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断路器,包括固封极柱和操作机构箱,所述固封极柱包括动导电杆、静导电杆、真空灭弧室和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与下壳,所述静导电杆设置于上壳内,所述动导电杆可活动地设置于下壳内,所述上壳壳体可透光;所述静导电杆上套设有环形的氖泡,所述氖泡内填充有氖气,所述氖泡设有第一导电极及第二导电极,所述第一导电极与静导电杆相连,所述第二导电极向下延伸并在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合闸时与动导电杆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断路器,包括固封极柱和操作机构箱,所述固封极柱包括动导电杆、静导电杆、真空灭弧室和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与下壳,所述静导电杆设置于上壳内,所述动导电杆可活动地设置于下壳内,所述上壳壳体可透光;所述静导电杆上套设有环形的氖泡,所述氖泡内填充有氖气,所述氖泡设有第一导电极及第二导电极,所述第一导电极与静导电杆相连,所述第二导电极向下延伸并在动导电杆与静导电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可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麦格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