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1907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研磨机,将螺栓联接上壳(9)和轴承箱(10)的内六角螺栓(11)从上壳(9)侧拧进,并在主轴(12)上分别形成与迷宫环(22)接合并限制其下限位置的大径部(21)、以及与球轴承(16)接合并限制其下限位置的中径部(20),通过主轴(12)侧的扁面部(24)和迷宫环(22)侧的平面部的嵌合,来将主轴(12)与迷宫环(22)在旋转方向上结合,并且从主轴(12)侧的上方依次外装上迷宫环(22)、球轴承(16)、及第二锥齿轮(14),并从第二锥齿轮(14)的上方向主轴(12)螺纹结合螺母(30),从而在中径部(20)与螺母(30)之间分别限制球轴承(16)及第二锥齿轮(14)在轴向上的移动。由此,可简化前端壳体的组装作业,并可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向前端壳体的下方突出的主轴上垂直状地安装有圆盘形砂轮的研磨机
技术介绍
研磨机中,在将被上下分割的上壳和下壳螺栓联接而成的前端壳体内,通过设在上下壳体内的轴承,沿上下方向对主轴进行轴支承,并可在突出于下壳下方的主轴下端安装圆盘形砂轮。在主轴上,通过键槽结合或双扁面的嵌合等的结合构造,可一体旋转地外装有锥齿轮,且从在前端壳体内朝向前方突出的马达输出轴将旋转传递到锥齿轮上。并且,为了防止粉尘侵入到主轴的轴承侧,在主轴的下壳的下面侧,通过第二结合构造可一体旋转地外装有周缘接近下壳的圆盘形的防尘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作为该第二结合构造,通常采用将其压入到主轴上的构造。并且,前端壳体的组装步骤如下,即首先另行向主轴压入防尘部件,其后在主轴上组装轴承及下壳,并结合锥齿轮,最后组装下壳和上壳,并从下壳的下面侧进行螺栓固定。专利文献1JP特开2001-9757号公报(图2)如上所述,前端壳体的组装作业由防尘部件的压入及各部件的组装、从下方进行的螺栓固定等不同的工序组成,因此组装所需时间变得较长,工序繁杂,且生产效率较差。尤其是当从下方进行螺栓固定时,在将试组装的研磨机翻过来时,有时会出现上下壳体错开或部件脱落的情况,因而招致作业时间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简化前端壳体的组装作业并可适当地提高生产率的研磨机。为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将螺栓联接上下壳体的螺栓部件从上壳侧拧进,且在主轴上分别形成与防尘部件接合并限制其下限位置的接合部、和与轴承接合并限制其下限位置的第二接合部,第二结合构造由扁面部和平面部来形成,该扁面部形成在主轴的防尘部件的外装部分上,该平面部形成在防尘部件的内周上的与扁面部相对应的部位上,并从主轴的上方依次外装防尘部件和轴承以及锥齿轮,且从锥齿轮的上方向主轴螺纹结合螺母,由此,在第二接合部与螺母之间分别限制轴承及锥齿轮在轴向上的移动。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中,在技术方案1的目的的基础上,为了不对防尘部件造成负担并支撑轴承和齿轮,在主轴中的接合部的上方形成有第二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以不与防尘部件的内周相干涉的大小,与轴承接合并限制其下限位置。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在前端壳体中,可从上方螺栓联接上下壳体,并且可从上方组装所有部件。因此,可简化前端壳体的组装作业,节约时间及劳动力,可期待生产率的提高。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通过第二接合部,可从下方支撑轴承及齿轮,从而不会对防尘部件造成负担。因此,将防尘部件无需为了确保强度而做成金属制品,而可用合成树脂等廉价的材料制造。附图说明图1是研磨机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研磨机的俯视图。图3是齿轮箱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迷宫环的说明图(上图是A-A线截面,下图是B-B线截面)。附图符号说明如下1研磨机,2电动机壳,3换向器电机,4输出轴,6齿轮箱,9上壳,10轴承箱,11内六角螺栓,12主轴,14第二锥齿轮,15、16球轴承,19圆盘形砂轮,20中径部,21大径部,22迷宫环,23贯通孔,28轴承保持架,30螺母。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研磨机的一例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俯视图,研磨机1中,在容纳有换向器电机3的电动机壳2的前方(图1左侧),隔着对换向器电机3的输出轴4进行轴支承的轴承板5组装作为前端壳体的齿轮箱6,而在后方组装后罩7。8是设置于电动机壳2的侧面,且通过滑动操作对设在后罩7内的开关进行开和闭的滑动按钮。齿轮箱6被螺栓固定于电动机壳2上,且构成包括在下方开口的上壳9;固定于其上壳9的下方开口上的作为下壳的轴承箱10,如图3所示,通过从上壳9的上方将螺栓部件即内六角螺栓11、11拧进下壳10内,而使两者形成为一体。并且,在齿轮箱6内,输出轴4突出的同时,主轴12在该输出轴4的前方沿上下方向上被轴支承,并使与输出轴4的前端结合的第一锥齿轮13、和与主轴12结合成一体的第二锥齿轮14啮合,由此,可将输出轴4的旋转传递给主轴12。就主轴12而言,其上端通过由上壳9保持的球轴承15来轴支承,其中间部位通过由轴承箱10保持的轴承即球轴承16来轴支承,其下端向轴承箱10的下方突出。在该主轴12的下端,通过内法兰17和外法兰18垂直状地安装有圆盘形砂轮19。在主轴12中的球轴承16的下方部位,形成为越向下方直径越大的中径部20及大径部21的两阶段直径,在这里设置有作为防尘部件的迷宫环22。如图4所示,该迷宫环22在轴心上具有贯通孔23,该贯通孔23具有下方与主轴12的大径部21嵌合,而上方与中径部20嵌合的两阶段直径,通过贯通孔23的阶部与作为接合部的大径部21相抵接,来限制其下限位置。此时,中径部20不与迷宫环22的贯通孔23相干涉,容许从迷宫环22的上方向下限位置的移动。并且,大径部21在点对称的位置上设有一对扁面部24、24,且其横截面成为双扁面,迷宫环22的贯通孔23也构成在与扁面部24、24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平面部25、25的双扁面。因此,通过作为第二结合构造的双扁面彼此的嵌合,而使迷宫环22与主轴12可一体旋转地结合。在该迷宫环22的安装状态下,立设于外周缘的立起部26与凹设于轴承箱10的下面的环状槽27游动嵌合,而用于球轴承16侧的防尘。另一方面,球轴承16与主轴12的成为第二接合部的中径部20抵接,而其下限位置受限制,迷宫环22的上端面接近球轴承16的下面,且与球轴承16成为非接触状态。在球轴承16的外周侧上面,抵接有周缘被夹持在上壳9与轴承箱10之间的研钵状的轴承架28。并且,本专利技术的齿轮即第二锥齿轮14,与主轴12的大径部21和迷宫环22的嵌合相同地,通过结合构造即双扁面彼此的嵌合,而与主轴12可一体旋转地结合,且其下端与球轴承16相抵接。在第二锥轴承14的上方,在形成于主轴12的螺栓部29上螺纹结合有螺母30,并通过拧进螺母30,可将第二锥齿轮14向下方按压。在如上述构成的研磨机1中,组装齿轮箱6时,首先相对主轴12,从上方依次外装迷宫环22、轴承箱10、球轴承16、轴承架28、第二锥齿轮14,最后将螺母30拧进螺栓部29,这样,迷宫环22、球轴承16、第二锥齿轮14在大径部21和螺母30之间沿轴向的移动受限制,由此各部件被组装到主轴12上。并且,在主轴12的上端组装球轴承15,使上壳9覆盖轴承箱10,从而夹持轴承架28,并用内六角螺栓11从上方螺栓联接上壳9和轴承箱10,由此完成齿轮箱9的组装。最后,将其螺栓固定到电动机壳2侧上即可。这样,根据上述方式的研磨机1,将螺栓联接上壳9和轴承箱10的内六角螺栓11,从上壳9侧拧进,另外在主轴12上形成与迷宫环22接合并限制其下限位置的大径部21,并通过形成于主轴12的扁面部24、和形成于迷宫环22的内周的平面部25来形成第二结合构造,并从主轴12的上方依次外装迷宫环22和球轴承16、及第二锥齿轮14,且从第二锥齿轮14的上方在主轴12上螺栓联接螺母30,从而分别限制大径部21与螺母30之间的球轴承16及第二锥齿轮14的轴向移动,由此,在齿轮箱6中,可从上方螺栓联接上壳9和轴承箱10,并且可从上方进行所有部件的组装。由此,可简化齿轮箱6的组装作业,节约时间和劳动力,可期待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研磨机,通过螺栓联接被上下分割的上壳和下壳而成,且在内部突出有电机的输出轴的前端壳体内,通过分别设于上述上下壳体的轴承,沿上下方向对主轴进行轴支承,并可在突出于上述下壳的下方的上述主轴的下端安装圆盘形砂轮,在上述主轴上通过结合构造可一体旋转地外装有从上述输出轴传递旋转的齿轮,且在上述主轴的上述下壳的下面侧通过第二结合构造可一体旋转地外装有周缘接近上述下壳的防尘部件,该研磨机的特征在于,将螺栓联接上述上下壳体的螺栓部件从上述上壳侧拧进,并且,在上述主轴上形成 与上述防尘部件接合并限制其下限位置的接合部,上述第二结合构造由扁面部和平面部来形成,该扁面部形成在上述主轴的上述防尘部件的外装部分上,该平面部形成在上述防尘部件的内周上的与上述扁面部相对应的部分上,从上述主轴的上方依次外装上述防尘部 件和轴承、以及上述齿轮,并从上述齿轮的上方向上述主轴螺纹结合螺母,由此,在上述接合部和螺母之间分别限制上述轴承及齿轮在轴向上的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村诚稻吉广共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