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04549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8: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安装在车辆上的转向装置,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宽度方向尺寸小、部件数量少、难以在发生二次碰撞时使柱移动并且易于设计冲击吸收机构的转向装置。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因此设置有第一摆动摩擦板(51)和第二摆动摩擦板(52),以增加在发生二次碰撞时对抗冲击力的摩擦面,从而增大了固定外柱(11)的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一种转向装置,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以对应于驾驶者的体格和驾驶位置的方式来调整方向盘的倾斜位置和伸缩位置的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存在一种能对应于驾驶者的体格和驾驶位置来调整方向盘沿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位置的转向装置。这种转向装置构造成使得在完成倾斜位置或伸缩位置的调整之后,驾驶者操作操作杆,从而紧固杆将柱与车体装配支架的侧板紧固在一起,并且所述柱因此被固定成不能进行倾斜或伸缩移动。此外,车体装配支架构造成当向其施加预定的冲击载荷时与车体分离,然后移向车体的前侧,并减轻施加至驾驶者的冲击载荷。在诸如此类的转向装置中,如果固定所述柱的力小,则在驾驶者与方向盘发生碰撞的二次碰撞之际,在车体装配支架与车体分离之前,冲击载荷易于导致柱向上移动,或在一些情形中使外柱11向前移动。在这种由二次碰撞导致的情况下,由于二次碰撞而发生载荷沿溃缩方向的分散,例如施加至方向盘12的载荷沿溃缩方向减小,从而引起在设计冲击吸收机构方面的困难。因此,要求构造成将柱固定在车体装配支架上的装置在被固定时具有刚性并稳定固定力。此外,还要求该装置通过考虑驾驶者的便利性而有利于松开操作。这种情况下,如专利文献I中所公开的,采取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在一些情形中经由摩擦板来紧固车体装配支架的侧板和柱。如专利文献I中所公开的,使用此类摩擦板的夹持装置在于均沿倾斜调整方向较长地形成的倾斜摩擦板被固定在车体装配支架上,均沿伸缩调整方向较长地形成的伸缩摩擦板被固定在柱上,并且相应摩擦板之间插置有垫片,以增加摩擦面的数量,由此增大摩擦力。根据该装置,插置在相应摩擦板之间的垫片引起转向装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部件数量和转向装置重量的增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10-3551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的车辆宽度方向尺寸和部件数量两者均较小,当发生二次碰撞时难以使柱移动,并且易于设计冲击吸收机构。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以下手段来解决上文提出的问题。亦即,一种转向装置包括:柱,所述柱以能进行倾斜调整的方式被支承并且可旋转地支承转向轴;车体装配支架,所述车体装配支架具有一对侧板,所述侧板配置成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将所述柱夹置在所述侧板之间;第一摆动摩擦板,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与所述侧板进行面接触并且以可摆动的方式由所述侧板支承;和第二摆动摩擦板,所述第二摆动摩擦板与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进行面接触并且可旋转地由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支承,其中,所述柱形成有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通孔,所述侧板以对应于所述通孔的方式形成有沿倾斜调整方向延伸的倾斜调整长形槽,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形成有对应于所述通孔的第一长形槽,所述第二摆动摩擦板形成有对应于所述通孔的第二长形槽,设置有紧固杆,所述紧固杆插入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倾斜调整长形槽、所述第一长形槽以及所述第二长形槽,以紧固所述柱、所述一对侧板、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以及所述第二摆动摩擦板,并且当通过解除所述紧固杆的紧固来进行倾斜调整时,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和所述第二摆动摩擦板摆动以允许所述紧固杆移动。根据第二专利技术,提供所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柱以能进行伸缩调整的方式被支承,所述通孔被形成为在伸缩方向上长,设置有第三摆动摩擦板,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在所述侧板与所述柱之间与所述侧板和所述柱进行面接触并且可旋转地由所述柱支承,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形成有对应于所述通孔的第三长形槽,所述紧固杆插入穿过所述第三长形槽,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由所述紧固杆与所述柱、所述一对侧板、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以及所述第二摆动摩擦板紧固在一起,并且当通过解除所述紧固杆的紧固来进行伸缩调整时,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摆动以避免与所述紧固杆发生干涉。根据第三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包括:柱,所述柱以能进行伸缩调整的方式被支承并且可旋转地支承转向轴;车体装配支架,所述车体装配支架具有一对侧板,所述侧板配置成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将所述柱夹置在所述侧板之间;第一摆动摩擦板,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在所述侧板与所述柱之间与所述柱进行面接触并且以可摆动的方式由所述柱支承;和第二摆动摩擦板,所述第二摆动摩擦板在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与所述侧板之间与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和所述侧板进行面接触并且可旋转地由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支承,其中,所述柱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形成有长形孔,所述长形孔沿伸缩调整方向延伸,所述一对侧板分别形成有对应于所述长形孔的通孔,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形成有对应于所述长形孔的第一长形槽,所述第二摆动摩擦板形成有对应于所述长形孔的第二长形槽,设置有紧固杆,所述紧固杆插入穿过所述长形孔、所述通孔、所述第一长形槽以及所述第二长形槽,以紧固所述柱、所述一对侧板、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以及所述第二摆动摩擦板,并且当通过解除所述紧固杆的紧固来进行伸缩调整时,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和所述第二摆动摩擦板摆动以避免与所述紧固杆发生干涉。根据第四专利技术,提供所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柱以能进行倾斜调整的方式被支承,所述通孔沿倾斜调整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三摆动摩擦板,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与所述侧板进行面接触并且可旋转地由所述侧板支承,设置有第四摆动摩擦板,所述第四摆动摩擦板与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进行面接触并且可旋转地由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支承,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形成有对应于所述通孔的第三长形槽,所述第四摆动摩擦板形成有对应于所述通孔的第四长形槽,所述紧固杆插入穿过所述第三长形槽和所述第四长形槽,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和所述第四摆动摩擦板由所述紧固杆与所述柱、所述一对侧板、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以及所述第二摆动摩擦板紧固在一起,并且当通过解除所述紧固杆的紧固来进行倾斜调整时,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和所述第四摆动摩擦板摆动以避免与所述紧固杆发生干涉。根据第五专利技术,提供所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柱以能进行倾斜调整的方式被支承,所述通孔沿倾斜调整方向延伸,设置有第三摆动摩擦板,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与所述侧板进行面接触并且可旋转地由所述侧板支承,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形成有对应于所述通孔的第三长形槽,所述紧固杆插入穿过所述第三长形槽,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由所述紧固杆与所述柱、所述一对侧板、所述第一摆动摩擦板以及所述第二摆动摩擦板紧固在一起,并且当通过解除所述紧固杆的紧固来进行倾斜调整时,所述第三摆动摩擦板摆动以允许所述紧固杆移动。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提高了柱的固定力,并且柱在发生二次碰撞时难以沿倾斜调整方向或伸缩调整方向移动,当发生二次碰撞时稳定了施加至车体装配支架的载荷,并且有利于冲击吸收机构的设计。通过这一专利技术,转向装置借助预定的冲击力平顺地与车体分离,因此,当发生二次碰撞时,能减小施加给驾驶者的冲击。此外,不需要插置垫片,从而能减小转向装置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减少了部件数量,并且减轻了转向装置的重量,这有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车辆燃料消耗的改善以及车辆行驶性能的改善。附图说明图1是整体透视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转向装置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图2是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图3是沿图2所示的3-3线截取的截面图。图4是侧视图,示出了处于第一摆动摩擦板和第二摆动摩擦板从图2中的车体装配支架移除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图5A是第一摆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山诚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