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温度调节装置(1)具备:第一介质供给部(10),向设置于模具(2)的介质流通路(3)循环供给第一介质;第二介质供给部(20),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不同温度的第二介质;第三介质供给部(30),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切换连接部(40),将这些介质供给部的介质输送路(15、25、35)及介质返回路(16、26、36)与上述介质流通路切换连接;控制部(51),控制上述切换连接部,从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成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三介质的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中后,切换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供给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具备向设置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供给部和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不同温度的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供给部。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了一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模具温度调节系统),具备:高温介质供给部,向设置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例如高温介质而作为第一介质;以及低温介质供给部,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低温介质而作为与第一介质不同的第二介质。根据这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通过对模具进行加热,能够延迟向模具的型腔射出而填充的熔融树脂的固化,能够提高型腔面向成型品的转印性(转印率)。此外,通过在熔融树脂的填充后对模具进行冷却,能够使熔融树脂迅速固化,能够实现成型周期的缩短化。在这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中,以往存在如下问题:在从循环供给高温介质的模具加热状态向循环供给低温介质的模具冷却状态切换时,残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和各路径中的高温介质返回到低温介质供给部,贮存低温介质的贮存部的介质温度急剧上升,在低温介质供给部中下降到规定温度为止需要时间。此外,在从上述模具冷却状态向上述模具加热状态切换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残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和各路径中的低温介质返回到高温介质供给部,贮存高温介质的贮存部的介质温度急剧下降,在高温介质供给部中上升到规定温度为止需要时间。在下述专利文献I中,提出了一种加热冷却装置,具有与模具的热介质流路连接的输送配管路及返回配管路,经由送水路、返送路及循环路将冷却单元及加热单元分别与这些配管路连接。此外,在该加热冷却装置中构成为,将具备一对热介质临时贮水箱的临时贮水配管路与上述返回配管路连接。在该加热冷却装置中构成为,在从热水向冷水切换时,将与模具的热介质流路连接的返回配管与临时贮水箱连接,将通过送入冷水而从模具的热介质流路压出的热水向临时贮水箱送入。通过该热水的送入,将之前储存在临时贮水箱中的冷水压出,经由冷水返送路向冷水循环路返送。另一方面,在从冷水向热水切换时,将与模具的热介质流路连接的返回配管与临时贮水箱连接,将通过送入热水而从模具的热介质流路压出的冷水向临时贮水箱送入。通过该冷水的送入,将之前储存在临时贮水箱中的热水压出,经由热水返送路向热水循环路返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45599号公报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记载的加热冷却装置中构成为,在各切换时,向临时贮水箱交替地送入热水及冷水,因此可以想到在交替时这些热水及冷水在临时贮水箱内混合。此外,在成为不使各循环路与临时贮水箱连接而使热水循环的状态以及使冷水循环的状态时,可以认为临时贮水箱所储存的冷水或者热水的温度上升或者下降。其结果,可以想到在各切换时,从临时贮水箱向冷水循环路返送温度上升后的冷水,或者向热水循环路返送温度下降后的热水,可以认为在冷水侧及热水侧到冷水及热水成为规定的设定温度为止需要时间,希望进一步的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成型周期的缩短化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介质供给部,向设置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第一介质;第二介质供给部,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不同温度的第二介质;第三介质供给部,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切换连接部,将这些各介质供给部的介质输送路及介质返回路与上述介质流通路切换连接;以及控制部,控制上述切换连接部,从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成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三介质的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切换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在成为上述构成的本专利技术中,从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成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的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切换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因此,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与第一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介质,供给第一介质。此夕卜,伴随着第三介质的供给,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等中残留的第二介质,首先向第三介质供给部供给,能够减少、甚至防止该第二介质直接向第一介质供给部供给。由此,在从第三介质供给状态切换到第一介质供给状态时,能够减小与第二介质的供给相伴随的第一介质供给部中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下降或者温度上升,能够缩短使第一介质成为设定温度为止所需要的时间。S卩,能够缩短从第一介质的设定温度背离的介质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的时间,能够将规定的设定温度的第一介质迅速地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结果,能够缩短成型周期。此外,在第三介质供给部中,在模具的介质流通路等中残留的第二介质被直接供给,因此虽然第三介质的温度从设定温度背离,但在从第三介质供给状态成为第一介质供给状态时、或者进一步成为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时,能够使第三介质的温度充分复原为设定温度。在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通过上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在成为上述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在至少使上述介质流通路内以及将上述介质流通路与上述切换连接部进行连接的管路内残留的上述第二介质(残留第二介质)置换为上述第三介质之后,切换为上述第一介质供给状态。根据这种构成,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减小与第二介质的供给相伴随的第一介质供给部中的第一介质的温度下降或者温度上升,在第一介质供给状态中,能够更迅速地将规定的设定温度的第一介质向模具的介质流通路供给。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通过控制部判别上述残留第二介质被置换为第三介质的情况,并切换为上述第一介质供给状态。这种控制部的上述判别,可以根据基于事先设定、运转测试而设定的切换时间来进行判别,也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流量计等各种检测构件的检测值来进行判别。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为,通过上述控制部,在从上述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并且强制地使上述第二介质供给部的热交换构件工作之后,以上述第二介质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温度的方式,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进行上述热交换构件的工作控制。根据这种构成,在切换为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时,伴随着第一介质的供给,第二介质供给部中的第二介质的温度下降或者上升,但能够使该第二介质的温度比较迅速地复原为设定温度。即,在以往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中,以不产生过冲、下冲等的方式,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进行PID控制等的温度控制,随着介质温度接近于设定温度而执行使热交换构件的工作率(如果为高温侧则为加热器的运转率,如果为低温侧则为制冷剂介质输送率等)减少的控制,到达设定温度为止所需要的时间具有变得比较长的趋势。根据上述构成,在从第一介质供给状态向第二介质供给状态切换的初期,强制地使第二介质供给部的热交换构件工作,因此能够使第二介质的温度比较迅速地复原为设定温度。该热交换构件的强制工作,也可以继续进行到经过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为止,也可以继续进行到温度传感器等的检测温度成为预先设定的温度为止。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将上述第一介质供给部作为循环供给高温介质的高温介质供给部,将上述第二介质供给部作为循环供给低温介质的低温介质供给部。根据这种构成,在从低温介质(第二介质)供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10.07 JP 2010-2271441.一种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介质供给部,向设置于模具的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第一介质; 第二介质供给部,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不同温度的第二介质; 第三介质供给部,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与上述第一介质对应的第三介质; 切换连接部,将这些各介质供给部的介质输送路及介质返回路与上述介质流通路切换连接;以及 控制部,控制上述切换连接部,从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供给状态成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三介质的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切换为向上述介质流通路循环供给上述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供给状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成为上述第三介质供给状态之后,在至少使上述介质流通路内以及将上述介质流通路与上述切换连接部连接的管路内残留的上述第二介质置换为上述第三介质之后,切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目次正明,清水元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松井制作所,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