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02431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6: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小型化且能够保证电极与端子之间的接触压力的端子结构。在供电极(4)滑动插入的端子(3)上至少形成有一组左右成对的夹持片(10、11),在所述电极插入的状态下,左右成对的夹持片从左右两侧弹性地夹持所述电极。在所述端子的左侧部与右侧部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抵接片(8、9),在所述电极的滑动插入方向(X)上,该抵接片与形成所述夹持片的部位由切口(13、14)分隔开,在所述电极插入的状态下产生弹性变形的所述夹持片(10、11)抵接在所述抵接片(8、9)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供电极滑动插入的端子的端子结构,在该端子结构中,形成有左右一对夹持片,在电极插入状态下该一对夹持片从左右两侧弹性地压住(夹持)上述电极。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这样一种技术:作为将电池安装在无绳式(cordless)工具上的结构而言,设置有接线端子(terminal),该接线端子与向无绳式工具上插入的插入方向平行,并且位于电池的电极的两侧,在该接线端子上设有与上述电极接触的多个接触部。另外,在专利文献I中还公开有:还配置有与接线端子平行的复位弹簧,由该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将接线端子的自由端向电极一侧推压。通过该复位弹簧的推压力能够提高接线端子与电池的电极之间的接触压力。然而,近年来,电池小型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也需要使电池的电极与端子之间的连接结构小型化。然而,采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为了提高端子与电池的电极之间的接触压力,需要设置与端子属于不同部件的复位弹簧,这不利于连接电极的端子的结构的小型化。另一方面,如果不适用复位弹簧的话,则能够减小端子结构的尺寸,但是这样就难以保证端子与电极之间的接触压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技术公开公报实开平4-38668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提出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小型化且能够保证电极与端子之间的接触压力的端子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技术方案I的端子结构为:在供电极滑动插入的端子上至少形成有一组左右成对的夹持片,在所述电极插入的状态下,左右成对的夹持片从左右两侧弹性地夹持所述电极。在所述端子的左侧部与右侧部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抵接片,在所述电极的滑动插入方向上,该抵接片与形成所述夹持片的部位由切口分隔开,在所述电极插入的状态下产生弹性变形的所述夹持片抵接在所述抵接片上。采用技术方案I所述的端子结构,即使不使用例如复位弹簧这样的与端子不同的部件,也能够由左右成对的夹持片来夹持电极,保持电极与夹持片之间的接触压力。从而能够实现电连接电极的端子的结构的小型化。另外,在由左右成对的夹持片夹持电极的状态下,产生弹性变形的左侧与/或右侧的夹持片抵接在抵接片上,因而,由该抵接片防止成对的夹持片间的间隙的扩大。从而能够保证电极与成对的夹持片之间的接触压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充放电用端子的斜视图;图2为用于说明由实施方式I的充放电用端子所具有的一组成对的夹持片来夹持电动工具上设置的端子板的状态的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充放电用端子的斜视图;图4为用于说明由实施方式2的充放电用端子所具有的一组成对的夹持片来夹持电动工具上设置的端子板的状态的附图。附图标记说明3 (3A)、充放电用端子;4、端子板;6、左侧壁部;7、右侧壁部、8 (8A)、左侧抵接片;9 (9A)、右侧抵接片;10、左侧夹持片;11、右侧夹持片;13、14、切口 ;X、端子板的滑动插入方向。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下面参照图1与图2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进行说明。图1与图2所示为配置在电动工具的电池块I的电路基板2上的冲放电用端子3。在电动工具的把手的下端面设有端子板4 (参照图2),充放电用端子3供该端子板4滑动插入从而实现电连接。如图1所示,充放电用端子3具有基板5、左右一对侧壁部6与7、左右一对抵接片8与9、左右一对夹持片10、11。在下面的说明中,以图1的里侧为充放电端子3的左侧,以图1的靠近观察者一侧为充放电端子3的右侧。另外,充放电端子3为本专利技术的端子的一例,端子板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极的一例。基板5由金属制成,为板状,在端子板4向充放电端子3插入的插入方向X上(参照图1与图2)延伸。该基板5与未图示的蓄电池群电连接。如图1所示,左侧壁部6与左侧抵接片8竖立设置在基板5的左端部上。在此,左侧壁部6与左侧抵接片8一体形成在基板5上。在左侧壁部6与左侧抵接片8之间形成有沿二者的竖立方向延伸的切口 13,由该切口 13在滑动插入方向X上将左侧壁部6与左侧抵接片8分隔开来。另外,右侧壁部7与右侧抵接片9竖立设置在基板5的右端部上。右侧壁部7与右侧抵接片9也一体形成在基板5上。在右侧壁部7与右侧抵接片9之间形成有沿二者的竖立方向延伸的切口 14,由该切口 14在滑动插入方向X上将右侧壁部7与右侧抵接片9分隔开来。如图1所示,左侧夹持片10形成为从左侧壁部6的前端面向插入方向X延伸的带状,并且呈面对着左侧壁部6以及左侧抵接片8的内侧表面的状态。在该左侧夹持片10上沿其延伸方向形成有切口 16,由该切口 16将左侧夹持片10在上下方向上分隔为两部分。另外,右侧夹持片11形成为从右侧壁部7的前端面向插入方向X延伸的带状,并且呈面对着右侧壁部7以及右侧抵接片9的内侧表面的状态。在该右侧夹持片11上沿其延伸方向形成有切口 17,由该切口 17将右侧夹持片11在上下方向上分隔为两部分。左侧夹持片10与右侧夹持片11相互面对地配置在基板5上方,并且,左侧夹持片10与右侧夹持片11形成为相互靠近的形状,在二者之间设有使端子板4能够插入且能够被夹持的间隙。另外,各夹持片10、11的头端部(顶端部)向外弯曲。另外,左侧壁部6与右侧壁部7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成夹持片的部位的一例。下面对将端子板4电连接在充放电用端子3上的动作(步骤)进行说明。图2所示的例子为:将两个充放电用端子3在滑动插入方向X上并排配置。若使电池块I沿着电动工具的把手的下端面滑动,则端子板4插入位于滑动插入方向X的前侧(图2中左侧)的左右一对夹持片10、11之间的间隙中。进一步使电池块I继续向滑动插入方向X滑动,则端子板4在被两夹持片10与11从左右两侧弹性的夹持的同时,克服两夹持片10与11的作用力使两夹持片10与11之间的间隙扩大,并进一步插入该间隙中。随着该间隙的被扩大,两夹持片10、11克服其自身的作用力产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左侧夹持片10的头端部与左侧抵接片8的内侧表面抵接,右侧夹持片11的头端部与右侧抵接片9的内侧表面抵接。如此,由左右一对抵接片8、9防止两夹持片10、11之间的间隙扩大。因而,能够保持端子板4被两夹持片10、11的夹持状态,确保端子板4与两夹持片10、11间的接触压力,使端子板4与两夹持片10、11保持电连接。如图2所示,在端子板4插入在滑动插入方向X上位于后侧(图2中右侧)的左右一对夹持片10、11之间的间隙时,与上述情况相同,由左右一对抵接片8、9防止左右一对夹持片10、11间的间隙扩大。从而,在充放电端子3上,能够确保端子板4与两夹持片10、11间的接触压力。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板4 一边使两夹持片10、11产生弹性变形一边插入两夹持片10、11之间,因而,能够抑制端子板4与两夹持片10、11之间的滑动摩擦的增加。此夕卜,与将端子板4插入两夹持片10、11之间时的情况的理由相同,在将端子板4从两夹持片10、11之间拔出时,也能够抑制滑动摩擦的增加。如此,能够降低端子板4的磨耗以及两夹持片10、11的磨耗。<实施方式I的效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充放电用端子3,即使不使用例如复位弹簧这样的与充放电端子3不同的部件,也能够由左右一对夹持片10、11来夹持端子板4,保持它们之间的接触压力。从而能够实现电连接端子板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结构,在供电极滑动插入的端子上至少形成有一组左右成对的夹持片,在所述电极插入的状态下,左右成对的夹持片从左右两侧弹性地夹持所述电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子的左侧部与右侧部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抵接片,在所述电极的滑动插入方向上,该抵接片与形成所述夹持片的部位由切口分隔开,在所述电极插入的状态下产生弹性变形的所述夹持片抵接在所述抵接片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2.06 JP 2011-2671311.一种端子结构,在供电极滑动插入的端子上至少形成有一组左右成对的夹持片,在所述电极插入的状态下,左右成对的夹持片从左右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川修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