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持装置与把持夹具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9773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对工件施加应力地把持工件的工件投入装置和以均等力把持带厚斑点工件的结构简单的把持装置。包括把持长方形工件(1)的一对把持夹具(2、3)、把叠置的多工件压在移动面(4)上移动至把持夹具把持位置的投入夹具(5)、和在投入夹具对面支撑工件于把持位置的背撑夹具。投入夹具带由朝按压工件方向突出的3根爪构成的叉状部,叉状部中间爪(51)前端比两侧爪(52、53)前端突出给定距离。把持夹具(2)的把持部(15)具有虚线状地形成平行于把持面(11)的条缝(12)的2列条缝列(13、14),2列条缝列以千岛状交错地形成。把持面把持工件时,条缝压瘪,把持部可弹性变形。(*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件投入装置,尤其是涉及适用于不施加应力地把持细长工件的工件投入装置以及构成该装置的投入夹具。本专利技术还涉及把持装置,尤其是涉及适用于固定长度方向上带微少厚斑点的工件的把持夹具以及具备该夹具的把持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在切削加工工件之际,由于工件承受切削负荷,所以要用一对把持夹具固定工件。尤其进行镜面切削加工时,由于要求高的切削精度,所以需要牢固地固定工件。作为进行这种镜面切削加工的工件一例,可举出在两块树脂基板间排列多个棒状透镜而构成的细长长方形的光传导体阵列。自动切削加工机中,光传导体阵列靠投入夹具平坦面来按压被切削面,把光传导体移动到一对把持夹具间。移动到一对把持夹具间的光传导体阵列被与投入夹具的平坦面平行的背撑夹具从背后支撑。其结果,光传导体阵列被投入夹具和背撑夹具的两个平坦面所夹而被归列(理顺对齐)。以往,使用一种具有以一定宽度直线延伸的平坦把持面的、一体型的把持夹具(固定夹件)来把持被归列的光传导体阵列(例如见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9-162618号中的图1)。然而,切削加工前工件形状多为扁圆形,工件的被切削面一般也非平坦面。例如拿光传导体阵列来说,垂直于切削面的面内,即把持面内往往最初是弯曲的。还有,有时会在光传导体阵列的被切削面上由从棒状透镜间挤出的粘接剂等而形成突起。在这些情况下,若用已有的投入压力夹具和背撑夹具的平坦面来夹持光传导体阵列、进行归列的话,光传导体阵列在平行于把持面的面中就会绕曲。这样一来,光传导体阵列就是在被施加应力的情况下被把持、切削。因此在切削后把光传导体阵列从把持夹具拿下时,应力被释放,光传导体阵列反向弯曲。其结果,按直线切削的切削面弯曲,导致光传导体阵列光学特性不佳。还有,在光传导体阵列中沿长度方向上带微少的厚斑点。尤其是,当为了提高生产率而将多个光传导体阵列叠置在一起加工时,各个光传导体阵列的厚斑点加在一块,使整体上厚斑点变得更大。因此,使用具有平坦把持面的一体型把持夹具时,难以做到以在整个长度方向上都均等的力把持光传导体阵列。而且,在厚度薄的部位上的把持力不足时,该部位会因切削应力而偏移,难以进行镜面切削加工等高精度切削加工。因此,利用沿工件长度方向上分割为多部分的把持夹具来取代一体型把持夹具。用这种把持夹具,可以就工件各部位相应于厚斑点来调节把持力(例如见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156628号的图1)。然而,在分割把持夹具的场合,需要按每一把持夹具设置提供把持力的把持力提供单元。例如,要按每一被分割的把持夹具架设直线轨道、设置气缸(air cylinder)。其结果,安装了把持夹具的整个把持装置结构变复杂、重量加大,装置制造成本升高。而且,还要就各把持夹具的平行性进行调整并维持。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可不向工件施加应力地把持工件的工件投入装置以及构成该装置的投入夹具。本专利技术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以均等力把持带厚斑点的工件的、结构简单的把持夹具以及具备该夹具的把持装置。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工件投入装置具有靠正对着的把持部把持工件的一对把持夹具、把工件压在移动面上而移动至上述把持夹具的把持位置的投入夹具、和在该投入夹具的对面支撑工件于把持位置的背撑夹具,其中,投入夹具带有由朝按压工件的方向突出的3根爪构成的叉状部,该叉状部的中间爪的前端比两侧的爪的前端仅突出给定距离。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实际上是靠投入夹具的中间的爪来按着工件的中间部位而将工件投入的。而且工件被夹持在投入夹具的中间爪和背撑夹具中而被归列。因此,即便工件是扁圆形的,也可避免在对工件施加应力的情况下把持工件。进一步,除中央爪外,通过在两侧配设爪,可防止相对切削线过大倾斜地把持工件。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在投入夹具的叉状部的上述给定距离小于等于工件的切削余量宽的一半。这样,即便相对切削线倾斜地把持工件时,也可把因工件倾斜而产生的偏差量包含于切削余量内。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背撑夹具带有面对投入夹具的由3根爪构成的叉状部,该叉状部3根爪中的中间爪的前端比两侧的爪的前端仅突出给定距离。借此,实际上工件可被投入夹具的中间爪和背撑夹具的中间爪所夹持、归列。其结果,可在不对工件施加应力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把持。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背撑夹具的叉状部的给定距离,小于等于工件的切削余量宽的一半。这样,即便相对切削线倾斜地把持工件时,也可把因工件倾斜而产生的偏差量包含于切削余量内。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还可具备把工件以叠置状态收容并把所收容的工件提供至上述移动面上的工件自动送进盒。若具备工件自动送进盒,则可容易地自动供给工件。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还可包括支撑夹具,其在作为工件自动送进盒的正下的位置、且投入夹具的叉状部的3根爪间的位置从上述移动面挺出,支撑被收容在工件自动送进盒内的工件,并且在支持工件的状态下下降至移动面。这样,若具备支撑夹具,则可毫无散乱地把工件从工件自动送进盒下降至移动面上。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一对把持夹具当中至少一方中,把持部带有把持面以及虚线状地形成平行于该把持面的多个条缝的多列条缝列,这些多个条缝列这样形成,使一个条缝列上的条缝同其它条缝列上的条缝至少部分重叠;当把持面把持工件时,把持部可因条缝列的条缝被压瘪而产生弹性变形。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平行于把持面来设置多列条缝列,来对把持夹具的把持部赋予挠性。其结果,当把持工件时,同工件较厚部位对应的把持部会因条缝压瘪而产生弹性变形。因此,把持面可以通过局部凹缩来吸收工件的厚斑点。还有,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使一个条缝列上的条缝同其它条缝列上的条缝至少部分重叠,来对把持夹具的把持面施加实质上均等的挠性。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便是带厚斑点的工件,也能够以均等力把持工件整体。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把持面最好具有以一定宽度直线延伸的形状。借此,即便是细长工件,也能够在整个工件长度上以均等的力来加以保持。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把持面与条缝列的间隔在把持面宽的0.5-2倍的范围内。把持面与条缝列的间隔越窄,把持部的挠性越大。另外,把持面的宽度(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厚度)越窄,把持部挠性越大。因此,把持面与条缝列的适宜间隔应相应于把持面的宽度而定。若将该间隔设为把持面宽的0.5-2倍的范围内,就可以对把持部赋予靠弹性极限内的变形足以吸收工件厚斑点的挠性。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条缝列之间间隔在把持面宽的0.5-2倍的范围内。借此,可以对把持部赋予靠弹性极限内变形足以吸收工件厚斑点的挠性。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条缝长度在把持面宽的3-5倍的范围内。条缝越长,把持部挠性越大。但若条缝过长的话,可能不足以产生不使工件在其宽度方向上移动地把持的把持力。若将条缝长度范围设为把持面宽的3-5倍以内,就可以对把持部赋予靠弹性极限内变形足以吸收工件厚斑点的挠性。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条缝宽度在0.1-0.5mm的范围内。当把持夹具的把持面因吸收厚斑点而凹缩时,条缝的变形程度最大为达到完全压瘪的程度。因此,条缝宽度过大,则可能会造成把持夹具变形超过弹性极限。当利用气缸或螺旋弹簧等来产生把持力时,只要可将该力控制在弹性变形内,条缝宽度大一些也可以。另一方面,若条缝宽度过小,则难以充分变形到可吸收叠置把持的工件的长度方向上的厚斑点的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把持装置,具备靠正对着的把持部把持工件的一对把持夹具、和给上述一对把持夹具分别提供把持力的把持力提供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把持夹具的至少一个的上述把持部带有把持面以及虚线状地形成平行于该把持面的多个条缝的多列条缝列, 这些多个条缝列这样形成,使一个条缝列上的条缝同其它条缝列上的条缝至少部分重叠;当上述把持面把持工件时,上述把持部可因上述条缝列的条缝压瘪而产生弹性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池和权山本裕末广幸治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