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卡掣结构的刀套,用于收纳一种具有拉头构造的刀杆并可对刀杆进行卡合定位,其包含有:一刀套本体,具有一前端与一后端以及一可供刀杆收纳的套设孔;一挡垣,设置在刀套本体的套设孔内且位于接近后端处;一卡掣组件,装设在刀套本体的套设孔内且与挡垣抵接并呈定位设置,卡掣组件具有一承座、数珠体与至少一弹性件,承座具有一通孔及数个与通孔相连通的球窝,各珠体分别置于球窝内,弹性件设置在各珠体的外侧,将珠体局限在球窝中,并将珠体的局部顶压突露在通孔内;刀杆放置在刀套本体的套设孔中,且刀杆的拉头部位穿设在承座的通孔中,各珠体顶抵于拉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但可防止刀杆从刀套本体中滑脱,且组装快速。(*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综合加工机设备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卡掣结构的刀套。
技术介绍
如图1~图3所示的综合加工机刀具库结构,其在一固定不动的圆盘基座1上轴枢一可步进转动的刀套置架2,刀套置架2周缘接设有多数个具有套设孔3a的刀套3供收纳刀杆4使用,又在刀套3后段设置一与套设孔3a相通的接设孔3b,一圆形固定座5置于接设孔3b中,并通过数螺栓6与刀套3固接,固定座5具有一通孔5a及数个与通孔5a相通的侧孔5b,另有数个钢珠7与弹簧8在固定座5与刀套3固接之前,分别被预先容置于各侧孔5b中,固定座5、螺栓6、钢珠7与弹簧8共同构成卡掣结构,卡掣结构的应用见后述。如图3所示,当刀杆4置入刀套3的套设孔3a后,刀杆4末端的延伸拉头4a穿设在固定座5的通孔5a内,此时,各钢珠7分别受到弹簧8的顶推,使其一端缘与拉头4a表面抵接,达到防止刀杆4从刀套3中滑脱的目的。虽然上述结构可达到收纳刀杆4的目的,但其结构仍存在下列缺点;1、固定座5与刀套3的固接方式,必须由多数螺栓6逐一穿设方可,且在螺栓6穿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孔位对齐与否,因此,在组装方面显得繁琐与不便。2、各钢珠7与弹簧8虽预先被装入对应的侧孔5b中,但在将固定座5置入刀套3接设孔3b的过程中,需小心翼翼地防止各弹簧8往四周跳脱弹开及避免钢珠7掉落,这样一来便在装配上存在不便与困难。3、由于刀杆4的规格多样,相对地具有多种不同直径的拉头4a,为适应不同规格的刀杆4收纳使用,必要时需将整组卡掣结构从刀套3上取下更换,然而,现有的卡掣结构组装在刀套3的后方,即介于圆盘基座1与刀套置架2之间。更换时,必须先将刀套3从刀套置架2上拆下,此拆卸操作便已造成不便,之后将整组卡掣结构取下并安装新的(适用的)卡掣结构,然后再把刀套3重新装设在刀套置架2上,完成更换操作。由上述可知,现有的结构不利于卡掣结构的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卡掣结构的刀套,其具有方便且组装快速的优点。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卡掣结构的刀套,其卡掣结构易于从刀套上取出及换装。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卡掣结构的刀套,其卡掣结构的拆装从刀套前端进行。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有卡掣结构的刀套,用于收纳一种具有拉头构造的刀杆并可对刀杆进行卡合定位,其包含有一刀套本体,具有一前端与一后端以及一可供刀杆收纳的套设孔;一挡垣,设置在刀套本体的套设孔内且位于接近后端处;一卡掣组件,装设在刀套本体的套设孔内且与挡垣抵接并呈定位设置,卡掣组件具有一承座、数珠体与至少一弹性件,承座具有一通孔及数个与通孔相连通的球窝,各珠体分别置于球窝内,弹性件设置在各珠体的外侧,将珠体局限在球窝中,并将珠体的局部顶压突露在通孔内;刀杆放置在刀套本体的套设孔中,且刀杆的拉头部位穿设在承座的通孔中,各珠体顶抵于拉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不但具有防止刀杆从刀套本体中滑脱的功能,而且,本技术用弹性件将珠体局限在球窝中,无习用结构需防止弹簧四处弹跳的顾虑,使得装配快速且容易。更换卡掣组件时,本技术不需将整个刀套从机台上卸下,只需将辅助工具从刀套本体前端伸入套设孔中并旋转承座,即可把整个卡掣组件卸下,再替换上新的(适用的)卡掣组件即可,使更换卡掣组件的操作也很便捷。附图说明图1是一般综合加工机刀具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习用刀套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习用刀套的剖视图,揭示刀套与刀杆结合使用;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卡掣组件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7类同图6,揭示本技术刀套与刀杆的结合使用;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列举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如图4、图5及图6所示,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卡掣结构的刀套的第一实施例,刀套10用于收纳一种具有拉头101结构的刀杆100(如图7所示)使用,并可对刀杆100进行卡合定位,其组成包括一刀套本体20、一挡垣25与一卡掣组件30,其中如图6所示,刀套本体20呈长筒状,并具有一前端21与一后端22,一套设孔23从前端21往后端22方向凹陷形成,在套设孔23内侧壁面形成有一内螺纹段24,而挡垣25在本实施例中与刀套本体20一体成型,且挡垣25成型于套设孔23内且位于接近后端22处。如图4、图5所示,卡掣组件30,装设在刀套本体20的套设孔23内,其包括一承座31、四珠体32与一为簧片33的弹性件,其中承座31为具有一大径部31a与一小径部31b的圆柱体,承座31具有一通孔311贯穿大径部31a与小径部31b,四个球窝312设置在小径部31b上并与通孔311相通,各球窝312底缘孔径略呈收缩,一外螺纹段313设置在大径部31a的表面上,一凸缘314位于小径部31b末端,另有数卡槽315从承座31的通孔311壁面凹陷形成。各珠体32被分别放置在一个球窝312中,且各珠体32因受到球窝312底缘孔径收缩的限制而不致掉入通孔311内,但珠体32的局部仍可突露于通孔311中。簧片33为具有二自由端33a、33b的金属片体,且其宽度约与小径部31b的宽度相当,簧片33卷绕在各珠体32的外侧并使二自由端33a、33b彼此靠近,簧片33一侧面与各珠体32抵接,且簧片33具有一预压力可促使各珠体32稳定地局限在球窝312中。以上即为本技术具有卡掣结构的刀套10各构件及其相关位置的说明,组装时,先将各珠体32置于对应的球窝312中,接着,将簧片33卷绕在大径部31a端面与凸缘314之间,簧片33将促使珠体32的局部突露于通孔311内,然后再将整个卡掣组件30置入套设孔23中,用辅助工具(图中未示)卡合在承座31的卡槽315中并旋转,通过外螺纹段313与内螺纹段24相螺合,使整个卡掣组件30深入套设孔23内部,直至小径部31b的端面与挡垣25抵接为止,使卡掣组件30与刀套本体20稳固结合。反之,若要从刀套本体20上卸下卡掣组件30时,仅需用相同的辅助工具反向驱转承座31即可。如图7所示,为本技术刀套10与刀杆100结合使用的实施例,当刀杆100置入刀套本体20的套设孔23时,刀杆100的拉头101部位将穿设在承座31的通孔311中,此时各珠体32受到簧片33预压力的作用而紧抵在拉头101的表面上,达到防止刀杆100相对刀套本体20滑脱的目的。以上即为本技术刀套10的使用说明,由上述可知,本技术用来对刀杆100进行卡合定位的卡掣组件30不仅组装快速而且容易,无习用结构需防止弹簧四处弹跳的顾虑,因此不会增加组装上的不便。再者,当刀套10因适应不同规格的刀杆使用而需替换对应规格的卡掣组件时,本技术不需将整个刀套10从机台(即刀套置架)上卸下,只需将辅助工具从刀套本体20前端21伸入套设孔23中并旋转承座31,即可把整个卡掣组件30卸下,再替换上新的(适用的)卡掣组件即可,更换操作也很便捷。再如图8所示,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刀套4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刀套10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刀套40的弹性件为一环设在各珠体41外侧的优力胶42。如图9所示,为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卡掣结构的刀套,用于收纳一种具有拉头构造的刀杆并可对所述刀杆进行卡合定位,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刀套本体,具有一前端与一后端以及一可供所述刀杆收纳的套设孔;一挡垣,设置在所述刀套本体的套设孔内且位于接近所述后端处;一卡掣组件,装设在所述刀套本体的套设孔内且与所述挡垣抵接并呈定位设置,所述卡掣组件具有一承座、数珠体与至少一弹性件,所述承座具有一通孔及数个与所述通孔相连通的球窝,各所述珠体分别置于所述球窝内,所述弹性件设置在各所述珠体的外侧,将所述珠体局限在所述球窝中,并将所述珠体的局部顶压突露在所述通孔内;所述刀杆放置在所述刀套本体的套设孔中,且所述刀杆的拉头部位穿设在所述承座的通孔中,各所述珠体顶抵于所述拉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坤财,许烱峰,
申请(专利权)人:圣杰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