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面间隙测量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86706 阅读:4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0 0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间隙测量技术,涉及一种飞机舵面加载力和偏转角度测量的装置。本装置包括第一滑轮(1)、钢索(2)、力传感器(3)、舵面夹具(4)、调力丝杆(5)、第二滑轮(6)、加载杆(7)、第三滑轮(8)、收放机构(9)、主架支杆(12)、底座(14)和横杆(1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滑轮组与钢索组合形式,可以方便的变换对舵面作用力的方向,既可以测水平舵面也可以测竖直舵面。加载装置为柔性加载,适应性强,对舵面施加作用力稳定且连续,角度传感器精度高且操作方便,角度数据无需转换可直接读取,舵面夹具小型轻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舵面间隙测量器
本专利技术创造属于间隙测量技术,涉及一种飞机舵面加载力和偏转角度测量的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加工、安装等方面存在误差,飞机舵面存在间隙,另外舵面在经过长时间使用磨损后,也会产生间隙。舵面间隙超出限定范围时,将影响飞机操纵特性从而影响安全,需要精确测量。机械测量舵面间隙的原理是:加压状态下对舵面上施加作用力,测得舵面在不同力作用下的偏转角度,绘出舵面偏转角度随力的变化曲线,经过分析得到舵面间隙。目前,对舵面施加作用力主要依靠砝码重力或电机驱动提供,测量舵面偏角采用象限仪或分度尺直接测量,或采用位移传感器间接测量。砝码只能提供某几个特定的力,且施加较大作用力所需砝码重量也大,操作不便;采用电机驱动方式,设备较昂贵,维护保养要求高。用象限仪直接测量舵面偏角操作效率低,精度不高,而分度尺对安装要求高,精度也有限;用位移传感器间接测量舵面偏角原理是通过测量舵面上偏或下偏位移计算得到舵面偏转角度,但其将位移转换成间隙角度过程需要测 量位移点到舵面转轴距离,由于舵面转轴可视可达性差,实际操作中会带来较大误差,且位移传感器测量设备昂贵,经济性不好。目前的测量装置测量前要经过大量调节,以保证加载器与舵面完全贴合,测量不同偏转角度,需要重新移位固定,且舵面夹具较大,安装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经济好,能对舵面施加连续作用力且能快速精确地测量对舵面加压状态下或自由状态下的作用力和舵面偏转角度的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械测量舵面加载力和偏转角度的装置,包括第一滑轮1、钢索2、力传感器3、舵面夹具4、调力丝杆5、第二滑轮6、加载杆7、第三滑轮8、收放机构9、主架支杆12、底座14和横杆15,其中,可调节行程的加载杆7固定安装在底座14上,其上端与横杆15的中部铰接,横杆15的两端分别装有第一滑轮I和第三滑轮8,装有第三滑轮8的一端与主架支杆12的一端铰接,主架支杆1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底座14上,钢索2 —端依次通过力传感器3、调力丝杆5与舵面夹具4连接,钢索2另一端依次通过第一滑轮I或第二滑轮6后,再通过第三滑轮8和收放机构9连接。所述的收放机构9为绞盘。所述的主架支杆12与底座14还装有固定杆13。所述的加载杆7由内螺纹筒与两端的两根外螺纹杆螺接而成。本专利技术通过滑轮组与钢索组合形式对水平舵面或竖直舵面施加作用力,用加载杆或调力丝杆对舵面作用连续力,角度传感器直接显示舵面偏转角度,装置一次安装对应不同的舵面偏转角度,测量舵面加压状态或自由状态的力和偏转角度。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通过滑轮组与钢索组合形式,可以方便的变换对舵面作用力的方向,既可以测水平舵面也可以测竖直舵面。加载装置为柔性加载,适应性强,对舵面施加作用力稳定且连续,角度传感器精度高且操作方便,角度数据无需转换可直接读取,舵面夹具小型轻质。此装置一次安装就可以对应不同的舵面偏转角度,不仅可以测量舵面加压状态的力、角度曲线,还可以测量舵面自由状态的力、角度曲线,即舵面转动力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使用状态一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使用状态二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机械测量舵面加载力和偏转角度的装置,包括第一滑轮1、钢索2、力传感器3、舵面夹具4、调力丝杆5、第二滑轮6、加载杆7、第三滑轮8、收放机构9、主架支杆12、底座14和横杆15,其中,可调节行程的加载杆7固定安装在底座14上,其上端与横杆15的中部铰接,横杆15的两端分别装有第一滑轮I和第三滑轮8,装有第三滑轮8的一端与主架支杆12的一端铰接,主架支杆1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底座14上,钢索2 —端依次通过力传感器3、调力丝杆5与舵面夹具4连接,钢索2另一端依次通过第一滑轮I或第二滑轮6后,再通过第三滑轮8和收放机构9连接。所述的收放机构9为绞盘。所述的主架支杆12与底座14还装有固定杆13。所述的加载杆7由内螺纹筒与两端的两根外螺纹杆螺接而成。所述的装置还包括装在被测舵面上的角度传感器10。测量舵面上偏角度和加载力时,旋转绞盘使钢索通过第三滑轮8、第一滑轮I连接到力传感器上,然后移动测量器到待测位置,将角度传感器贴合于舵面待测位置上,舵面夹具固定在舵面上指定位置,将力传感器与舵面夹具上吊耳连接,固定绞盘,调节加载杆和测量器位置,使加载作用力沿竖直方向且力传感器开始有读数显示,固定测量器不动。调节加载杆,对舵面施加拉力,数据稳定后记录力传感器和角度传感器读数。测量舵面下偏角度和加载力时,钢索通过第三滑轮8、第二滑轮6连接到力传感器,力传感器与调力丝杆连接,调力丝杆再与舵面夹具下吊耳连接,固定绞盘,调节加载杆和测量器位置,使加载作用力沿竖直方向且力传感器开始有读数显示,固定测量器不动。调节调力丝杆,对舵面施加拉力,数据稳定后,记录力传感器和角度传感器读数。权利要求1.一种机械测量舵面加载力和偏转角度的装置,其特征是,本装置包括第一滑轮(I)、钢索(2)、力传感器(3)、舵面夹具(4)、调力丝杆(5)、第二滑轮(6)、加载杆(7)、第三滑轮(8)、收放机构(9)、主架支杆(12)、底座(14)和横杆(15),其中,可调节行程的加载杆(7)固定安装在底座(14)上,其上端与横杆(15)的中部铰接,横杆(15)的两端分别装有第一滑轮(I)和第三滑轮(8),装有第三滑轮(8)的一端与主架支杆(12)的一端铰接,主架支杆(1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底座(14)上,钢索(2) —端依次通过力传感器(3)、调力丝杆(5)与舵面夹具(4)连接,钢索(2)另一端依次通过第一滑轮(I)或第二滑轮(6)后,再通过第三滑轮(8)和收放机构(9)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测量舵面加载力和偏转角度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收放机构(9)为绞盘。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测量舵面加载力和偏转角度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主架支杆(12)与底座(14)还装有固定杆(1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械测量舵面加载力和偏转角度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加载杆(7)由内螺纹筒与两端的两根外螺纹杆螺接而成。5.如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一种机械测量舵面加载力和偏转角度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装置还包括装在被测舵面上的角度传感器(10)。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间隙测量技术,涉及一种飞机舵面加载力和偏转角度测量的装置。本装置包括第一滑轮(1)、钢索(2)、力传感器(3)、舵面夹具(4)、调力丝杆(5)、第二滑轮(6)、加载杆(7)、第三滑轮(8)、收放机构(9)、主架支杆(12)、底座(14)和横杆(15)。本技术通过滑轮组与钢索组合形式,可以方便的变换对舵面作用力的方向,既可以测水平舵面也可以测竖直舵面。加载装置为柔性加载,适应性强,对舵面施加作用力稳定且连续,角度传感器精度高且操作方便,角度数据无需转换可直接读取,舵面夹具小型轻质。文档编号G01B21/16GK202974240SQ201220521740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2日专利技术者聂海涛, 张揭, 王大奎, 熊松涛, 胡晓峰, 宋艳平 申请人: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械测量舵面加载力和偏转角度的装置,其特征是,本装置包括第一滑轮(1)、钢索(2)、力传感器(3)、舵面夹具(4)、调力丝杆(5)、第二滑轮(6)、加载杆(7)、第三滑轮(8)、收放机构(9)、主架支杆(12)、底座(14)和横杆(15),其中,可调节行程的加载杆(7)固定安装在底座(14)上,其上端与横杆(15)的中部铰接,横杆(15)的两端分别装有第一滑轮(1)和第三滑轮(8),装有第三滑轮(8)的一端与主架支杆(12)的一端铰接,主架支杆(12)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底座(14)上,钢索(2)一端依次通过力传感器(3)、调力丝杆(5)与舵面夹具(4)连接,钢索(2)另一端依次通过第一滑轮(1)或第二滑轮(6)后,再通过第三滑轮(8)和收放机构(9)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海涛张揭王大奎熊松涛胡晓峰宋艳平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