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扩散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中扩散板包括多个散光结构和多个聚光结构,多个散光结构和多个聚光结构一一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散光结构和每一个所述聚光结构均包括靠近光源的入光面和远离光源的出光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具有散光作用的第一结构位于光源的正上方,使得光源向正上方发出的光线分散,具有聚光作用的第二结构位于相邻光源之间的上方,将相邻光源之间的光线汇聚,有效的解决光源上方亮,相邻光源之间暗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扩散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常会出现光线不均匀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灯条的上方比较亮,灯条之间比较暗,目前对液晶显示器功耗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发光二极管(LED)数量或冷阴极平面荧光灯管(CCFL)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扩大了灯条之间的距离,明暗不均的现象更加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扩散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解决直下式背光模组在光源比较少的情况下,光线不均的现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扩散板,包括多个散光结构和多个聚光结构,多个散光结构和多个聚光结构一一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散光结构和每一个所述聚光结构均包括靠近光源的入光面和远离光源的出光面。进一步的,所述散光结构的入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的入光面平滑连接,所述散光结构的出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的出光面平滑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散光结构的入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的入光面的截面轮廓呈连续的类弦波形状。进一步的,所述散光结构的出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的出光面的截面轮廓呈连续的类弦波形状,所述散光结构的入光面与出光面同为凹面,所述聚光结构的入光面与出光面同为凸面。进一步的,所述散光结构的出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的出光面的截面轮廓呈连续的类弦波形状。进一步的,所述每一个散光结构和每一个聚光结构的入光面和/或出光面的截面轮廓呈类弦波形、弧形、抛物线形、双曲线形、梯形或多边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以及上述的扩散板,所述光源与所述散光结构的中心相对应。进一步的,所述光源到所述散光结构的入光面中心的连线与所述光源到所述聚光结构的入光面中心的连线之间的角度等于所述光源的出射角的角度。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光源向正上方发出的光线分散,将相邻光源之间的光线汇聚,有效的解决光源上方亮,相邻光源之间暗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扩散板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扩散板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扩散板结构示意图;图4表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扩散板结构示意图;图5表示本技术扩散板与光源位置示意图;图6表示本技术扩散板与光源位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结构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所举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以此限定本技术保护范围。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扩散板,包括多个散光结构I和多个聚光结构2,多个散光结构I和多个聚光结构2 —一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散光结构I和每一个所述聚光结构2均包括靠近光源的入光面和远离光源的出光面。散光结构位于光源的正上方,将光源向正上方发出的光线分散,具有光汇聚作用的聚光结构位于相邻光源之间的上方,将相邻光源之间的光线汇聚,有效的解决光源上方亮,相邻光源之间暗的问题。为了防止所述散光结构I与所述聚光结构2的连接处产生亮线,所述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平滑连接,所述散光结构I的出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2的出光面平滑连接。所述散光结构I和所述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出光面均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形式,例如,所述每一个散光结构I和每一个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和/或出光面的截面轮廓呈类弦波形(类似正弦波形的曲线形状,也可以为正弦波形)、弧形、抛物线形、双曲线形、梯形或多边形,当然并不限于这几种结构形式,只要可以实现散光结构的散光作用,聚光结构的聚光作用即可,相应的包括多个散光结构I和多个聚光结构2的扩散板的结构形式有多种,以下具体介绍扩散板的结构形式。方式一:如图1和图2所不,所述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的截面轮廓呈连续的类弦波形状。所述散光结构I的出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2的出光面均为平面结构。方式二:如图4所示,部分所述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的截面轮廓呈连续的类弦波形状,相应的,所述散光结构I的出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2的出光面均为平面结构;部分所述散光结构I的出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2的出光面的截面轮廓呈连续的类弦波形状,相应的,所述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均为平面结构。方式三:如图3所示,所述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的截面轮廓呈连续的类弦波形状,所述散光结构I的出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2的出光面的截面轮廓呈连续的类弦波形,且所述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与出光面同为凹面,所述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与出光面同为凸面。方式一和方式二中的扩散板的结构中,所述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出光面中的一面具有散光作用,相应的,所述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出光面中的一面具有聚光作用,使得相邻的所述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的截面轮廓呈连续的类弦波形,或者,相邻的所述散光结构I的出光面和所述聚光结构2的出光面的截面轮廓呈连续的类弦波形。而方式三中,所述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出光面均具有散光作用,所述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出光面均具有聚光作用,更有效的分散光源正上方的光线,同时有效的汇聚相邻光源之间的光线,有效的解决亮暗不均的现象。实际操作中,光源与所述散光结构1、所述聚光结构2的位置关系,以及光线在所述散光结构1、所述聚光结构2中的走向可参照图5,所述光源与所述散光结构的中心相对应。光源正上方的光线进入所述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被第一次分散,然后光线从所述散光结构I的出光面射出再一次被分散;而相邻光源之间的光线进入所述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被第一次汇聚,然后光线从所述聚光结构2的出光面射出再一次被汇聚,从而有效的解决光源正上方较亮,而相邻光源之间的光线较暗的问题。应当指出,以上几种所述散光结构1、所述聚光结构2的结构形式为本技术扩散板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以此限定本技术保护范围。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以及上述的扩散板,所述光源与所述散光结构的中心相对应。如图5所示,光源3正上方的光线进入所述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被第一次分散,然后光线从所述散光结构I的出光面射出再一次被分散;而相邻光源3之间的光线进入所述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被第一次汇聚,然后光线从所述聚光结构2的出光面射出再一次被汇聚,从而有效的解决光源3正上方较亮,而相邻光源3之间的光线较暗的问题。优选的,所述光源3到所述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中心的连线与所述光源3到所述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中心的连线之间的角度Q等于所述光源3的出射角的角度。如图6所示,所述光源3到所述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中心的连线的长度的数值d等于该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的中心点到相邻的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的中心点的垂直方向的距离a与第一数值的和,所述第一数值为相邻两个光源3之间的距离值的一半T/2(即散光结构I的入光面的中心点到相邻的聚光结构2的入光面的中心点的水平方向的距离)与角Q的正切值的比值,即d=a+T/2tanQ,所述角Q为光源3到该散光结构I的中心的连线与光源3到该聚光结构2的中心的连线之间的锐角。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膜、扩散膜、增量膜等结构,这些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优选的,所述光源为LED或CCFL灯管。采用本技术背光模组,可以减少LED的颗数或者减少CCFL灯管条数,降低整个背光模组的成本;而且,使用这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扩散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散光结构和多个聚光结构,多个散光结构和多个聚光结构一一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散光结构和每一个所述聚光结构均包括靠近光源的入光面和远离光源的出光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骋,郑其敏,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