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起重机的回转结构,该回转结构包括:底架(1),该底架的顶面上连接有具有第一配合部(31)的外圈(3);以及回转平台(2),该回转平台的底面上连接有具有第二配合部(41)的内圈(4);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凹凸限位配合。内圈包括:第一部分(5),该第一部分连接在回转平台的底面上;以及第二部分(6),该第二部分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部分上;其中,第二配合部设置在第二部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回转结构的起重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回转结构的内圈设置成分体结构,以便于回转结构的运输和检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起重机的回转结构和起重机。
技术介绍
起重机的上车和下车之间设置有回转结构,用以实现上车相对于下车的转动。附图1和附图2中分别显示了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两种回转结构。在下车的车架10的顶面上连接有外圈30,在上车的回转平台20的底面上连接有内圈40。内圈40和外圈30之间具有沿着圆周方向的凹凸限位配合结构。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内圈40和外圈30发生沿圆周方向的相对转动,从而实现上车相对于下车的转动。当起重机的自重很大时,为了方便运输和检修,希望将回转结构设置成可拆卸结构。附图1和附图2中的回转结构虽然设置成了可拆卸的结构,但都存在运输和检修方面的困难。具体来讲,附图1所示的结构中,内圈40螺栓连接于回转平台20的底面,夕卜圈30螺栓连接于车架10的顶面。这种连接方式的螺栓使用的是高强螺栓,其拧紧后只能使用一次,拆卸后必须更换。并且车架10和回转平台20之间的空间很小,拆装非常困难。另外,连接内圈40和回转平台20的螺栓由于安装位置的原因很难检修,经过长期的运行后预紧扭矩降低,容易出现螺栓松动。出现这种情况时,必须将回转结构完全拆卸开来才能检修,非常困难。附图2所示的结构中,外圈30与车架10通过销轴70连接,内圈40与回转平台20螺栓连接。这种结构虽然可以通过拔出销轴70将回转支承装置拆卸,但齿圈300只能与内圈40和回转平台20 —体运输。因此需要额外的装置来保护齿圈300以防止其损坏。并且这种结构中仍然未能解决对连接内圈40和回转平台20的螺栓进行检修时所面临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拆卸的起重机的回转结构和具有该回转结构的起重机,以便于回转结构的运输和检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起重机的回转结构,该回转结构包括:底架,该底架的顶面上连接有具有第一配合部的外圈;以及回转平台,该回转平台的底面上连接有具有第二配合部的内圈;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凹凸限位配合。内圈包括: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连接在回转平台的底面上;以及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部分上;其中,第二配合部设置在第二部分上。优选地,回转结构包括定位销;并且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开设有允许定位销穿过的定位孔。优选地,第一部分为圆筒形,该第一部分的一端连接在回转平台的底面上,另一端为自由端;并且第二部分上开设有允许第一部分的自由端插入的环形槽;其中,第一部分上的定位孔沿着第一部分的径向方向贯穿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上的定位孔沿着环形槽的径向方向贯穿环形槽的两侧侧壁。优选地,环形槽的槽底面上开设有与第二部分的表面相连通的排水槽。优选地,定位销和定位孔有多个,并且沿着第一部分和环形槽的圆周方向均布。优选地,在第一部分的自由端的边缘和环形槽的槽口的边缘上,设置有引导自由端插入环形槽中的导向坡口。优选地,第一部分焊接在回转平台的底面上。优选地,第二部分和外圈均为圆筒形,并且外圈的轴线的长度小于第二部分的轴线的长度;其中,外圈套设在第二部分的外部,第一配合部设置成位于外圈的内侧面上并且朝向外圈的轴线凸起;第二配合部设置成位于第二部分的外侧面上并且朝向第二部分的轴线凹进;并且在第二部分的母线方向上,第二配合部与环形槽间隔开设置。优选地,外圈和底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包括上述的回转结构;其中,底架为起重机的下车的车架。通过上述方案,本技术的回转结构将内圈设置成分体结构。该内圈包括连接在回转平台底面上的第一部分,和与第一部分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二部分。并且,在第二部分上设置与外圈凹凸限位配合的限位结构。藉此,只需将内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拆卸开,就可以实现底架和回转平台的分离。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连接部位可以设置在便于拆装的部位,以实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快速拆装。例如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部分提供一个竖直方向的暴露在外部的安装面,从而第二部分能够便捷地从第一部分拆装。另外对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可拆卸连接,本技术采用了简单快捷的定位销结构。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回转结构的快速拆装,从而使得从车架上拆除回转平台变得非常容易;另一方面,由于拔下定位销后回转平台上就只连接有第一部分,而第二部分自动附随在车架上,因此 分体运输变得简单易行;再一方面,内圈与回转平台之间不再是螺栓连接,因此解决了螺栓检修困难的问题。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一种回转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另一种回转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回转结构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在图1和图2中:10 车架20回转平台30 外圈300齿圈40 内圈70 销轴在图3中:I车架2 回转平台3外圈31 第一配合部32 螺栓4内圈41第二配合部5第一部分6 第二部分61 环形槽7定位销8 排水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上”和“下”通常是指接近地面的部位是“下”,远离地面的部位是“上”。参考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起重机的回转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回转结构包括位于下方的底架I和位于上方的回转平台2。其中,底架I的顶面上连接有外圈3,回转平台2的底面上连接有内圈4。外圈3具有第一配合部31,内圈4具有第二配合部41。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形成凹凸限位配合,使得内圈4能够相对于外圈3发生相对转动,并且使得该转动的方向由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的配合关系限定。通过使用驱动装置,能够实现内圈4相对于外圈3转动,进而实现回转平台2相对于底架I转动。另外,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形成凹凸限位配合,可以限定外圈3和内圈4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且实现将回转车架2和底架I安装在一起的效果。更详细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内圈4为分体结构,S卩,内圈4包括第一部分5和第二部分6。其中,第一部分5连接在回转平台2的底面上,第二部分6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部分5上。并且,内圈4的第二配合部41设置在第二部分6上。更具体地,当第一部分5和第二部分6连接在一起时,通过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的限位配合,可以限定内圈3和外圈4之间的相对位置; 并且通过内圈3和外圈4的组合结构,使得回转平台2得以支撑在底架I上。当第一部分5和第二部分6分离时,通过第二配合部41和第一配合部31的限位配合,第二部分41可以随附在底架I上;第一部分5则因保持与回转平台2的连接关系而随附在回转平台2上,从而使得底架I和回转平台2彻底分离。也就是说,由于将内圈4设置成分体结构,因此当需要拆装底架I和回转平台2时,只需要对内圈4本身的结构进行拆装操作,而不再需要对内圈4和回转平台2之间进行拆装操作。如此,使得内圈4和回转平台2之间的连接部位不再受回转平台2的形状和结构的制约,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重机的回转结构,该回转结构包括:底架(1),该底架(1)的顶面上连接有具有第一配合部(31)的外圈(3);以及回转平台(2),该回转平台(2)的底面上连接有具有第二配合部(41)的内圈(4);所述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凹凸限位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4)包括:第一部分(5),该第一部分(5)连接在所述回转平台(2)的底面上;以及第二部分(6),该第二部分(6)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5)上;其中,所述第二配合部(41)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6)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机的回转结构,该回转结构包括:底架(I),该底架(I)的顶面上连接有具有第一配合部(31)的外圈(3);以及回转平台(2),该回转平台(2)的底面上连接有具有第二配合部(41)的内圈(4);所述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41)凹凸限位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4)包括:第一部分(5),该第一部分(5)连接在所述回转平台(2)的底面上;以及第二部分(6),该第二部分(6)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5)上;其中,所述第二配合部(41)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6 )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的回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结构包括定位销(7);并且 所述第一部分(5)和第二部分(6)上开设有允许所述定位销(7)穿过的定位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的回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5)为圆筒形,该第一部分(5)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回转平台(2)的底面上,另一端为自由端;并且 所述第二部分(6)上开设有允许所述第一部分(5)的自由端插入的环形槽(61);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5)上的定位孔沿着所述第一部分(5)的径向方向贯穿所述第一部分(5);所述第二部分(6)上的定位孔沿着所述环形槽(61)的径向方向贯穿所述环形槽(61)的两侧侧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重机的回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槽(61)的槽底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部分(6 )的表面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芬芬,姚钢,刘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