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超起桅杆及其前拉预紧装置。前拉预紧装置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移动凸耳,移动凸耳位于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之间;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连接,弹性元件的第二端与移动凸耳的第一端连接;调节油缸,调节油缸的第一端与第二支座连接,调节油缸的第二端与移动凸耳的第二端连接。通过调节油缸的伸缩运动,改变了前拉紧钢丝绳与超起桅杆的拉点位置,达到了调节前拉紧钢丝绳的预紧力的作用,并可以调节整个起重臂的结构刚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起重机、超起桅杆及其前拉预紧装置
本技术涉及起重机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起重机、超起桅杆及其前拉预紧>J-U ρ α装直。
技术介绍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起重机及其超起桅杆的示意图。起重机包括起重臂120,起重臂120的头部安装有动滑轮110,超起桅杆130与起重臂120可枢转地连接。前拉紧装置包括前拉紧钢丝绳100,前拉紧钢丝绳100的一端与超起桅杆130固定连接,另一端绕过动滑轮110后,与超起桅杆130上的棘轮卷扬90连接。起重机还包括后拉紧装置140,其一端与超起桅杆130连接,一端与车身连接。当棘轮卷扬90在张紧油缸的作用下转动时,对前拉紧钢丝绳100施加预紧力,从而将前拉紧钢丝绳100张紧。现有技术中的超起桅杆具有以下缺点:( I)现有技术中的超起桅杆130及前拉紧钢丝绳100以对称的方式布置在起重臂120上,致使起重臂120在回旋平面内刚度对称,在变幅平面内对前拉紧钢丝绳100施加预紧力时对旁弯的影响过小,导致起重机在中长臂吊载时由侧向稳定性或强度决定的起重量得到的提升幅度小。(2)在张紧油缸驱动棘轮卷扬的结构中,通过张紧油缸的活塞杆的伸出推动棘轮卷扬90发生转动,实现前拉紧钢丝绳100的预紧。该结构形式可调节的预紧力范围较小,且棘轮卷扬90、前拉紧钢丝绳100、张紧油缸与紧锁油缸等都布置在棘轮卷扬90的支架上,导致该结构受力复杂,对棘轮卷扬90的支架的强度、刚度要求较高。当棘轮卷扬90的支架布置在超起桅杆130的端部时,还会使得整个超起桅杆130的重心靠近顺风耳端部,降低了整个超起装置的刚度,对起重特性产生了不利影响。(3)在张紧油缸直接作用于前拉紧钢丝绳100的结构形式中,当超起装置的液压系统出现漏油等故障时,会使张紧油缸的压力骤降,进而使得前拉紧钢丝绳100丧失预紧力,导致超起装置对起重臂120的加固作用突然崩溃。(4)对于特定的吊臂伸缩方式来说,(2)和(3)中的结构通过将吊臂举臂到某一角度下进行预紧,但在其他吊 臂仰角下预紧时很不方便,会直接导致前拉紧钢丝绳100在低于该仰角时预紧力增大,而高于该角度时预紧力降低,不利于各吊臂仰角下起重性能的最大发挥。(5)上述(2)和(3)中的结构要求张紧油缸的推力或拉力直接作用于与棘轮卷扬90或前拉紧钢丝绳100上,因此对受力的要求较高,从而导致系统对张紧油缸的性能要求较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起重机、超起桅杆及其前拉预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吊臂处于某一角度时进行预紧,对张紧油缸的性能要求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超起桅杆的前拉预紧装置,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移动凸耳,移动凸耳位于第一支座与第二支座之间;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连接,弹性元件的第二端与移动凸耳的第一端连接;调节油缸,调节油缸的第一端与第二支座连接,调节油缸的第二端与移动凸耳的第二端连接。进一步地,移动凸耳包括本体和与本体连接的钢丝绳连接部;弹性元件与调节油缸分别位于本体的两侧。进一步地,前拉预紧装置还包括导向件,导向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连接,导向件的第二端与第二支座连接;本体上设置在导向孔,导向件穿设在导向孔内。进一步地,弹性元件包括压簧、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可伸缩的第一导向杆和可伸缩的多个第二导向杆,第一导向杆的第一端及第二导向杆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座连接,第一导向杆的第二端及第二导向杆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安装座连接;压簧套设在第一导向杆上,多个第二导向杆围绕第一导向杆的周向设置。进一步地,弹性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可枢转地连接,弹性元件的第二端与移动凸耳的第一端可枢转地连接;调节油缸的第一端与第二支座可枢转地连接,调节油缸的第二端与移动凸耳的第二端可枢转地连接。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 一种超起桅杆,包括壳体,该超起桅杆还包括上述的前拉预紧装置,前拉预紧装置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与壳体连接。进一步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安装在壳体的内部;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槽,前拉预紧装置的移动凸耳的钢丝绳连接部由第一槽突出于壳体的外部。进一步地,超起桅杆还包括摩擦片,摩擦片与壳体的内表面连接,且摩擦片上设置有与第一槽位置对应的第二槽,移动凸耳依次穿过第二槽和第一槽后突出于壳体的外部。根据本技术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包括起重臂和与起重臂连接的超起桅杆,该超起桅杆是上述的超起桅杆。进一步地,超起桅杆还包括棘轮卷扬,起重机还包括前拉紧钢丝绳,前拉紧钢丝绳的一端与棘轮卷扬连接,前拉紧钢丝绳的另一端绕过安装在起重臂的头部的动滑轮且与超起桅杆的移动凸耳的钢丝绳连接部连接。通过调节油缸的伸缩运动,改变了前拉紧钢丝绳与超起桅杆的拉点位置,达到了调节前拉紧钢丝绳的预紧力的作用,并可以调节整个起重臂的结构刚度。另外,本技术中的前拉预紧装置还可将现有技术中需要克服前拉紧钢丝绳的拉力转化为克服移动凸耳与超起桅杆的壳体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因此降低了对调节油缸的要求,并能有效地提高液压系统的可靠性,方便对不同吊臂仰角下得实时预紧力调节。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起重机及其超起桅杆的示意图;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技术中的起重臂、超起桅杆和前拉紧装置的安装示意图;以及图3示意性示出了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0、第一支座;20、第二支座;30、移动凸耳;31、本体;32、钢丝绳连接部;40、弹性元件;41、压簧;42、第一安装座;43、第二安装座;44、第一导向杆;45、第二导向杆;50、调节油缸;60、导向件;70、壳体;71、第一槽;80、摩擦片;81、第二槽;90、棘轮卷扬;100、前拉紧钢丝绳;110、动滑轮;120、起重臂;130、超起桅杆;140、后拉紧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作为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超起桅杆的前拉预紧装置。如图2和图3所示,该前拉预紧装置包括:第一支座10 ;第二支座20 ;移动凸耳30,移动凸耳30位于第一支座10与第二支座20之间;弹性元件40,弹性元件40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10连接,弹性元件40的第二端与移动凸耳30的第一端连接;调节油缸50,调节油缸50的第一端与第二支座20连接,调节油缸50的第二端与移动凸耳30的第二端连接。工作时,请参考图3,调节油缸50可进行伸缩运动。例如,当调节油缸50伸出时,弹性元件40受到压缩,移动凸耳30向左运动;反之,当调节油缸50缩回时,弹性元件40向右伸展,移动凸耳30向右运动,从而改变了前拉紧钢丝绳100与超起桅杆130的拉点位置,达到了调节前拉紧钢丝绳100的预紧力的作用,并可以调节整个起重臂120的结构刚度。另夕卜,通过对左、右两个超起桅杆130的拉点位置的异步移动(即使两个超起桅杆130上的拉点位置不同),还可对旁弯进行实时调节。本技术中的前拉预紧装置还可将现有技术中需要克服前拉紧钢丝绳100的拉力转化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起桅杆的前拉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座(10);第二支座(20);移动凸耳(30),所述移动凸耳(30)位于所述第一支座(10)与所述第二支座(20)之间;弹性元件(40),所述弹性元件(4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10)连接,所述弹性元件(40)的第二端与所述移动凸耳(30)的第一端连接;调节油缸(50),所述调节油缸(5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座(20)连接,所述调节油缸(50)的第二端与所述移动凸耳(30)的第二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起桅杆的前拉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座(10); 第二支座(20); 移动凸耳(30),所述移动凸耳(30)位于所述第一支座(10)与所述第二支座(20)之间; 弹性元件(40),所述弹性元件(4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10)连接,所述弹性元件(40)的第二端与所述移动凸耳(30)的第一端连接; 调节油缸(50),所述调节油缸(5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座(20)连接,所述调节油缸(50)的第二端与所述移动凸耳(30)的第二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拉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凸耳(30)包括本体(31)和与所述本体(31)连接的钢丝绳连接部(32);所述弹性元件(40)与所述调节油缸(50)分别位于所述本体(31)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拉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拉预紧装置还包括导向件(60),所述导向件(6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10)连接,所述导向件(6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座(20)连接;所述本体(31)上设置在导向孔,所述导向件(60)穿设在所述导向孔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拉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40)包括压簧(41)、第一安装座(42)、第二安装座(43)、可伸缩的第一导向杆(44)和可伸缩的多个第二导向杆(45),所述第一导向杆(44)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导向杆(45)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座(42)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杆(44)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导向杆(45)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座(43)连接;所述压簧(41)套设在所述第一导向杆(44)上,所述多个第二导向杆(45)围绕所述第一导向杆(44)的周向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拉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40)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世军,王平,周磊,覃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