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真空管路系统,包括连接管、真空泵以及分别与连接管两端连通的真空三通阀,所述连接管与真空泵连通,所述真空三通阀的开口A与大气连通,开口B与对应真空室连通,开口C与连接管连通,所述真空三通阀的开口B端通过连接支管与电磁阀的一个端口连通,所述电磁阀的另一端口通过气管与气囊连通,所述电磁阀还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端口,在所述连接支管上设置有用于检测连接支管内压力的压力检测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热封装机构的气囊与电磁阀连接,再将电磁阀通过连接支管与真空三通阀中同真空室连通的端口处连接,从而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闭,在热封装时切断气囊与真空室的通路,利用大气与气囊内压力差使气囊膨胀,即可完成热封动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全自动真空包装机中的真空管路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全自动真空包装机(CN201110373338.8)公开的热封装机构中,在进行热封时,需要采用真空泵向气囊充气,完成真空包装后,再对气囊进行泄压,即每次热封时都需要向气囊充气,另外,在真空管路发生系统中,用于连通真空泵和两个真空室的控制阀为三通球阀,抽真空和破真空均由三通球阀来执行,而采用三通球阀主要缺点是执行速度慢,有时执行器不动作,造成机器工作不正常,运行不稳定,严重影响产品的加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大气与气囊内压力差而使气囊膨胀,无需真空泵充气完成真空状态下热封动作,且结构简单、执行速度快、运行稳定的真空管路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真空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管、真空泵以及分别与连接管两端连通的真空三通阀,所述连接管与真空泵连通,所述真空三通阀的开口 A与大气连通,开口 B与对应真空室连通,开口 C与连接管连通,所述真空三通阀的开口 B端通过连接支管与电磁阀的一个端口连通,所述电磁阀的另一端口通过气管与气囊连通,所述电磁阀还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端口,在所述连接支管上设置有用于检测连接支管内压力的压力检测器。本技术所述的真空管路系统,其所述真空三通阀包括阀体以及设置在阀体内的活塞组件,所述阀体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阀体内部分为相互连通的上腔体、中腔体和下腔体,所述真空三通阀的开口 A与上腔体连通,开口 B与中腔体连通,开口 C与下腔体连通,所述活塞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上腔体和下腔体内的上活塞和下活塞,所述上活塞和下活塞通过设置在中腔体内的连杆相互连接,所述中腔体对应的阀体内壁上下端为凸台结构,所述上活塞下端面能够与中腔体对应的阀体内壁上端凸台部分紧密贴合,以使上腔体与中腔体相互隔离,所述下活塞上端面能够与中腔体对应的阀体内壁下端凸台部分紧密贴合,以使下腔体与中腔体相互隔离,所述活塞组件通过驱动机构控制其在阀体内的上下移动。本技术所述的真空管路系统,其在所述连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上滑动轴和下滑动轴,所述上活塞通过上滑动轴以及设置在连杆上的上限位垫圈卡固在连杆的上部,所述下活塞通过下滑动轴以及设置在连杆上的下限位垫圈卡固在连杆的下部。本技术所述的真空管路系统,其在所述上滑动轴与上活塞的结合处以及下滑动轴与下活塞的结合处分别设置有O型密封圈。本技术所述的真空管路系统,其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安装座上的驱动气缸,所述安装座与固定在上端盖上的丝杆连接,所述上滑动轴的上端穿出上端盖,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通过设置在上滑动轴上端的连接头与上滑动轴连接。本技术所述的真空管路系统,其所述上端盖中部向阀体内延伸形成导向定位段,在所述上滑动轴与上端盖的导向定位段之间设置有导向定位套,所述导向定位套通过设置在上端盖上的限位环卡固。本技术所述的真空管路系统,其所述真空三通阀的开口 B通过真空室接头与真空室连通,所述连接管通过真空泵接头与真空泵连通。本技术所述的真空管路系统,其在所述真空泵接头处设置有用于检测真空泵工作时压力的压力检测器。本技术所述的真空管路系统,其所述真空室接头以及连接管分别通过连接座与对应的真空三通阀的开口 B和开口 C连接,在所述连接座以及下端盖与阀体连接的结合处分别设置有O型密封圈,所述真空室接头通过连接支管与电磁阀的一个端口连通。本技术所述的真空管路系统,其所述连接管通过快速连接卡与对应连接座连接。本技术通过将热封装机构的气囊与电磁阀连接,再将电磁阀通过连接支管与真空三通阀中同真空室连通的端口处连接,从而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闭,在热封装时切断气囊与真空室的通路,利用大气与气囊内压力差使气囊膨胀,即可完成真空状态下热封动作;另外真空三通阀通过驱动气缸控制活塞组件在阀体内的上下移动,利用上、下活塞控制各开口之间对应的连通状态,当上活塞堵住中腔体上端时,使真空泵与真空室的连通,实现抽真空动作,当下活塞堵住中腔体下端时,使真空室与大气连通,实现破真空动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真空三通阀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侧视图。图5是图3中A-A剖视图。图中标记:I为连接管,2为快速连接卡,3为真空三通阀,4a为开口 A,4b为开口 B,4c为开口 C,5为连接支管,6为电磁阀,7为气管,8为阀体,9a为上端盖,9b为下端盖,IOa为上腔体,IOb为中腔体,IOc为下腔体,Ila为上活塞,Ilb为下活塞,12为连杆,13a为上滑动轴,13b为下滑动轴,14a为上限位垫圈,14b为下限位垫圈,15为安装座,16为驱动气缸,17为丝杆,18为连接头,19为导向定位套,20为限位环,21为真空室接头,22为真空泵接头,23为连接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和2所示,一种真空管路系统,包括连接管1、真空泵以及分别与连接管I两端连通的真空三通阀3,所述连接管I通过真空泵接头22与真空泵连通,在所述真空泵接头22处设置有用于检测真空泵工作时压力的压力检测器;所述真空三通阀3的开口 A4a与大气连通,开口 B4b通过真空室接头21与对应真空室连通,开口 C4c与连接管I连通,所述真空室接头21通过连接支管5与电磁阀6的一个端口连通,所述电磁阀6的另一端口通过气管7与热封装机构中的气囊连通,所述电磁阀6还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端口,在所述连接支管5上设置有用于检测连接支管5内压力的压力检测器。其中,所述真空室接头21以及连接管I分别通过连接座23与对应的真空三通阀3的开口 Mb和开口 C4c连接,在所述连接座23与阀体8连接的结合处设置有O型密封圈;所述连接管I通过快速连接卡2与对应连接座23连接。如图3、4和5所示,所述真空三通阀3包括阀体8以及设置在阀体8内的活塞组件,所述阀体8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端盖9a和下端盖%,所述阀体8内部分为相互连通的上腔体10a、中腔体IOb和下腔体10c,所述真空三通阀3的开口 A4a与上腔体IOa连通,开口 B4b与中腔体IOb连通,开口 C4c与下腔体IOc连通,在所述下端盖9b与阀体8连接的结合处分别设置有O型密封圈。所述活塞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上腔体IOa和下腔体IOc内的上活塞Ila和下活塞11b,所述上活塞Ila和下活塞Ilb通过设置在中腔体IOb内的连杆12相互连接,在所述连杆12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上滑动轴13a和下滑动轴13b,所述上活塞Ila通过上滑动轴13a以及设置在连杆12上的上限位垫圈14a卡固在连杆12的上部,所述下活塞Ilb通过下滑动轴13b以及设置在连杆12上的下限位垫圈14b卡固在连杆12的下部,在所述上滑动轴13a与上活塞Ila的结合处以及下滑动轴13b与下活塞Ilb的结合处分别设置有O型密封圈。其中,所述中腔体IOb对应的阀体8内壁上下端为凸台结构,所述上活塞Ila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管(1)、真空泵以及分别与连接管(1)两端连通的真空三通阀(3),所述连接管(1)与真空泵(2)连通,所述真空三通阀(3)的开口A(4a)与大气连通,开口B(4b)与对应真空室连通,开口C(4c)与连接管(1)连通,所述真空三通阀(3)的开口B(4b)端通过连接支管(5)与电磁阀(6)的一个端口连通,所述电磁阀(6)的另一端口通过气管(7)与气囊连通,所述电磁阀(6)还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端口,在所述连接支管(5)上设置有用于检测连接支管(5)内压力的压力检测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管(I)、真空泵以及分别与连接管(I)两端连通的真空三通阀(3),所述连接管(I)与真空泵(2)连通,所述真空三通阀(3)的开口 A(4a)与大气连通,开口 B (4b)与对应真空室连通,开口 C (4c)与连接管(I)连通,所述真空三通阀(3)的开口 B (4b)端通过连接支管(5)与电磁阀(6)的一个端口连通,所述电磁阀(6)的另一端口通过气管(7)与气囊连通,所述电磁阀(6)还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端口,在所述连接支管(5 )上设置有用于检测连接支管(5 )内压力的压力检测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三通阀(3)包括阀体(8)以及设置在阀体(8)内的活塞组件,所述阀体(8)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端盖(9a)和下端盖(9b),所述阀体(8)内部分为相互连通的上腔体(IOa)、中腔体(IOb)和下腔体(IOc),所述真空三通阀(3)的开口 A (4a)与上腔体(IOa)连通,开口 B (4b)与中腔体(IOb)连通,开口 C (4c)与下腔体(IOc)连通,所述活塞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上腔体(IOa)和下腔体(IOc)内的上活塞(I Ia)和下活塞(I lb),所述上活塞(I Ia)和下活塞(I Ib)通过设置在中腔体(IOb)内的连杆(12)相互连接,所述中腔体(IOb)对应的阀体(8)内壁上下端为凸台结构,所述上活塞(Ila)下端面能够与中腔体(IOb)对应的阀体(8)内壁上端凸台部分紧密贴合,以使上腔体(IOa)与中腔体(IOb)相互隔离,所述下活塞(Ilb)上端面能够与中腔体(IOb)对应的阀体(8)内壁下端凸台部分紧密贴合,以使下腔体(IOc)与中腔体(IOb)相互隔离,所述活塞组件通过驱动机构控制其在阀体(8 )内的上下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杆(12)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上滑动轴(13a)和下滑动轴(13b),所述上活塞(IIa)通过上滑动轴(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友林,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海科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