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破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80142 阅读:3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9 2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环保工程中处理臭氧尾气的一种一体化的尾气破坏装置。它包括支架、尾气进气管、加热室、催化剂室、风机、尾气排放管、电控箱;所述加热室、催化剂室、尾气排放管、电控箱、风机固定设置于支架上,所述尾气进气管通过管道连接于催化剂室顶部,所述风机抽气口通过管道垂直连接于催化剂室下方侧壁上,风机出风口连接尾气排放管,所述电控箱设置于风机上方与风机电联接,所述尾气排放管固定于电控箱与支架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占用面积较小,饱和湿度臭氧尾气经过加温,相对湿度降低,避免了水汽在催化剂表面凝结,有效地提高了除臭氧率,且流程简单,工艺安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环保工程中处理臭氧尾气的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一体化的尾气破坏装置
技术介绍
臭氧接触池内通常有一定量的剩余臭氧排出,必须对接触池内排出的尾气进行处理。臭氧破坏装置主要有臭氧热力破坏和催化破坏两种,现有的高温破坏装置有体积大、能耗高等缺点。目前现有的催化破坏装置存在除湿效果差,由于催化破坏装置设备气流均为从下至上,将会导致催化剂流化或被吹出破坏器、催化剂容易中毒失效,处理臭氧尾气的效果不甚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催化剂且避免催化剂被吹出的尾气破坏剂。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尾气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尾气进气管、催化剂室、风机、尾气排放管、电控室;所述催化剂室、尾气排放管、电控室、风机固定设置于支架上,所述尾气进气管通过管道连接于催化剂室顶部,所述风机抽气口通过管道垂直连接于催化剂室下方侧壁上,风机出风口连接尾气排放管,所述电控箱设置于风机上方与风机电联接,所述尾气排放管固定于电控箱与支架之间。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了避免催化剂在工作时受进气影响受潮失效,降低进气管湿度,所述进气管与催化剂室之间设有电加热室,所述加热室位于催化剂室顶部并与催化剂室联通,进气管与加热器侧壁通过管道联通。更进一步的,为了保证气流在流经催化剂时水汽不会在催化剂表面凝结,所述加热室为将气流温度控制于70°C的电加热室,所述加热室通过电接线进行电控,所述加热室电连接的接线盒位于电加热室顶部。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了避免催化剂流化或被吹出破坏器,气体是设计由上向下流,所述催化剂室催化剂装填方向为由上到下。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处理氧气浓度较高的尾气,为了避免风机故障时产生的火花引起事故,降低设备运行时的噪音污染,所述风机为铝制离心风机。更进一步的,为了降低噪音,减轻风机工作时震感,所述铝制离心风机外周设有减震垫。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了更好的保障抽气畅通,降低噪音,所述催化剂室与所述铝制离心风机通过黑色氟橡胶软连接管联通。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了避免催化剂在停机时受环境湿度影响受潮失效,阻止环境空气进入催化剂室,所述尾气排放管管口设有超薄式单向阀。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为了监测臭氧浓度,并保证臭氧浓度超过报警值时发出报警信号,所述尾气排放管上设有臭氧浓度检测仪。本技术结构紧凑,占用面积较小,饱和臭氧尾气经过加温成为不饱和尾气,相对湿度减少,避免了催化剂受潮,有效地提高了除臭氧率,且流程简单,工艺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尾气破坏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尾气破坏装置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尾气破坏装置右侧视图;1.机架、2.催化剂反应室、3.电加热室、4.铝制离心风机、5.风机减震器、6.风机出口减震垫、7.电控室、8.进气管、9.尾气排放管、10.臭氧浓度监测仪、11.风机出口软连接、12.电加热室接线盒、13.超薄单向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其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尾气破坏装置它包括所述机架1、催化剂反应室2、电加热室3、铝制离心风机4、风机减震器5、风机出口减震垫6、电控室7、进气管8、尾气排放管9、臭氧浓度监测仪10、风机出口软连接11、电加热室接线盒12、超薄单向阀13。催化剂反应室2、尾气排放管9、电控室7、铝制离心风机4固定设置于尾气破坏装置机架I上,其中,催化剂反应室2通过支撑板固定于机架I左侧中部,催化剂反应室2顶部设有电加热室3,所述电加热室3位于催化剂反应室2顶部并与催化剂反应室2联通,进气管8通过管道连接于电加热室3侧壁上,电加热室接线盒12设置在电加热室3顶部。催化剂反应室2下方侧边通过风机出口软连接11即黑色氟橡胶软连接管连接在铝制离心风机4抽风口,铝制离心风机4固定设置于机架I右下方,出风口连接尾气排放管9,其电控装置电控室7通过支撑板固定设置于机架右侧中部,铝制离心风机4上方,尾气排放管9需两点固定,其中一点固定在机架I顶部横梁上,另一点固定于电控室7支撑板上,整个尾气破坏装置一体化组装在方形机架I上。为了避免催化剂流化或被吹出催化剂反应室2,根据本技术气体由上向下流的设计,催化剂填装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尾气排放管9上设有臭氧浓度检测仪10以便于监测尾气排放管排出的气体的臭氧浓度,并在臭氧浓度超过报警值时发出报警信号,尾气排放管9出口处设有超薄单向阀13,阻止环境空气进入催化剂反应室2,以防止催化剂在停机时受环境湿度影响受潮失效,铝制离心风机4外围设有风机减震器5,以降低铝制离心风机4工作时的震动感,减轻噪音,增强稳定性,同时选用铝制离心风机4而非鼓风机或其他类型风机,可在处理氧气浓度较高的尾气时,有效避免风机故障时产生的火花引起事故。本技术原理是臭氧(O3)是由一个氧分子(O2)携带一个氧原子(O)组成,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可通过催化剂(如霍加拉特)分解成氧气,以避免含臭氧的尾气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技术具体工作流程如下:工作时尾气进气管8上的阀门开启,尾气进入电加热室3,电加热室内部的控制系统根据温度传感器决定电加热室3是否工作,因臭氧在高温下分子比较活泼、易分解,我们通过电加热室3对罐体内部温度进行自动调节,使通过电加热室3的气体其始终维持在60°C -80°C。尾气在加热室加热至75°C左右后进入催化剂反应室2,在催化剂反应室2尾气中的臭氧气体被催化剂还原成氧气。随后反应后的尾气经由铝制离心风机4被抽至尾气排放管9排放至环境中。尾气排放管9上的取样管把部分尾气送入臭氧浓度监测仪10中,如尾气中的臭氧浓度超过报警值则发出报警信号。尾气破坏装置停止工作时,进气管8上的阀门关闭,以防止外界空气进入催化剂反应室2影响催化剂寿命。同时尾气排放管9上的超薄单向阀13能够防止外界空气进入催化反应室影响催化剂的寿命。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只要不超过本技术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都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尾气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尾气进气管、加热室、催化剂室、风机、尾气排放管、电控箱;所述加热室、催化剂室、尾气排放管、电控箱、风机固定设置于支架上,所述尾气进气管通过管道连接于加热室顶部,所述风机抽气口通过管道垂直连接于催化剂室下方侧壁上,风机出风口连接尾气排放管,所述电控箱设置于风机上方与风机电联接,所述尾气排放管固定于电控箱与支架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气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尾气进气管、加热室、催化剂室、风机、尾气排放管、电控箱;所述加热室、催化剂室、尾气排放管、电控箱、风机固定设置于支架上,所述尾气进气管通过管道连接于加热室顶部,所述风机抽气口通过管道垂直连接于催化剂室下方侧壁上,风机出风口连接尾气排放管,所述电控箱设置于风机上方与风机电联接,所述尾气排放管固定于电控箱与支架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与催化剂室之间设有电加热室,所述加热室位于催化剂室顶部并与催化剂室联通,进气管与加热器侧壁通过管道联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气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室通过电接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皓翰李滨傅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卓信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