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忠专利>正文

纺车式渔线轮的双刹车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78493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9 2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钓具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双刹车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切换凸轮与线轮刹车切换开关连接,切换连接件与切换凸轮连接,主刹车调整钮和副刹车调整钮设置于线轮外侧端,主刹车片与主刹车调整钮连接,副刹车片与副刹车调整钮连接,手把部包括线壳、反动插销和拨动片,手把部通过齿轮与线壳连接,反动插销设置于线壳,拨动片设置于线轮刹车切换开关的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主副刹车机构同时集中在线轮内部,明显减小了该产品的外观体积,同时保持了双刹车结构的功能优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钓具用品
,尤其涉及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双刹车机构
技术介绍
现在所有的双刹车纺车式渔线轮,其主刹车在线轮上,副刹车放置在主体内部,这样很容易导致主体结构偏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双刹车机构,本技术将主副刹车同时集成在线轮内部,明显减小了该产品的外观体积,同时保持了双刹车结构的功能优势。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纺车式渔线轮的双刹车机构,包括主体部、线轮部、手把部和抛线壳,所述线轮部、所述抛线壳和所述手把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线轮部包括线轮、线轮刹车切换开关、切换凸轮、切换连接件、主刹车调整钮、副刹车调整钮、主刹车片和副刹车片,所述切换凸轮与所述线轮刹车切换开关连接,所述切换连接件与所述切换凸轮连接,所述主刹车调整钮和所述副刹车调整钮设置于所述线轮外侧端,所述主刹车片与所述主刹车调整钮连接,所述副刹车片与所述副刹车调整钮连接,所述手把部包括线壳、反动插销和拨动片,所述手把部通过齿轮与所述线壳连接,所述反动插销设置于所述线壳,所述拨动片设置于所述线轮刹车切换开关的内侧。作为本技术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双刹车机构的一种改进,所述主刹车调整钮和所述副刹车调整钮均安装于所述线轮外侧端的左侧。作为本技术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双刹车机构的一种改进,所述切换凸轮和所述线轮刹车切换开关之间设置有弹簧。作为本技术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双刹车机构的一种改进,所述反动插销的截面形状设置为“T”形。作为本技术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双刹车机构的一种改进,所述主刹车片和所述副刹车片均设置有至少三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切换凸轮与线轮刹车切换开关连接,切换连接件与切换凸轮连接,主刹车调整钮和副刹车调整钮设置于线轮外侧端,主刹车片与主刹车调整钮连接,副刹车片与副刹车调整钮连接,手把部包括线壳、反动插销和拨动片,手把部通过齿轮与线壳连接,反动插销设置于线壳,拨动片设置于线轮刹车切换开关的内侧。本技术将主副刹车机构同时集中在线轮内部,明显减小了该产品的外观体积,同时保持了双刹车结构的功能优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的剖视图。图3为图1线轮部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图f 3所示,纺车式渔线轮的双刹车机构,包括主体部1、线轮部2、手把部3和抛线壳4,线轮部2、抛线壳4和手把部3设置于主体部1,线轮部2包括线轮16、线轮刹车切换开关7、切换凸轮6、切换连接件11、主刹车调整钮15、副刹车调整钮5、主刹车片12和副刹车片13,切换凸轮6与线轮刹车切换开关7连接,切换连接件11与切换凸轮6连接,主刹车调整钮15和副刹车调整钮5设置于线轮16外侧端,主刹车片12与主刹车调整钮15连接,副刹车片13与副刹车调整钮5连接,手把部3包括线壳8、反动插销9和拨动片10,手把部3通过齿轮31与线壳8连接,当线壳8旋转时可拨动拨动片10,反动插销9设置于线壳8,拨动片10设置于线轮刹车切换开关7的内侧。优选的,主刹车调整钮15和副刹车调整钮5均安装于线轮16外侧端的左侧,在线轮16的内部集成两套刹车结构,并可根据需要随时切换。优选的,切换凸轮6和线轮刹车切换开关7之间设置有弹簧14,弹簧14可以使切换连接件11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优选的,反动插销9的截面形状设置为“T”形。优选的,主刹车片12和副刹车片13均设置有至少三片。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线轮刹车切换开关7通过切换凸轮6的作用,使切换连接件11向右平移,断开线轮16与主刹车片12的连接,使副刹车机构处于工作状态,在此状态下,可通过副刹车调整钮5控制线轮16的刹车力;当转动手把部3的把手22时,将通过齿轮31带动线壳8旋转,通过线壳8上的反动插销9撞击拨动片10,可以使线轮刹车切换开关7归位,此时切换连接件11在弹簧14的作用下向左平移,同时连接线轮16与主刹车片12,在此状态下,副刹车机构失效,可通过主刹车调整钮15控制线轮16的刹车力,实现了线轮16双刹车的切换。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 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技术构成任何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纺车式渔线轮的双刹车机构,包括主体部(1)、线轮部(2)、手把部(3)和抛线壳(4),所述线轮部(2)、所述抛线壳(4)和所述手把部(3)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轮部(2)包括线轮(16)、线轮刹车切换开关(7)、切换凸轮(6)、?切换连接件(11)、主刹车调整钮(15)、副刹车调整钮(5)、主刹车片(12)和副刹车片(13),所述切换凸轮(6)与所述线轮刹车切换开关(7)连接,所述切换连接件(11)与所述切换凸轮(6)连接,所述主刹车调整钮(15)和所述副刹车调整钮(5)设置于所述线轮(16)外侧端,所述主刹车片(12)与所述主刹车调整钮(15)连接,所述副刹车片(13)与所述副刹车调整钮(5)连接,所述手把部(3)包括线壳(8)、反动插销(9)和拨动片(10),所述手把部(3)通过齿轮(31)与所述线壳(8)连接,所述反动插销(9)设置于所述线壳(8),所述拨动片(10)设置于所述线轮刹车切换开关(7)的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1.纺车式渔线轮的双刹车机构,包括主体部(I)、线轮部(2)、手把部(3)和抛线壳(4),所述线轮部(2)、所述抛线壳(4)和所述手把部(3)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轮部(2)包括线轮(16)、线轮刹车切换开关(7)、切换凸轮(6)、切换连接件(11)、主刹车调整钮(15)、副刹车调整钮(5)、主刹车片(12)和副刹车片(13),所述切换凸轮(6)与所述线轮刹车切换开关(7 )连接,所述切换连接件(11)与所述切换凸轮(6 )连接,所述主刹车调整钮(15)和所述副刹车调整钮(5)设置于所述线轮(16)外侧端,所述主刹车片(12)与所述主刹车调整钮(15)连接,所述副刹车片(13)与所述副刹车调整钮(5)连接,所述手把部(3 )包括线壳(8 )、反动插销(9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忠魏国李锋辉
申请(专利权)人:许忠魏国李锋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