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营炉燃烧室套筒的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52121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30 0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野营炉燃烧室的套筒固定结构,在外筒与内筒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相同的簧片;簧片上具有弯折部;弯的部的顶底两端分别与内筒的外壁以及外筒的内壁相抵,且相邻两个簧片之间对应的圆周角相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设了簧片这一具有弯折部的限位部件,在内筒与外筒之间至少等圆周角设有两个相同的簧片,并使簧片弯折部的顶底两端分别与内筒的外壁以及外筒的内壁相抵,以此实现了等间隔固定的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有效地提高了操作人员对套筒的固定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野营炉的固定结构,具体涉及野营炉燃烧室隔层之间的固定结构,特别是套筒与套筒之间需要等间隔设置的固定结构以及相应的固定方法。
技术介绍
对于现有技术来说,野营炉的炉体为多层套筒结构。针对多层套筒之间需要等间隔进行固定,即套筒与套筒之间实现同心固定,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在套筒同一端面处设置一个固定板。首先,根据套筒直径的大小,在固定板上对应的同心接触面上均匀进行焊接点的确定;其次,再将套筒依照焊接点的位置依次进行焊接;最后,获得等间隔的套筒固定结构。但是这样所产生的问题是,由于套筒与固定板在焊接过程中,两者之间接触的位置仅仅在于套筒的筒口边沿处,所以套筒在固定板上无法保持良好的稳固状态。再加上焊接时施力方向上的不均匀,很容易造成套筒在固定板上的滑移,进而使得套筒与套筒之间无法到达预期的等间隔状态。另外,以现有套筒的固定结构,对应的操作步骤也较为繁琐。例如,在将套筒依照焊接点的位置进行焊接的过程中,必须对焊接点进行依次操作,而无法同时进行,这样无疑就制约了固定套筒时效率的提高。另外,受野营炉体积的限制,套筒与套筒之间一般不会有大的间隔,按照现有焊接固定的结构,操作人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产生套筒不好握持固定的问题,进而对套筒固定的加工效率又一次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野营炉燃烧室的套筒固定结构,通过增设限位部件,能够简便的将相邻两个套筒之间进行等间隔固定。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野营炉燃烧室的套筒固定结构,包括两个套筒,分别为外筒和内筒,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相同的簧片;所述簧片上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顶底两端分别与内筒的外壁以及外筒的内壁相抵,且相邻两个簧片之间对应的圆周角相等。进一步,所述簧片上的弯折部可以设为两个以上。进一步,所述簧片弯折部为具有尖端的折角形状。进一步,所述簧片弯折部为平滑的圆弧形状。进一步,所述簧片为具有弯折部的独立条状部件,插接在内筒与外筒之间。进一步,所述内筒与外筒的筒沿至少一侧平齐,所述内筒在其筒沿处设有沿轴向伸出的齿状部件,该齿状部件的齿根位置与外筒同侧的筒沿平齐,所述簧片为该齿状部件翻折形成,齿状部件弯折的顶端指向外筒的内壁。进一步,所述内筒与外筒的筒沿至少一侧平齐,所述内筒在其筒沿处设有沿轴向伸出的齿状部件,该齿状部件的齿顶位置与外筒同侧的筒沿平齐;所述齿状部件包括三片并列的舌片,所述簧片为位于中间位置的舌片弯折形成,舌片弯折的顶端指向外筒的内壁。进一步,所述簧片为固定在外筒内壁和/或内筒外壁上的弯折凸部。进一步,所述外筒与内筒的同一端面设有限位底板,该限位底板上具有波纹结构,所述外筒与内筒的筒沿位于对应波纹结构的凹陷处。一种野营炉燃烧室的套筒固定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a、准备至少两个带有相同弯折部的簧片,以及外筒和内筒;b、将簧片插接在外筒和内筒之间,使簧片弯折部的顶底两端分别与内筒的外壁以及外筒的内壁相抵;c、调整邻簧片之间的圆周角为相等的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增设了簧片这一具有弯折部的限位部件,在内筒与外筒之间至少等圆周角设有两个相同的簧片,并使簧片弯折部的顶底两端分别与内筒的外壁以及外筒的内壁相抵。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外筒与内筒之间完全能够实现等间隔固定的状态,即同心圆的状态。并且,本技术所具备的固定方法,在固定过程中仅将簧片在内筒与外筒之间等圆周角设置,便可实现外筒与内筒之间的等间隔固定。整个过程步骤简单,有效地提高了操作人员对套筒的固定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簧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簧片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簧片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簧片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限位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固定方法的流程图。图中:1、外筒,2、内筒,3、3-1、3-2、3-3、3-4、簧片,4、舌片,5、限位底板。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思路是,在内筒与外筒之间设置具有弯折部的簧片,通过簧片弯折部的顶底两端与内筒与外筒相抵触,以此实现内筒与外筒的等间隔固定。其对应的固定方法也减少了现有技术中通过焊接点固定的步骤,整个过程简单容易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套筒的固定效率。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参见图1,一种野营炉燃烧室的套筒固定结构,包括两个套筒,分别为外筒1和内筒2。在外筒1与内筒2之间的间隙处设有簧片3,该簧片3上具有弯折部,弯折部的顶底两端分别与内筒2的外壁以及外筒1的内壁相抵。为了保证外筒1与内筒2之间均匀受力,以保持等间隔状态,所以簧片3应当至少设置在两个以上,并且相邻两个簧片3之间对应的圆周角也应当相等。同时,还可以将簧片3上的弯折部设为两个以上,用以加强上述效果。弯折部为可以为具有尖端的折角形状,也可以为平滑的圆弧形状。如果弯折部为折角形状,该弯折部的顶端与内筒2的外壁或外筒1的内壁相抵之处为点接触,底端则与对应的内筒2的外壁或外筒1的内壁相抵之处为线接触。如果弯折部为圆弧形状,则该弯折部的顶端与内筒2的外壁或外筒1的内壁相抵之处为面接触,底端则与对应的内筒2的外壁或外筒1的内壁相抵之处同样为线接触。由于本技术中最重要的限位构件为簧片3,而簧片3所具备的形状可以是多样的,只要具备弯折部,能够使弯折部的顶底两端始终与内筒2以及外筒1之间相抵触即可。下面对于簧片3的多种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2,簧片3-1可以设置为具有弯折部的独立条状部件。该簧片3-1上弯折部的顶端与外筒1内壁相抵触,平滑的底部则与内筒2的外壁相抵触。为了加强簧片3-1对套筒之间的限位效果,均匀施加作用力,故在独立条状部件的簧片3-1上下两端可分别设置一个弯折部。实施例二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簧片3-2是从内筒2上延伸出的部件。具体为:内筒2与外筒1的筒沿至少一侧平齐。内筒2在其筒沿处设有沿轴向伸出的齿状部件,该齿状部件的齿根位置与外筒1同侧的筒沿平齐。将齿状部件进行翻折加工后获得弯折部,以此得到设置在外筒1与内筒2之间的簧片3-2。本实施例中簧片3-2的顶端与外筒1的内壁相抵触,底端与内筒2的外部相抵触。实施例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38/201220660679.html" title="野营炉燃烧室套筒的固定结构原文来自X技术">野营炉燃烧室套筒的固定结构</a>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野营炉燃烧室的套筒固定结构,包括两个套筒,分别为外筒和内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相同的簧片;所述簧片上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顶底两端分别与内筒的外壁以及外筒的内壁相抵,且相邻两个簧片之间对应的圆周角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野营炉燃烧室的套筒固定结构,包括两个套筒,分别为外筒和内筒,其
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与内筒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相同的簧片;所述簧片上具有弯折部;
所述弯折部的顶底两端分别与内筒的外壁以及外筒的内壁相抵,且相邻两个簧片之
间对应的圆周角相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上的弯折部可以
设为两个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弯折部为具有尖
端的折角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弯折部为平滑的
圆弧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为具有弯折部的
独立条状部件,插接在内筒与外筒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与外筒的筒沿至
少一侧平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立维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风伦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