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箱型车体智能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42513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9 1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工厂物流输送设备的改造,是一种重载箱型车体智能小车,它具有车组及控制系统,所述的车组是由主车采用载荷梁连接有若干台副车构成,车组中的主车及若干台副车均设有车体;特别是:所述的车体是呈箱型结构,车体箱型结构上设有凹型槽;车组左侧车体的外侧采用滑车安装有积放杆,车组右侧车体的外侧采用滑车安装有防撞杆,防撞杆上设有传感器,所述的防撞杆中的传感器是采用连线与控制系统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块了现有的自行小车所存在的车体容易脱轨及车组积放时前后车组碰撞影响所载工件稳定性的问题,主要用于是现有的自行小车的改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厂物流输送设备的改造,是一种重载箱型车体智能小车。(二).
技术介绍
:工厂装配线上方安装的自行小车是承担着装配线上零部件在各装配工位间移动的输送任务,自行小车是由主车、副车及载荷梁组成;现有的自行小车存在的问题是:①.小车的车体是采用承载轮或是驱动轮安装在输送线的轨道上,小车车体前后的两侧均安装有导轮,主要用于防止小车脱轨,小车的导轮因结构的限制侧向承载能力较差,小车因导轮的失效容易发生脱轨事故装配线上方的输送轨道上一般配置有若干组自行小车,每组自行小车在轨道位于装配工位处积放时前后车组之间容易产生碰撞,碰撞损害小车的寿命及影响小车所载工件的稳定性。(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有的自行小车所存在的车体容易脱轨及小车积放时前后车组碰撞影响所载工件稳定性的问题,提供一种重载箱型车体智能小车。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是:一种重载箱型车体智能小车,它具有车组及控制系统,所述的车组是由主车采用载荷梁连接有若干台副车构成,车组中的主车及若干台副车均设有车体;其特征是:所述的车体是呈箱型结构,车体箱型结构上设有凹型槽;车组左侧车体的外侧采用滑车安装有积放杆,车组右侧车体的外侧采用滑车安装有防撞杆,防撞杆上设有传感器,所述的防撞杆中的传感器是采用连线与控制系统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体是由侧板及连接板所构成的箱型结构,车体箱型结构的上方设有车轴安装孔,车体箱型结构的下方设有吊轴安装孔,车体中的凹型槽是设在箱型结构位于车轴安装孔的下方,在车体位于凹型槽下方前后的连接板上及车体位于吊轴安装孔上方前后的连接板上分别设有四个导轮安装孔。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主车是由调速电机、车体、驱动轮及导轮组成,调速电机的输出轴是安装在车体中的车轴安装孔内,驱动轮是采用锁键安装在车体前后连接板之间的调速电机输出轴的轴颈上,四个导轮是安装在车体中的四个导轮安装孔内,所述的主车中的调速电机是与控制系统连接,所述的主车是在车体中的吊轴安装孔处采用吊轴螺栓构成与载荷梁的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副车是由车体、承载轮及导轮组成,承载轮是采用车轴安装在车体中的车轴安装孔内,四个导轮是安装在车体中的四个导轮安装孔内,所述的副车是在车体中的吊轴安装孔处采用吊轴螺栓构成与载荷梁的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滑车是由滑车体、滑车轮及导轮组成,滑车体的上方设有轴孔,轴孔的下方设有轮槽,轮槽的两侧及轮槽的下方对称设有四个安装孔,滑车体的底板上设有吊轴孔;所述的滑车轮是采用轮轴安装在滑车体的轴孔内,所述的滑车轮的下方是安装在滑车体的轮槽内,所述的四个导轮是安装在滑车体的四个安装孔内。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防撞杆是由关节座、连杆、铰链座、检测杆、滚轮撞块及传感器组成,两个关节座是安装在连杆的两端,连杆一端的关节座是在轴孔处采用螺栓安装在滑车体下方的吊轴孔内,铰链座是采用螺栓安装在滑车体底板安装孔的一侧,检测杆的一端是与铰链座连接,检测杆的另一端连接着滚轮撞块,传感器是安装在铰链座的下方位于检测杆的极限位置处,所述的防撞杆是在连杆另一端关节座的轴孔处采用铰链与车体的外侧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积放杆是由关节座、连杆及积放铲组成,两个关节座是安装在连杆的两端,连杆一端的关节座是在轴孔处采用螺栓安装在滑车体下方的吊轴孔内,积放铲是采用螺栓安装在滑车体底板安装孔的一侧,所述的积放杆是在连杆另一端关节座的轴孔处采用铰链与车体的外侧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详见图1):本专利技术中的车组是安装在轨道I上,在本专利技术载荷梁8的下方连接有稳定架9,稳定架9的下方是采用两个起重葫芦7连接有吊具10 (起重葫芦7的电机是与本专利技术的控制系统32连接,图中未反映),吊具10上承吊有工件11 ;当本专利技术车组承吊着工件11到达装配线的积放工位时,若积放工位处存放有一台车组未走,本专利技术防撞杆6的滚轮撞块27 (详见图8)与前车组尾部积放杆3中的积放铲29 (详见图9)相碰撞,积放铲29的斜面与本专利技术滚轮撞块27的滚轮相互作用,本专利技术中的滚轮撞块27带动检测杆26向上摆动,本专利技术位于检测杆26下方的传感器28的触头触动,本专利技术传感器28的内部电路导通并向本专利技术的控制系统32发出电信号,本专利技术中的控制系统32控制车组的主车5调速电机12停机,避免了本专利技术车组与前车组的碰撞发生。本专利技术与现有的自行小车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是在车体上方导轮安装处设有凹型槽,一旦上方导轮损坏凹型槽的槽边也可卡阻车体不会与轨道脱轨;本专利技术在车组的前端及尾端分别设有防撞杆及积放杆,可避免车组之间在积放工位积放时产生碰撞;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及应用广泛;本专利技术较好的解块了现有的自行小车所存在的车体容易脱轨及车组积放时前后车组碰撞影响所载工件稳定性的问题。(四).附图说明: 图1:本专利技术结构主视 图2:主车结构主视 图3:主车结构左视 图4:副车结构主视 图5:副车结构左视 图6:车体结构主视 图7:车体A—A视 图8:防撞杆结构主视 图9:积放杆结构主视 图10:滑车结构主视 图11:滑车结构左视 图12:滑车体结构主视 图13:滑车体结构左视 图中:I—轨道,2—滑车,3—积放杆,4一副车,5—主车,6—防撞杆,7—起重葫芦,8—载荷梁,9—稳定架,10—吊具,11—工件,12—调速电机,13—车体,14一驱动轮,15—导轮,16—承载轮,17—侧板,18—车轴安装孔,19一连接板,20—导轮安装孔,21 —吊轴安装孔,22—凹型槽,23—关节座,24—连杆,25—铰链座,26—检测杆,27—滚轮撞块,28—传感器,29—积放铲,30—滑车体,31—滑车轮,32—控制系统,33—轮槽,34—轴孔,35—安装孔,36一吊轴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详见图1):一种重载箱型车体智能小车,它具有车组及控制系统32,所述的车组是由主车5采用载荷梁8连接有两台副车4构成,车组中的主车5及两台副车4均设有车体13 ;特别是:所述的车体13是呈箱型结构,车体13箱型结构上设有凹型槽22 ;在车组左侧车体13的外侧采用滑车2安装有积放杆3,在车组右侧车体13的外侧采用滑车2安装有防撞杆6,防撞杆6上设有传感器28,所述的防撞杆6中的传感器28是米用连线与控制系统32连接。本实施例所述的车体13是由侧板17及连接板19所构成的箱型结构(详见图6、图7),车体13箱型结构的上方设有车轴安装孔18,车体13箱型结构的下方设有吊轴安装孔21,车体13中的凹型槽22是设在箱型结构位于车轴安装孔18的下方(详见图7),在车体13位于凹型槽22下方前后的连接板19上及车体13位于吊轴安装孔21上方前后的连接板19上分别设有四个导轮安装孔20。本实施例所述的主车5是由调速电机12、车体13、驱动轮14及导轮15组成(详见图2、图3),调速电机12的输出轴是安装在车体13中的车轴安装孔18内(详见图6、图7),驱动轮14是采用锁键安装在车体13前后连接板19之间的调速电机12输出轴的轴颈上,四个导轮15是安装在车体13中的四个导轮安装孔20内,所述的主车5中的调速电机12是与控制系统32连接,所述的主车5是在车体13中的吊轴安装孔21处采用吊轴螺栓构成与载荷梁8的连接。本实施例所述的副车4是由车体13、承载轮16及导轮15组成(详见图4、图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载箱型车体智能小车,它具有车组及控制系统,所述的车组是由主车采用载荷梁连接有若干台副车构成,车组中的主车及若干台副车均设有车体;其特征是:所述的车体是呈箱型结构,车体箱型结构上设有凹型槽;车组左侧车体的外侧采用滑车安装有积放杆,车组右侧车体的外侧采用滑车安装有防撞杆,防撞杆上设有传感器,所述的防撞杆中的传感器是采用连线与控制系统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曾润贺送军
申请(专利权)人:黄石市中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