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油田调驱的调驱剂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三次采油的开展,人们对厚油层认识的加深,采用调驱剂对油层进行深部处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广泛应用的以聚丙烯酰胺为主的各种地下交联体系,它自身的缺点制约着它的推广应用,主要是成胶条件苟刻,堵塞程度低,不适合大孔道和裂缝油藏,耐温在90°C以下,注入水矿化度不得超过50000mg/L,交联时间较慢,交联体系在地层孔隙内长时间的运移造成扩散、稀释、剪切、降解等,从而造成本来在地面成胶条件就苛刻的交联体系在地下成胶情况变差,甚至造成部分交联体系无法交联;同吋,目前油田需进行调驱作业的井组或区块基本上是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形成水驱大孔道的注水井,此类凝胶强度低,形成凝胶条件之苛刻很难起到较好的深部液流转向作用。同时,现有的微凝胶的制备方法存在着生产效率低,生产的微凝胶的有效含量低的问题。目前技术大多采用聚合物驱油,利用聚合物驱油的基本原理为:通过一定的流体粘度即流度比来提高注入水的波及体积,要求注入液必须保持一致的粘度且连续注入,必须充满整个渗流通道。见效期一般为9个月至3年,有效期3-5年。对所驱油田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油田调驱的高浓度微凝胶调驱剂,其特征在于:它是按重量份数是由50份~60份的丙烯酰胺单体、0.1份~5份的互穿功能单体、0.02份~20份的交联剂单体、1份~10份的乳化剂、20份~30份的分散介质、0.2份~2份的引发剂、10份~30份的去离子水和0.2份~2份的稳定剂制备而成;其中,所述的互穿功能单体的通式为CH3CH=CH?R,其中R为C1~C12烷基醚或C1~C12烷基酯;所述的交联剂单体为2?丙烯酸胺?2?甲基丙磺酸、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二甲基二丙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酸?2?N,N?二甲氨乙酯、乙烯乙二醇缩水甘油醚、N,N?双烯丙基酰胺、双烯丙基双甲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油田调驱的高浓度微凝胶调驱剂,其特征在于:它是按重量份数是由50份 60份的丙烯酰胺単体、0.1份 5份的互穿功能単体、0.02份 20份的交联剂单体、I份 10份的乳化剤、20份 30份的分散介质、0.2份 2份的引发剂、10份 30份的去离子水和0.2份份的稳定剂制备而成; 其中,所述的互穿功能单体的通式为CH3CH=CH-R,其中R为Cl C12烷基醚或Cl C12烷基酯; 所述的交联剂单体为2-丙烯酸胺-2-甲基丙磺酸、N,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ニ甲基ニ丙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酸-2-N,N- ニ甲氨こ酷、こ烯こニ醇缩水甘油醚、N,N-双烯丙基酰胺、双烯丙基双甲基氯化铵或1,4- ニ丁ニ醇ニ缩水ニ甘油醚; 所述的乳化剂为聚醚类、司盘系列、司盘20-吐温40复合体系、司盘20-司盘40复合体系、司盘60-吐温40复合体系、司盘80-吐温40复合体系、司盘80-吐温60复合体系、司盘60体系或司盘80体系; 所述的分散介质为脂肪族、脂环族和芳香族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的混合物,混合物中各组分为任意比; 所述的引发剂为油溶性的偶氮类引发剂、油溶性的过氧化物类引发剂、水溶性引发剂或2-异丁烯酰基こ氧基三甲基氯化胺; 所述稳定剂为氟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脂肪醇聚氧こ烯醚型非离子氟碳表面活性剂体系或聚氧こ烯聚氧丙烯嵌段聚醚型非离子氟碳表面活性剂体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ー种用于油田调驱的高浓度微凝胶调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互穿功能单体为 CH3CH=CH-C(C2H4OC2H5)3 或 CH3CH=CH-C (C2H4OCOCH3) 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ー种用于油田调驱的高浓度微凝胶调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散介质具体为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白油、煤油、石脑油、甲苯、ニ甲苯、苯和环己烷中的ー种或几种的混合物,其中,混合物中各组分为任意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ー种用于油田调驱的高浓度微凝胶调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发剂为油溶性引发剂时,需加入0.4份I份的引发剂溶剂进行溶解,其中,所述的引发剂溶剂为甲苯和ニ甲苯中的ー种或两种的混合物,混合物中各组分为任意比。5.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ー种用于油田调驱的高浓度微凝胶调驱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具体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 一、单体水溶液配制:向50份 60份的丙烯酰胺单体中加入10份 30份的去离子水,搅拌至完全溶解,然后,加入0.1份 5份的互穿功能単体和0.02份 20份的交联剂单体,再次搅拌至溶液澄清无固体不溶物,之后,将溶液的PH值调整至6.5^7.5,得到単体水溶液; ニ、反相乳液体系配制:向20份 30份的分散介质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洪玉,刘永涛,邢平,韩莉华,侯凤芹,赵金姝,
申请(专利权)人:赵金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