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自脱困架,包括固定臂、上摆臂、下摆臂和电动千斤顶,所述固定臂整体形状呈U形,固定臂包括固定臂轴套、固定臂轴杆以及第一垂直连接杆,所述上摆臂为整体呈M形的曲轴结构,上摆臂包括摆臂轴杆,上摆臂杆,上摆臂中间轴杆以及第二垂直连接杆,所述摆臂轴杆可在固定臂轴套内自由转动,所述电动千斤顶的一支撑端套接在固定臂轴杆上,固定臂轴杆可自由转动,另一支撑端套接在上摆臂中间轴杆上,上摆臂中间轴杆可自由转动,所述下摆臂包括抓地铲以及固定连接在抓地铲两端的下摆臂杆,下摆臂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抓地铲,下摆臂杆的另一端连接在上摆臂杆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车辆的自脱困,结构简单、可靠有效、造价低、对现有车辆结构改动微小、不需下车操作,使用极其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陷入泥潭或沙坑后车轮失去驱动力时的自脱困装置,主要应用在轮式机动车上。
技术介绍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泥潭或沙坑等路面时,往往会因为车轮打滑失去牵引力而无法继续行驶。此时一般的解决方法是人工挖开路面,或是垫石块,防滑板等硬质材料,或是用绞盘自车牵引或是使用其他车辆牵弓I等方式脱离困境。在现有的脱困方法中,并无行之有效的可靠方法,车辆自身不具备脱困能力,都需要借助外力使车辆脱困,操作时人员需要车辆外进行操作,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各种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自脱困装置,在车辆陷入泥潭或沙坑失去牵引力时,能够使车辆驶出困境,继续行驶。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有效、造价低、对现有车辆结构改动微小、极易操作、自动脱困。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自脱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臂、上摆臂、下摆臂和电动千斤顶,所述固定臂整体形状呈U形,固定臂包括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两固定臂轴套、设在两固定臂轴套之间且与两固定臂轴套平行的固定臂轴杆以及设置在固定臂轴杆两端用于固定连接固定臂轴套与固定臂轴杆的第一垂直连接杆,所述上摆臂为整体呈M形的曲轴结构,上摆臂包括套设在固定臂轴套内的两摆臂轴杆,垂直连接在摆臂轴杆外端的上摆臂杆,设在摆臂轴杆之间且与两摆臂轴杆平行的上摆臂中间轴杆以及设置在上摆臂中间轴杆两端用于固定连接摆臂轴杆与上摆臂中间轴杆的第二垂直连接杆,所述摆臂轴杆均可在其固定臂轴套内自由转动,所述电动千斤顶包括两个支撑端,一支撑端固定套接在固定臂轴杆上,另一支撑端固定套接在上摆臂中间轴杆上,所述下摆臂包括抓地铲以及固定连接在抓地铲两端的下摆臂杆,下摆臂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抓地铲,下摆臂杆的另一端连接在上摆臂杆上。优选地,所述固定臂上还包含多个装配孔,装配孔用于与车辆底盘的安装连接。优选地,所述下摆臂杆活动连接在上摆臂杆上,下摆臂杆与上摆臂杆连接处相互重叠且其重叠部分的多少可调。优选地,所述电动千斤顶还包括控制电机和控制按钮,控制电机通过控制按钮与汽车的电瓶连接,控制按钮安装在驾驶室。这样,本装置操作起来更为方便,能够在驾驶室就能够实现汽车的自脱困。优选地,所述抓地铲为半弧形且其两侧边缘向下延伸折弯。这样,抓地铲的受力面积大,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同时其两侧边缘向下延伸折弯,这样抓地铲具有很好的抓地能力,使得其工作时更为稳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实现了车辆的自脱困,结构简单、可靠有效、造价低、对现有车辆结构改动微小、不需下车操作,使用极其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自脱困架,包括固定臂1、上摆臂2、下摆臂3和电动千斤顶4,所述固定臂I整体形状呈U形,固定臂I包括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两固定臂轴套101、设在两固定臂轴套101之间且与两固定臂轴套101平行的固定臂轴杆102以及设置在固定臂轴杆102两端用于固定连接固定臂轴套101与固定臂轴杆102的第一垂直连接杆103,所述上摆臂2为整体呈M形的曲轴结构,上摆臂2包括套设在固定臂轴套101内的两摆臂轴杆201,垂直连接在摆臂轴杆201外端的上摆臂杆202,设在摆臂轴杆201之间且与两摆臂轴杆201平行的上摆臂中间轴杆203以及设置在上摆臂中间轴杆203两端用于固定连接摆臂轴杆201与上摆臂中间轴杆203的第二垂直连接杆204,所述摆臂轴杆201均可在其固定臂轴套101内自由转动,所述电动千斤顶4包括两个支撑端401,一支撑端401固定套接在固定臂轴杆102上,另一支撑端401固定套接在上摆臂中间轴杆203上,所述下摆臂3包括抓地铲301以及固定连接在抓地铲301两端的下摆臂杆302,下摆臂杆302的一端固定连接抓地铲301,下摆臂杆302的另一端连接在上摆臂杆202上。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所述固定臂I上还包含多个装配孔,装配孔用于与车辆底盘的安装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所述下摆臂杆302活动连接在上摆臂杆202上,下摆臂杆302与上摆臂杆202连接处相互重叠且其重叠部分的多少可调。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所述电动千斤顶4还包括控制电机和控制按钮402,控制电机通过控制按钮402与汽车的电瓶连接,控制按钮402安装在驾驶室。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所述抓地铲301为半弧形且其两侧边缘向下延伸折弯。参照图1和图2,提供本专利技术一种汽车自脱困架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固定臂1、上摆臂2、下摆臂3和电动千斤顶4,所述固定臂I整体形状呈U形,固定臂I包括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两固定臂轴套101、设在两固定臂轴套101之间且与两固定臂轴套101平行的固定臂轴杆102以及设置在固定臂轴杆102两端用于固定连接固定臂轴套101与固定臂轴杆102的第一垂直连接杆103,所述上摆臂2为整体呈M形的曲轴结构,上摆臂2包括套设在固定臂轴套101内的两摆臂轴杆201,垂直连接在摆臂轴杆201外端的上摆臂杆202,设在摆臂轴杆201之间且与两摆臂轴杆201平行的上摆臂中间轴杆203以及设置在上摆臂中间轴杆203两端用于固定连接摆臂轴杆201与上摆臂中间轴杆203的第二垂直连接杆204,所述摆臂轴杆201均可在其固定臂轴套101内自由转动,所述电动千斤顶4包括两个支撑端401, —支撑端401固定套接在固定臂轴杆102上,固定臂轴杆102可自由转动,另一支撑端401固定套接在上摆臂中间轴杆203上,上摆臂中间轴杆203可自由转动,所述下摆臂3包括抓地铲301以及固定连接在抓地铲301两端的下摆臂杆302,下摆臂杆302的一端固定连接抓地铲301,下摆臂杆302的另一端连接在上摆臂杆202上。其中:所述固定臂I上还包含多个装配孔,装配孔用于与车辆底盘的安装连接。所述电动千斤顶4还包括控制电机和控制按钮402,控制电机通过控制按钮402与汽车的电瓶连接,控制按钮402安装在驾驶室。本专利技术的所述下摆臂杆302活动连接在上摆臂杆202上,下摆臂杆302与上摆臂杆202连接处相互重叠且其重叠部分的多少可调。通过调整下摆臂杆与上摆臂杆连接处重叠部分的多少,同时也达到调节整体摆臂行程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抓地铲301为半弧形且其两侧边缘向下延伸折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抓地铲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如倒“U”形、倒“V”形等等。抓地铲的设计一方面是考虑其承载能力,因此其材质是强度很高的金属或者合金材质,同时其受力面积要足够大,能够牢牢支撑在受力面上,这也就要求其具有很好的固定也就是“抓地”能力。本实施例中,抓地铲是长条形且其截面呈拱形,具有足够大的受力面积,同时能够具有出色的抓地能力,使得支撑效果更为稳定。本专利技术汽车自脱困架的工作过程描述:当汽车陷入泥潭或沙坑时,驾驶员按下脱困控制按钮,电动千斤顶启动并缓慢撑开。电动千斤顶的两个支撑端分别与固定臂轴杆以及上摆臂中间轴杆连接;固定臂与车身固定连接,固定臂以及固定臂轴杆均无法与车身产生位移运动;上摆臂与固定臂通过摆臂轴杆和固定臂轴套装配,上摆臂可通过摆臂轴杆相对于固定臂转动;在千斤顶的两个支撑端撑开时,上摆臂在电动千斤顶的作用下向下后方弧形运动,下摆臂跟随上摆臂运动。当下摆臂的抓地铲运动到与地面接触后,电动千斤顶继续撑开,抓地铲的下后方的弧形运动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自脱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臂、上摆臂、下摆臂和电动千斤顶,所述固定臂整体形状呈U形,固定臂包括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两固定臂轴套、设在两固定臂轴套之间且与两固定臂轴套平行的固定臂轴杆以及设置在固定臂轴杆两端用于固定连接固定臂轴套与固定臂轴杆的第一垂直连接杆,所述上摆臂为整体呈M形的曲轴结构,上摆臂包括套设在固定臂轴套内的两摆臂轴杆,垂直连接在摆臂轴杆外端的上摆臂杆,设在摆臂轴杆之间且与两摆臂轴杆平行的上摆臂中间轴杆以及设置在上摆臂中间轴杆两端用于固定连接摆臂轴杆与上摆臂中间轴杆的第二垂直连接杆,所述摆臂轴杆均可在其固定臂轴套内自由转动,所述电动千斤顶包括两个支撑端,一支撑端固定套接在固定臂轴杆上,另一支撑端固定套接在上摆臂中间轴杆上,所述下摆臂包括抓地铲以及固定连接在抓地铲两端的下摆臂杆,下摆臂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抓地铲,下摆臂杆的另一端连接在上摆臂杆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自脱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臂、上摆臂、下摆臂和电动千斤顶,所述固定臂整体形状呈U形,固定臂包括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两固定臂轴套、设在两固定臂轴套之间且与两固定臂轴套平行的固定臂轴杆以及设置在固定臂轴杆两端用于固定连接固定臂轴套与固定臂轴杆的第一垂直连接杆,所述上摆臂为整体呈M形的曲轴结构,上摆臂包括套设在固定臂轴套内的两摆臂轴杆,垂直连接在摆臂轴杆外端的上摆臂杆,设在摆臂轴杆之间且与两摆臂轴杆平行的上摆臂中间轴杆以及设置在上摆臂中间轴杆两端用于固定连接摆臂轴杆与上摆臂中间轴杆的第二垂直连接杆,所述摆臂轴杆均可在其固定臂轴套内自由转动,所述电动千斤顶包括两个支撑端,一支撑端固定套接在固定臂轴杆上,另一支撑端固定套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华,
申请(专利权)人:黄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