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iCMOS工艺中寄生N-I-P型PIN器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714553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18: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BiCMOS工艺中寄生N-I-P型PIN器件结构,包括:P型衬底上形成有有源区、P型膺埋层和浅沟槽隔离,浅沟槽隔离形成于P型膺埋层的上方,P型膺埋层和浅沟槽隔离位于有源区两侧,P型膺埋层与有源区相连;N型重掺杂区形成于有源区上方,多晶硅层形成于钱沟槽隔离区上方与N型重掺杂区相邻;N型重掺杂区和P型膺埋层分别通过接触孔引出连接金属连线。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BiCMOS工艺中寄生N-I-P型PIN器件结构的制造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寄生N-I-P型PIN器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能实现插入损耗在2dB以下,隔离度达到30dB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BiCMOS工艺中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BiCMOS工艺中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常规的Bipolar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采用高掺杂的集电区埋层,以降低集电区电阻,采用高浓度高能量N型注入,连接集电区埋层,形成集电极引出端(collectorpick-up)。集电区埋层上外延中低掺杂的集电区,在P型掺杂的外延形成基区,然后重N型掺杂多晶娃构成发射极,最终完成bipolar的制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BICMOS工艺中的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能实现低插入损耗和高隔离度。为此,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一种BICMOS工艺中的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的制作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包括:P型衬底上形成有有源区、P型膺埋层和浅沟槽隔离,浅沟槽隔离形成于P型膺埋层的上方,P型膺埋层和浅沟槽隔离位于有源区两侧,P型膺埋层与有源区相连;N型重掺杂区形成于有源区上方,多晶硅层形成于钱沟槽隔离区上方与N型重掺杂区相邻;N型重掺杂区和P型膺埋层分别通过接触孔弓I出连接金属连线。其中,所述有源区具有P型杂质。本专利技术的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I)在P型衬底上制作浅沟槽隔离,在浅沟槽隔离底部注入形成P型膺埋层;(2)淀积多晶硅层;(3)注入形成N型重掺杂区;(4)去除部分多晶硅层,将P型膺埋层和N型重掺杂区分别通过接触孔引出,在接触孔中填充钛或锡以及金属钨,连接金属连线。进一步改进,在步骤(2)和(3)之间,增加步骤(A)注入轻掺杂P型杂质形成有源区,热退火。进一步改进,实施步骤(I)时,注入硼或铟杂质,剂量为IeHcnT2至lel6Cm_2,能量小于15keV0进一步改进,实施步骤(4)时,注入磷或砷杂质,剂量为lel4cm_2至lel6cm_2,能量为 2keV 至 IOOkeV0进一步改进,实施步骤(A)时,注入硼或铟杂质,剂量为lel2cm_2至5el3cm_2,能量为 IOOkeV 至 2000keV。本专利技术的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其P型区通过在浅沟槽隔离底部进行高剂量、低能量的P型杂质注入形成;其I型区在有源区进行P型轻掺杂注入或不进行杂质注入形成;其N型区在源区表面淀积多晶硅(及NPN管的发射极多晶硅),进行重掺杂注入形成。控制所述有源区宽度,保证膺埋层的P型重掺杂可以往中间扩散并有效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从T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模拟(如图3所示),以SiGe HBT为例,基区外延掺杂的是锗和硼的寄生PIN的结果来看,在选取合适的PIN结构的(包括有源区宽度等)情况下,该PIN器件的能实现插入损耗在2dB以下,隔离度达到30dB以上.本专利技术的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能实现低插入损耗和高隔离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一种传统PIN器件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PIN器件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PIN器件结构与传统PIN器件结构正向电压-电流特性曲线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PIN器件结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PIN器件结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一,其显示步骤(I)所形成的器件结构。图6是本专利技术PIN器件结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一,其显示步骤(2)所形成的器件结构。图7是本专利技术PIN器件结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二,其显示步骤(3)所形成的器件结构。图8是本专利技术PIN器件结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三,其显示步骤(4)所形成的器件结构。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包括:P型衬底上形成有有源区、P型膺埋层和浅沟槽隔离,浅沟槽隔离形成于P型膺埋层的上方,P型膺埋层和浅沟槽隔离位于有源区两侧,P型膺埋层与有源区相连;N型重掺杂区形成于有源区上方,多晶硅层形成于钱沟槽隔离区上方与N型重掺杂区相邻;N型重掺杂区和P型膺埋层分别通过接触孔弓丨出连接金属连线;其中,所述有源区具有P型杂质。如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I)如图5所示,在P型衬底上制作浅沟槽隔离,在浅沟槽隔离底部注入形成P型膺埋层;(2)如图6所示,注入轻掺杂P型杂质形成有源区,热退火。(3)如图7所示,淀积多晶硅层;(4)如图8所示,注入形成N型重掺杂区;(5)去除部分多晶硅层,将P型膺埋层和N型重掺杂区分别通过接触孔引出,在接触孔中填充钛或锡以及金属钨,连接金属连线形成如图1所示器件结构。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BiCMOS工艺中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其特征是,包括:P型衬底上形成有有源区、P型膺埋层和浅沟槽隔离,浅沟槽隔离形成于P型膺埋层的上方,P型膺埋层和浅沟槽隔离位于有源区两侧,P型膺埋层与有源区相连小型重掺杂区形成于有源区上方,多晶硅层形成于钱沟槽隔离区上方与N型重掺杂区相邻;N型重掺杂区和P型膺埋层分别通过接触孔引出连接金属连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有源区具有P型杂质。3.一种BiCMOS工艺中寄生N-1-P型PIN器件结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包括: (1)在P型衬底上制作浅沟槽隔离,在浅沟槽隔离底部注入形成P型膺埋层; (2)淀积多晶硅层; (3)注入形成N型重掺杂区; (4)去除部分多晶硅层,将P型膺埋层和N型重掺杂区分别通过接触孔引出,在接触孔中填充钛或锡以及金属钨,连接金属连线。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⑵和(3)之间,增加步骤(A)注入轻掺杂P型杂质形成有源区,热退火。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实施步骤(I)时,注入硼或铟杂质,剂量为 lel4cm 2 至 lel6cm 2,能量小于 15keV。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实施步骤(4)时,注入磷或砷杂质,剂量为 lel4cm 2 至 lel6cm 2,能量为 2keV 至 IOOkeV。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实施步骤(A)时,注入硼或铟杂质,剂量为 lel2cnT2 至 5el3cnT2,能量为 IOOkeV 至 2000keV。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BiCMOS工艺中寄生N-I-P型PIN器件结构,包括P型衬底上形成有有源区、P型膺埋层和浅沟槽隔离,浅沟槽隔离形成于P型膺埋层的上方,P型膺埋层和浅沟槽隔离位于有源区两侧,P型膺埋层与有源区相连;N型重掺杂区形成于有源区上方,多晶硅层形成于钱沟槽隔离区上方与N型重掺杂区相邻;N型重掺杂区和P型膺埋层分别通过接触孔引出连接金属连线。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BiCMOS工艺中寄生N-I-P型PIN器件结构的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寄生N-I-P型PIN器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能实现插入损耗在2dB以下,隔离度达到30dB以上。文档编号H01L21/331GK103107186SQ201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BiCMOS工艺中寄生N‑I‑P型PIN器件结构,其特征是,包括:P型衬底上形成有有源区、P型膺埋层和浅沟槽隔离,浅沟槽隔离形成于P型膺埋层的上方,P型膺埋层和浅沟槽隔离位于有源区两侧,P型膺埋层与有源区相连;N型重掺杂区形成于有源区上方,多晶硅层形成于钱沟槽隔离区上方与N型重掺杂区相邻;N型重掺杂区和P型膺埋层分别通过接触孔引出连接金属连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君刘冬华钱文生段文婷石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