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成像系统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及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而于周边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通过上述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压制整体成像系统镜头组总长度并有效提升该镜头组的视角,有利于应用于薄型化且广角视野的用途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成像系统镜头组,特别是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以及红外线摄影的成像系统镜头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市场上对于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稱合元件(Charge CoupledDevice, 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兀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Sensor, CMOS Sensor)两种。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感光元件的画素尺寸缩小,带动小型化摄影镜头逐渐往高画素领域发展,对于镜头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动态捕捉技术的问世,应用于智慧型电视或体感游戏机等,亦扩张了小型摄影镜头的应用,其最大特色是使用者直觉式操作,直接靠红外线摄影机捕捉使用者的动作,将体感操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因此,使用红外线波段的小型化摄影镜头需求也逐渐提高;具备广视场角的镜头,更可以扩张摄影机动态捕捉的范围。有鉴于此,产业中急需一种适用于轻薄、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光学镜头架构,一方面可对一般性摄影需求(广视角、大光圈、画质等)加以优化,另一方面,亦可针对红外线动态捕捉的应用,加以最佳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成像系统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及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而于周边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其中,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且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是满足下列关系式:-0.5<(R1+R2)/(R1-R2X1.0 ;及 1.65<fl/f2<5.0。优选的,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另包含一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所述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且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是满足下列关系系式:0.65〈SL/TTL〈0.88。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l,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是满足下列关系式:2.0<fl/f2<3.4。优选的,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临界点。优选的,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是满足下列关系式:-1.33<R5/f<-0.55。优选的,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2,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是满足下列关系式:0.28<CT2/f<0.50。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 R2,是满足下列关系式:-0.1〈(R1+R2)/(R1-R2)〈0.8。优选的,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6,是满足下列关系式:0〈(R5+R6)/(R5-R6)〈0.8。优选的,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另包含一光圈,所述光圈比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物侧。优选的,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是满足下列关系式:2.0〈f/f2〈3.6。优选的,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光轴交点至所述物侧面上的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31,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上的点与光轴的离轴高度为Y,所述位移距离Sag31对该离轴高度Y的一次微分值为Dsag31,其由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中心至周边具有至少两次正负变号。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于周边处为凹面。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是满足下列关系式:1.0mm<Td<2.70mm。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成像系统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及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而于周边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其中,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且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5,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是满足下列关系式:-0.5〈 (R1+R2) / (R1-R2)〈1.0 ;及-L 33<R5/f<-0.55。优选的,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是满足下列关系式:0.5〈f/fl〈l.1。优选的,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是满足下列关系式:2.0〈f/f2〈3.6。优选的,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临界点。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是满足下列关系式:1.0mm<Td<2.70mm。优选的,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的最大视角为F0V,是满足下列关系式:75度<F0V〈100 度。优选的,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其入瞳孔径为EPD,是满足下列关系式:1.4<f/EPD<2.6。优选的,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光轴交点至所述物侧面上的点间,与光轴水平的位移距离为Sag31,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上的点与光轴的离轴高度为Y,所述位移距离Sag31对所述离轴高度Y的一次微分值为Dsag31,其由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中心至周边具有至少两次正负变号。又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成像系统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及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而于周边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其中,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并且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使用于780nm 950nm的波长范围,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l,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是满足下列关系式:-0.5<(R1+R2)/(R1-R2)<1.0。优选的,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优选的,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的整体焦距为f,其入瞳孔径为EPD,是满足下列关系式:1.4<f/EPD<2.4。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l,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是满足下列关系式:2.0<fl/f2<3.4。优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系统镜头组,其特征是,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及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而于周边处为凸面,其物侧面及像侧面皆为非球面,且其材质为塑胶; 其中,所述成像系统镜头组具屈折力的透镜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及所述第三透镜;且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是满足下列关系式: ‑0.5<(R1+R2)/(R1‑R2)<1.0;及 1.65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伯纶,薛钧哲,陈纬彧,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