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风机组件、滤网组件及水箱组件,风机组件设置于壳体中,滤网组件设置于壳体的进风口处,水箱组件设置于壳体下部的空腔中,水箱组件包括水箱、水泵和连接管,水箱组件的出水口与设置于壳体或者滤网组件上的进水口连接,连接点位于水箱的正上方,进水口通过输水管路与设置于壳体或者滤网组件上的出水口连接。水泵通过电连接触点与壳体之间实现电路连接,工作时水箱中的水通过水泵及输水管路流到滤网组件的分布器中,然后经滤材缓缓流下,润湿整个滤材,多余的水及连接处泄漏的水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流回水箱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水箱抽取方便,便于组件化生产及售后维修操作,彻底解决了因水路系统泄漏导致的障故隐患。(*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借助水分蒸发实现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的装置,尤其涉及到一种空气调节装置的供水系统。
技术介绍
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借助水分蒸发实现空气调节的装置如冷风扇等,都在装置内部设有水循环组件,用于实现降温或者加湿功能,该水循环组件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用于储存水的水箱、用于提供水循环动力的水泵等装置。使用过程中,水箱需要经常加水,同时为了保持水箱的清洁卫生,水箱需要定期清洗,加水和清洗都需要抽取水箱,为了方便水箱抽取,中国专利文件201020233023.4公布了一种水箱与水泵一体式的空气调节装置,该装置的水循环组件包括水箱和潜水泵,所述潜水泵固定安装在水箱内,在水箱外壁上设有电源接插口与水泵电联结,所述潜水泵的水管与设置在水箱立壁上的水管接口相联通,该水管接口与设置在壳体内腔的水循环组件的水管接口相对接后,潜水泵即可向该水循环最近泵水。该装置解决了水箱和水泵的抽取问题,但是其水管接口位于水箱外侧,需要做到完全密封对接,对两个水管接头的装配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在空气调节装置内部漏水;其次,所述的水管接口连接方向平行于水箱的抽取方向,水管接口要实现密封配合,必须要有一定的预紧力,预紧力使得水箱抽取费力,操作不方便;最后,水循环组件的管路置于壳体内腔,装配不方便,尤其是维修不便,需要拆开整个壳体才可以维修水循环组件的管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设计生产一种空气调节装置,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风机组件、滤网组件及水箱组件,输水管路设置于壳体或者滤网组件中,输水管路的进水端在水箱组件的正上方通过进水口与水箱组件的出水口连接,连接处泄漏的水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流回水箱中。所述风机组件设置于壳体内,提供空气循环的动力。所述滤网组件设置于壳体的进风口处,包括滤网框、滤材和输水管路,所述滤网框是整个滤网组件的骨架,滤网框上部设有一分布器,所述滤材设置于滤网框内分布器的正下方,所述输水管路进水端与滤网组件下部的进水口连接装配,输水管路的出水端与设置于分布器内的出水口连接装配。所述水箱组件设置于壳体的下方,包括水箱、水泵和连接管,所述水泵设置于水箱底部的外侧,水泵通过水泵进口与水箱联通,水泵的水泵出口通过连接管与水箱组件的出水口连接,水箱前方的立壁上设有电连接触点,用于水泵的电路连接。水箱组件和滤网组件装入壳体后,水箱组件的电连接触点与设置与壳体上的电连接触点连接,接通水泵的供电电路,水箱组件的出水口与设置于滤网组件上的进水口连接,联通滤网组件和水箱组件之间的水路。工作时,水箱中的水从水泵进口进入水泵,在水泵的驱动下从水泵出口经连接管到达水箱组件的出水口,然后经过设置于滤网组件上的进水口进入输水管路,再经设置于滤网组件上的出水口进入分布器中,最后经分布器从滤材顶部缓慢流下,润湿整个滤材,多余的水分经滤网框下部后回流到水箱中,完成整个水循环过程。本技术提供的方案所有的输水管路及其接口都设置于水箱的正上方,即便水路出现泄漏,水也会自动回流到水箱中,不会进入到壳体内部损坏电子元器件,彻底解决了现有技术因水路故障损坏其它器件的隐患;其次水泵和输水管路都设置在独立于壳体外的可拆卸组件中,便于组件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另外水泵和输水管路设置于壳体外的可拆卸组件中,维修水泵和输水管路就不需拆开壳体,降低售后维修成本;最后水箱组件的出水口和滤网组件的进水口在水箱的正上方通过端面配合进行连接,该连接允许泄漏,所以配合所需预紧力非常小,借用滤网组件本身的重力提供该端面配合的预紧力即可,并且该预紧力方向与水箱组件抽取方向垂直,对用户抽取水箱操作的影响很小,解决了现有技术因为水路全密封连接所需要的预紧力严重影响用户抽取水箱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取出水箱组件和滤网组件后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取出水箱组件和滤网组件后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3取出水箱组件和滤网组件后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技术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I)、风机组件(2)、滤网组件(3)及水箱组件(4)。所述风机组件(2)设置于壳体(I)内,提供空气循环的动力。所述滤网组件(3)设置于壳体(I)的进风口处,包括滤网框(32)、滤材(33)和输水管路(31),所述滤网框(32)是整个滤网组件(3)的骨架,滤网框(32)上部设有一分布器(36),所述滤材(33)设置于滤网框(32)内分布器(36)的正下方,所述输水管路(31)进水端与滤网组件(3)下部的进水口(35)连接装配,输水管路(31)的出水端与设置于分布器(36)内的出水口(34)连接装配。所述水箱组件(4)设置于壳体(I)的下方,包括水箱(41)、水泵(43)和连接管(42),所述水泵(43)设置于水箱(41)底部的外侧,水泵(43)的水泵进口(431)与水箱(41)联通,水泵(43 )的水泵出口( 432 )通过连接管(42 )与水箱组件(4 )的出水口( 44 )连接,水箱(41)前方的立壁上设有电连接触点(411 ),用于水泵(43)的电路连接。水箱组件(4)和滤网组件(3)装入壳体(I)后,水箱组件(4)的电连接触点(411)与设置与壳体(I)上的电连接触点(11)连接,接通水泵(43)的供电电路,水箱组件(4)的出水口( 44 )与设置于滤网组件上(3 )的进水口( 35 )连接,联通滤网组件(3 )和水箱组件(4 )之间的水路。工作时,水箱(41)中的水从水泵(43)的水泵进口(431)进入水泵(43),在水泵(43)的驱动下从水泵(43)的水泵出口(432)经连接管(42)到达水箱组件(4)的出水口(44),然后经过设置于滤网组件(3)上的进水口(35)进入输水管路(31),再经设置于滤网组件(3)上的出水口(34)进入分布器(36)中,最后经分布器(36)从滤材(33)的顶部缓慢流下,润湿整个滤材(33),多余的水分经滤网框(32)下部后回流到水箱(41)中,完成整个水循环过程。实施例2如图3和图4所不,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输水管路(31)设置于壳体(I)上,输水管路(31)的进水端与设置于壳体(I)上的进水口(35)连接装配,输水管路(31)的出水端与设置于壳体(I)上的出水口(34)连接装配。水箱组件(4)装入壳体(I)后,水箱组件(4)的出水口(44)与设置于壳体(I)上的进水口(35)连接;所述滤网组件(3)包括滤网框(32)和滤材(33),所述滤网框(32)上部设有一分布器(36),滤材(33)设置于滤网框(32)内位于分布器(36)的正下方,滤网组件(3)装入壳体(I)后,滤网组件(3)上部的分布器(36)位于设置于壳体(I)上的出水口(34)的下方,以确保从设置于壳体(I)上的出水口(34)流出的水能流进滤网组件(3)上部的分布器(36)中。实施例3如图5和图6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水泵(43)为潜水泵,置于水箱(41)内侧底部,安装简便,水箱(41)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模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1)、风机组件(2)、滤网组件(3)及水箱组件(4),风机组件(2)设置于壳体(1)中,滤网组件(3)设置于壳体(1)的进风口处,水箱组件(4)设置于壳体(1)下部的空腔中,水箱组件(4)包括水箱(41)、水泵(43)和连接管(42),水泵通(43)过电连接触点(411)与壳体(1)之间实现电路连接,其特征在于:水箱组件(4)的出水口(44)与设置于壳体(1)或者滤网组件(3)上的进水口(35)的连接点位于水箱(41)的正上方,以便从连接点处泄漏的水能自动流回水箱(41)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I)、风机组件(2)、滤网组件(3)及水箱组件(4),风机组件(2)设置于壳体(I)中,滤网组件(3)设置于壳体(I)的进风口处,水箱组件(4)设置于壳体(I)下部的空腔中,水箱组件(4)包括水箱(41)、水泵(43)和连接管(42),水泵通(43 )过电连接触点(411)与壳体(I)之间实现电路连接,其特征在于:水箱组件(4 )的出水口(44)与设置于壳体(I)或者滤网组件(3)上的进水口(35)的连接点位于水箱(41)的正上方,以便从连接点处泄漏的水能自动流回水箱(41)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超,
申请(专利权)人:刘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