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软土地基板桩码头结构,其中码头由临时围堤、前板桩墙、后锚碇墙、锚碇拉杆、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之间的加固土体组合而成;其中临时围堤设置在软土地基上,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穿透堤身和软土层进入承载力较高土层;打设轨道桩基;在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之间的软土,通过水泥搅拌桩进行加固;抛填前板桩墙后面抛石棱体和后锚碇墙前的抛石棱体;通过锚碇拉杆连接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最终合成整体的板桩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形成的板桩码头能够直接应用软土地基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海岸码头,具体涉及一种板桩结构码头。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水路运输发展需求,新港口的选址和建设不得不面向软土地基扩展。在软土地基建造港区多采用防波堤掩护,挖入式港池为主,为了增大投资效益,需要扩大港区陆域面积,充分利用港池水域,因此在这类港区常采用满堂式布置。在满堂式布置中,最节省港池面积增大陆域面积的结构型式,应属板桩结构。但是传统的板桩码头结构型式适用范围狭窄,仅适用于码头吨位等级小,地质条件好的场地。随着应用需求的迫切和科技的进步,设计针对砂土地基提出遮帘板桩结构和卸荷板桩结构,这两种新型结构能够有效的遮挡由砂土、碎石土产生的土压力,可以明显改善板桩墙的受力条件,使得板桩码头能够适应更大的船舶使用要求。目前这两种板桩新结构型式在砂土地基上应用基本成熟。但是这类板桩结构直接应用软土地基上,存在以下问题:(I)软土摩擦角很小,随着填土高差增加产生巨大水平力,致使遮帘板桩和板桩前墙弯矩过大;( 2 )软土剪切强度低,遮帘板桩起不到遮帘作用,软土可以绕过遮帘桩作用到前墙上;(3)软土将所受的竖向荷载转化为水平荷载的比例较大,增大了板桩墙上的弯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板桩结构直接应用软土地基上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的软土地基板桩码头结构,该结构减小板桩和遮帘桩上的水平土压力,使其在码头前沿水深加深后,板桩结构能够满足安全、适用、耐久的要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软土地基板桩码头结构,所述码头结构包括:临时围堤,所述临时围堤设置在软土地基上;前板桩墙,所述前板桩墙穿透临时围堤的堤身和软土层进入好土层;后锚碇墙,所述后锚碇墙穿透临时围堤的堤身和软土层进入好土层;轨道桩基,所述轨道桩基打设在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之间,并穿透临时围堤的堤身和软土层进入好土层;水泥搅拌桩,所述水泥搅拌桩设置在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之间,对软土进行加固;锚碇拉杆,所述锚碇拉杆连接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抛石棱体,所述抛石棱体抛填于前板桩墙的后面和后锚碇墙的前面。在码头结构的优选实例中,所述软土地基中打设有若干排水板,以形成软土排水通道。进一步的,所述临时围堤为斜坡式袋装砂被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前板桩墙为连续T形结构。进一步,所述轨道桩基包括前轨道桩基和后轨道装置,分别与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对应打设。进一步的,所述水泥搅拌桩对软土进行加固的深度超过码头前水域设计泥面5m以上,并且加固后土体的内摩擦角大于30°。根据上述方案形成的板桩结构码头具有以下优点:(I)板桩码头与围堤结合,即完成船舶靠泊功能,又兼具岸壁功能,有效地减少工程投资,增加了港池陆域面积;(2)先形成围堤,为板桩结构施工和搅拌桩提供陆域施工条件,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费用;(3)码头结构施工与后方陆域形成、地基加固等工序,可同步处理。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临时围堤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板桩码头的主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板桩码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前板桩墙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3,其所示为本技术所提供适用于软土地基的板桩码头的结构例。由图可知,整个板桩码头100主要由临时围堤101、前板桩墙102、后锚碇墙103、锚碇拉杆104、抛石棱体105、水泥搅拌桩106以及轨道桩基107组合而成。参见图1,临时围堤101设置在软土地基200上,为后续的板桩结构陆上施工提供条件。由于软土地基没有陆域施工条件,因此需要建造临时围堤提供。本技术中,该临时围堤101采用斜坡式袋装砂被结构,堤顶宽度根据码头宽度确定,以便能够为板桩结构陆上施工提供条件。对于软土地基200,本技术在其中打设有若干排水板201,具体可以为塑料排水板201。这些排水板201之间相互构成为软土排水的排水通道。参见图2,前板桩墙102和后锚碇墙103用于构成码头的主体结构,其中前板桩墙102穿透临时围堤101的堤身和软土地基200的软土层进入承载力较高土层300 ;同时后锚碇墙103也穿透临时围堤101的堤身和软土地基200的软土层进入承载力较高土层300。施工时两者在临时围堤101的堤顶上进行,具体的位置可视具体情况而言。参见图4,为了保证码头的主体结构的稳定性,该前板桩墙102采用连续T形的结构。在前板桩墙102和后锚碇墙103之间打设轨道桩基107。轨道桩基107同样穿透临时围堤101的堤身和软土地基200的软土层进入承载力较高土层300 ;其包括前轨道桩基107a和后轨道桩基107b,前轨道桩基107a的打设位置靠近前板桩墙102,与其配合;后轨道桩基107b的打设位置与后锚碇墙103靠近,与其配合。水泥搅拌106用于对前板桩墙102和后锚碇墙103之间的软土进行加固。水泥搅拌106施工时,在临时围堤101的堤顶上进行,其对软土的加固深度超过码头前水域设计泥面5m以上,加固后土体的内摩擦角大于30°以上。抛石棱体105抛填前板桩墙102的后面和后锚碇墙103的前面。锚碇拉杆104用于连接前板桩墙102和后锚碇墙103,该锚碇拉杆104上设置有张紧器104a。最终由如板粧墙102和后铺旋墙103之间围堤堤身101、水泥揽祥粧106加固后的土体、轨道桩基107、前板桩墙后面抛石棱体105、后锚碇墙前的抛石棱体105、前板桩墙102、后锚碇墙103、锚碇拉杆104结合成整体的板桩结构。再挖除前前板桩墙前围堤的剩余堤身和软土,达到码头要求的前沿水深,板桩码头结构既已完成。最后在板桩码头上设置辅助设施,如系船柱108和鼓型橡胶护舷109等。针对上述方案板桩码头结构,其具体的施工过程如下(参见图1至图3):(I)施工临时围堤前需要对软土地基200进行打设塑料排水板201,为软土提供排水通道;(2)在打设塑料排水板的软土地基200上施工形成临时围堤101,临时围堤101的自身重量对地基进行堆载预压加固;(3)当加固后的软土含水量低于50%时,开始在临时围堤101的堤顶上施工前板桩墙102和后锚碇墙103 ;具体根据实际的设计要求将前板桩墙102和后锚碇墙103穿透临时围堤101的堤身和软土地基200的软土层进入承载力较高土层300 ;(4)在临时围堤101的堤顶上对前板桩墙102与后锚碇墙103之间围堤底部的软土,通过水泥搅拌桩106进行加固,加固深度超过码头前水域设计泥面5m以上,加固后土体的内摩擦角大于30°以上;(5)在围堤底部软土进行加固完成后,在前板桩墙102与后锚碇墙103之间打设轨道桩基107,其中前轨道桩基107a穿透临时围堤101的堤身和软土地基200的软土层进入承载力较高土层300,具体的打设位置靠近前板桩墙102,并与其配合;后轨道桩基107b也穿透临时围堤101的堤身和软土地基200的软土层进入承载力较高土层300,具体打设位置与后锚碇墙103靠近,与其配合;由此形成板桩码头的主体结构(如图2所示)(6)在轨道桩基107打设完毕后,对前板桩墙102的后面以及后锚碇墙的前面抛填抛石棱体105,对于前板桩墙102后面抛填的抛石棱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软土地基板桩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码头结构包括:?临时围堤,所述临时围堤设置在软土地基上;?前板桩墙,所述前板桩墙穿透临时围堤的堤身和软土层进入好土层;?后锚碇墙,所述后锚碇墙穿透临时围堤的堤身和软土层进入好土层;?轨道桩基,所述轨道桩基打设在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之间,并穿透临时围堤的堤身和软土层进入好土层;?水泥搅拌桩,所述水泥搅拌桩设置在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之间,对软土进行加固;?锚碇拉杆,所述锚碇拉杆连接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抛石棱体,所述抛石棱体抛填于前板桩墙的后面和后锚碇墙的前面。
【技术特征摘要】
1.土地基板桩码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码头结构包括: 临时围堤,所述临时围堤设置在软土地基上; 前板桩墙,所述前板桩墙穿透临时围堤的堤身和软土层进入好土层; 后锚碇墙,所述后锚碇墙穿透临时围堤的堤身和软土层进入好土层; 轨道桩基,所述轨道桩基打设在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之间,并穿透临时围堤的堤身和软土层进入好土层; 水泥搅拌桩,所述水泥搅拌桩设置在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之间,对软土进行加固; 锚碇拉杆,所述锚碇拉杆连接前板桩墙和后锚碇墙; 抛石棱体,所述抛石棱体抛填于前板桩墙的后面和后锚碇墙的前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基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泽坤,李武,周子乐,杭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河海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