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上海大学专利>正文

渣金间电化学脱氧用液芯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0056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渣金间电化学脱氧用液芯电极,电极本体由金属液芯和空心内腔的金属陶瓷构成,金属陶瓷的内腔装载金属液芯,金属液芯的液态金属浸入金属陶瓷的孔隙内,靠近电极本体的金属导线部分设有耐高温熔体侵蚀的保护涂层陶瓷保护套管,在熔融的金属液和熔渣之间,将电极本体浸入熔渣形成顶电极,将电极本体浸入金属液形成底电极,顶电极即为与施加电场的外加电源的正极相连接的阳极电极,底电极即为与外加电源的负极相连接的阴极电极。电极的液芯浸入金属陶瓷孔隙内,提高电极的导电性能和耐高温、耐钢液和熔渣侵蚀性能,脱氧周期可显著缩短,脱氧速度加快,脱氧深度提高,显著提高脱氧效率,用较低的成本显著提高了金属材料的洁净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极,特别是一种电化学脱氧电极,应用于冶金精炼工艺

技术介绍
在冶金工程中,脱氧是炼钢过程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钢材的性能。传统的脱氧方法主要有三种:沉淀脱氧、真空脱氧和扩散脱氧,但它们分别有以下缺点:夹杂物在短时间内很难排出钢液、投资较大脱氧深度不够和脱氧速度慢。传统的脱氧方法难以满足人们对金属材料洁净度的要求。专利技术人周国治等专利技术了:渣金间电化学脱氧、金属液电化学无污染脱氧方法,如公开号为CN1453371A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金属液电化学无污染脱氧方法,其特征为在熔化的金属液与炉渣之间,通过插入熔渣的顶电极和置于金属液的底电极由直流脉冲电源施加电场,顶电极接电源的正极,底电极接电源的负极,通过控制氧离子在熔洛体系中的传导方向和速度,从而实现金属液的无污染脱氧。如公开号为CN101235430A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钢包炉中外加电场无污染脱氧精炼的方法,在熔化的钢液或金属液和熔渣之间,通过插入熔渣的顶电极和置于钢液中的底电极,由外加直流电源施加电场,同时在钢包炉中对钢液或金属液进行搅拌和实现气氛控制的条件下,控制氧离子在熔渣体系中的传导方向和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渣金间电化学脱氧用液芯电极,包括电极本体和与所述电极本体电连接的金属导线(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本体由金属液芯(3)和空心内腔的金属陶瓷(2)构成,所述金属陶瓷(2)的内腔装载所述金属液芯(3),所述金属液芯(3)的液态金属浸入所述金属陶瓷(2)的孔隙内,靠近所述电极本体的所述金属导线(1)部分设有耐高温熔体(4)侵蚀的保护涂层或包裹耐高温熔体(4)侵蚀的陶瓷保护套管(5),在熔融的金属液(7)和熔渣(6)之间,将所述电极本体浸入熔渣(6)形成顶电极,将所述电极本体浸入金属液(7)形成底电极,所述顶电极即为与施加电场的外加电源(8)的正极相连接的阳极电极,所述底电极即为与所述外加电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渣金间电化学脱氧用液芯电极,包括电极本体和与所述电极本体电连接的金属导线(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本体由金属液芯(3)和空心内腔的金属陶瓷(2)构成,所述金属陶瓷(2)的内腔装载所述金属液芯(3),所述金属液芯(3)的液态金属浸入所述金属陶瓷(2)的孔隙内,靠近所述电极本体的所述金属导线(I)部分设有耐高温熔体(4)侵蚀的保护涂层或包裹耐高温熔体(4)侵蚀的陶瓷保护套管(5),在熔融的金属液(7)和熔渣(6)之间,将所述电极本体浸入熔渣(6)形成顶电极,将所述电极本体浸入金属液(7)形成底电极,所述顶电极即为与施加电场的外加电源(8)的正极相连接的阳极电极,所述底电极即为与所述外加电源(8)的负极相连接的阴极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渣金间电化学脱氧用液芯电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陶瓷(2)内腔封闭,所述金属液芯(3)的液态金属被封闭于所述金属陶瓷(2)的内腔中,形成浸入于金属液(7)或熔洛(6)中的封闭式液芯电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渣金间电化学脱氧用液芯电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陶瓷(2)内腔顶端具有开口,所述金属液芯(3)的液态金属的上表面位置低于所述金属陶瓷(2)内腔顶端开口的下缘,使所述金属液芯(3)的液态金属的上表面裸露在熔洛(6)上方气氛中,形成专用浸入于熔渣(6)中的顶端开口式液芯电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渣金间电化学脱氧用液芯电极,其特征在于:在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磊张捷宇郭艳玲曾涛阮飞许继芳李建超王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